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作业管理的理想境界

作者:秦晓华 发布时间:2022-06-0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秦晓华

  “双减”以来,作业管理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学校落实“双减”10个典型案例里,有4个都涉及作业管理,如分学科精细化指导作业设计与实施,依托网络技术建设“智慧作业”系统,建立作业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等。这些做法固然很有借鉴价值,但笔者以为,作业管理的理想境界是让学生主动向教师要作业。

  一位朋友的孩子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本学期心血来潮选修了一门社会科学课程。本以为内容有趣,又好拿学分,没想到真正学起来却发现该课程很不“友好”,和理工类学科相比,完全是不同的“话语体系”,结果题目不会做,论文写不出,不但不能往上提绩点,还很有可能要往下拉绩点。孩子很是着急,和该课程教授讨论一番,最后在教授的引导下,请教授多给自己布置一些作业,以挽回一点分数。

  我很欣赏这位教授的做法,其好处有二:一是人性化。学生想要好分数可以理解,这是有向学之心的表现,应该给他们补救“自赎”的机会;二是有激励效果。分数不能白给,那样就太廉价了,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要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包括做更多的作业)获得学业的进步。

  由此,我想到当前的作业管理。我们已经在进步,由原来的重量向重质转变,由原来的重纸笔书写向重实践历练转变,由原来的无序化向系统化转变,由原来的刚性划一向弹性选择转变等。这些转变对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是有效的,但我认为也是有限的。其有限性主要就在于作业布置的主动权始终牢牢把握在教师手中,而学生始终是被动的。学习的一条铁律是:主动习得优于被动学得。如果不能撬动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作业与其学业成就的正向关联度就肯定会大打折扣。

  由此,我开始思考当前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我认为一个教书匠和一个优秀教师的差异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书匠看重的是规矩,优秀教师看重的是方法。上文提到的那位教授就是一个很有办法的教师,他充分利用学生想要提高分数的心理,激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多付出,主动向教师要求增加作业。教师主动的时候,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只有当学生变得主动起来,教师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主导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

  有人说,如果说学生是一杯水的话,教师就应该是一桶水;也有人说,不对,教师应该是一池水;还有人说,不对,教师应该是自来水;我说,不对,教师就不应该给学生提供水,他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找水。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这不就是“启发”吗?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就是出自这里,整句话的意思是学生不到努力想弄明白而尚未完全想通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也就是说,当学生没有自省自励的时候,不要给他提供帮助。《学记》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说法也是一个意思。那位教授正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样的启发原则。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还是相通的。

  我一直认为,如果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的话,那么,“没有启而不发的学生,只有不会启发的教师”这种说法也许更合适一些。关键是,教师有没有办法、有没有智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作者系徐州高级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路

作业管理的理想境界
发布时间:2022-06-0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秦晓华

  ■秦晓华

  “双减”以来,作业管理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学校落实“双减”10个典型案例里,有4个都涉及作业管理,如分学科精细化指导作业设计与实施,依托网络技术建设“智慧作业”系统,建立作业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等。这些做法固然很有借鉴价值,但笔者以为,作业管理的理想境界是让学生主动向教师要作业。

  一位朋友的孩子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本学期心血来潮选修了一门社会科学课程。本以为内容有趣,又好拿学分,没想到真正学起来却发现该课程很不“友好”,和理工类学科相比,完全是不同的“话语体系”,结果题目不会做,论文写不出,不但不能往上提绩点,还很有可能要往下拉绩点。孩子很是着急,和该课程教授讨论一番,最后在教授的引导下,请教授多给自己布置一些作业,以挽回一点分数。

  我很欣赏这位教授的做法,其好处有二:一是人性化。学生想要好分数可以理解,这是有向学之心的表现,应该给他们补救“自赎”的机会;二是有激励效果。分数不能白给,那样就太廉价了,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要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包括做更多的作业)获得学业的进步。

  由此,我想到当前的作业管理。我们已经在进步,由原来的重量向重质转变,由原来的重纸笔书写向重实践历练转变,由原来的无序化向系统化转变,由原来的刚性划一向弹性选择转变等。这些转变对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是有效的,但我认为也是有限的。其有限性主要就在于作业布置的主动权始终牢牢把握在教师手中,而学生始终是被动的。学习的一条铁律是:主动习得优于被动学得。如果不能撬动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作业与其学业成就的正向关联度就肯定会大打折扣。

  由此,我开始思考当前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我认为一个教书匠和一个优秀教师的差异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书匠看重的是规矩,优秀教师看重的是方法。上文提到的那位教授就是一个很有办法的教师,他充分利用学生想要提高分数的心理,激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多付出,主动向教师要求增加作业。教师主动的时候,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只有当学生变得主动起来,教师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主导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

  有人说,如果说学生是一杯水的话,教师就应该是一桶水;也有人说,不对,教师应该是一池水;还有人说,不对,教师应该是自来水;我说,不对,教师就不应该给学生提供水,他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找水。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这不就是“启发”吗?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就是出自这里,整句话的意思是学生不到努力想弄明白而尚未完全想通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也就是说,当学生没有自省自励的时候,不要给他提供帮助。《学记》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说法也是一个意思。那位教授正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样的启发原则。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还是相通的。

  我一直认为,如果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的话,那么,“没有启而不发的学生,只有不会启发的教师”这种说法也许更合适一些。关键是,教师有没有办法、有没有智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作者系徐州高级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