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为师当悟粽意浓

作者:王建明 发布时间:2022-06-0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王建明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端午将至,浸淘糯米、洗卷粽叶、填配馅料、捆扎棕绳,包粽子每一步都有讲究。端午吃粽子,这是亘古不变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渐渐淡忘了文化内涵,丢失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以前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但它绝非是唯一载体。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相沿不辍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当体悟“粽”情“粽”意的“内核”。

  颗颗红豆情,当永葆初心。“碧艾香蒲处处忙”,糯米浸透了粽叶的清香,是端午的味道。粽子里的红豆等馅料则是一个粽子的点睛之笔,决定了粽子的特质。教师,亦如这简单的红豆粽,低调纯粹。教师应当始终如一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还应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和育人方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

  粒粒糯米香,当永担使命。糯米是粽子最重要的成分,煮熟之后的糯米口感瓷实、软糯,给人以饱腹感、踏实感、幸福感。如人饱学之后,气质才华自然溢于言表。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作为教师,我们在学习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上不能懈怠,在学习业务上不能懈怠,要根据工作实际和时代发展需要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水平。我们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光荣使命。

  片片粽叶清,当永守规矩。粽叶不仅为粽子带来淡淡的清香,还能将所有食材紧紧包裹,不让食材渗漏出来。其实,教师也一样,我们时刻要有规矩意识,“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打铁还需自身硬,每一名教师都要牢牢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经常给自己“打打分”“画画像”,坚守如粽叶般朴素的心,怀清廉之德,行正气之事,维护教师自身形象如“粽叶”之青、“粽米”之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理性平和的育人心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打造一条以育人为本的价值评判“秩序链”,强化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接班人。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岁月流转不止,生活方式也会不断改变,但端午丰厚的文化意蕴依然富含魅力、润泽心灵。在品味中挖掘,在体验中铭记,为师者当用心体悟端午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在享受节日、品读历史的同时,能够始终保持心灵上的“端正”,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端午,引领学生包粽子、讲故事、游胜地、读经典……为日常学习生活注入更多的文化雅趣,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值得信赖的精神家园。不论走多远,我们只要传承好、发扬好传统文化,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厚植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就能永远记得回“家”的路,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也许就是端午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作者任职于句容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陈路

为师当悟粽意浓
发布时间:2022-06-0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王建明

  ■王建明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端午将至,浸淘糯米、洗卷粽叶、填配馅料、捆扎棕绳,包粽子每一步都有讲究。端午吃粽子,这是亘古不变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渐渐淡忘了文化内涵,丢失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以前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但它绝非是唯一载体。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相沿不辍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当体悟“粽”情“粽”意的“内核”。

  颗颗红豆情,当永葆初心。“碧艾香蒲处处忙”,糯米浸透了粽叶的清香,是端午的味道。粽子里的红豆等馅料则是一个粽子的点睛之笔,决定了粽子的特质。教师,亦如这简单的红豆粽,低调纯粹。教师应当始终如一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还应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和育人方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

  粒粒糯米香,当永担使命。糯米是粽子最重要的成分,煮熟之后的糯米口感瓷实、软糯,给人以饱腹感、踏实感、幸福感。如人饱学之后,气质才华自然溢于言表。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作为教师,我们在学习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上不能懈怠,在学习业务上不能懈怠,要根据工作实际和时代发展需要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水平。我们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光荣使命。

  片片粽叶清,当永守规矩。粽叶不仅为粽子带来淡淡的清香,还能将所有食材紧紧包裹,不让食材渗漏出来。其实,教师也一样,我们时刻要有规矩意识,“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打铁还需自身硬,每一名教师都要牢牢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经常给自己“打打分”“画画像”,坚守如粽叶般朴素的心,怀清廉之德,行正气之事,维护教师自身形象如“粽叶”之青、“粽米”之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理性平和的育人心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打造一条以育人为本的价值评判“秩序链”,强化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接班人。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岁月流转不止,生活方式也会不断改变,但端午丰厚的文化意蕴依然富含魅力、润泽心灵。在品味中挖掘,在体验中铭记,为师者当用心体悟端午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在享受节日、品读历史的同时,能够始终保持心灵上的“端正”,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端午,引领学生包粽子、讲故事、游胜地、读经典……为日常学习生活注入更多的文化雅趣,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值得信赖的精神家园。不论走多远,我们只要传承好、发扬好传统文化,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厚植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就能永远记得回“家”的路,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也许就是端午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作者任职于句容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