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之路

作者:欧阳林 发布时间:2022-06-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欧阳林

  2008年我送学生参加高考时,一位家长对我说:“欧阳老师讲作文有一套。”听到这话,我知道家长在恭维我,但突然有一种不太好的感觉。因为我那时讲作文确实有套路,可是这种套路真的不是写文章的正确方法。比如,我告诉学生,议论文一般要有三个分论点,分论点有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照式,每个分论点后面要有事例、有分析;记叙文要运用细节描写,要有情节的波澜等。这些技法都是给学生一个作文的框框,然后让学生往里面填文字。我其实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写作套路,听到这样的“恭维”,便决定有所改变。

  我开始新的尝试,想把辩证思维方法引入作文教学。于是我很花了一番功夫学习辩证法,比如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但由于我缺乏经验,只是将这些原理生硬地搬到写作教学中,结果学生常常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也无法运用这些理论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尝试了将近一年,我发现根本行不通。

  后来,我开始尝试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来指导写作教学,比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这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形式很难在写作中运用,我依然没能找到出路。逻辑学在几十年前曾进入过语文课程,但后来还是分离了。语文界这么多杰出的人做的试验都没能成功,我不禁问自己:“我又能做出什么呢?”

  此后几年,我一直处于困惑与困境中,心情也比较苦闷,就这样一直熬到了2012年暑假。

  2012年7月,我带学校辩论队参加全国首届“东吴杯”辩论赛,获得了亚军。通过比赛和辩论培训,我开始接触到批判性思维。后来我又带队参加了“精英杯”亚洲中学生华语辩论赛、北京大学中学生国际辩论邀请赛、“海峡两岸杯”辩论赛,对批判性思维在辩论中的价值和运用逐渐有了深入的认识。

  辩论为我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看到语文与社会生活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许多辩题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大学专业的选择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还是应该以兴趣为导向?外来文化的涌入是否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强管理和教育,谁是解决市民不遵守公共秩序问题的关键?科技促进还是阻碍人的全面发展?辩论让学生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买了许多关于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书自学。每次辩论赛前组织学生进行高强度训练,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后来,我成功申报了江苏省规划办“十二五”专项课题《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始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践探索。

  我发现,仅靠自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江南大学教授吴格明指导下,我连续多年参加了全国高校批判性思维研讨会,结识了北大、清华、华中科大等高校研究批判性思维的专家。每次开会,我都会带去许多问题,向专家们请教。经过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我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逐渐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

  对批判性思维认识的不断深入,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语文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常常让人迷惑。除了应试的分数之外,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很难拼接形成学生听说读写一生有用的语文能力。我深有同感。

  教学中会有这样一种怪象:教师对阅读教学抓得越紧,对课堂作文练得越勤,学生对语文课越不感兴趣甚至越反感越抵触。

  教学中,我们也非常熟悉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教了几十年,教师也没有弄清楚这篇文章到底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我们会评判学生的作文,可以指出文章逻辑不清、片面狭隘、观点幼稚等,但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常常拿不出让学生满意的办法。

  我们常说学生不会思考,为什么不会思考?

  因为我们没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据我观察,很少有学生会自动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不教,或者不会教,学生不会思考也就不奇怪了。叶黎明博士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一书中指出:“谈论证,只讲具体层面的论证技巧,而忽视了更高层面的逻辑思维方式——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这也是导致学生所写的议论文普遍缺乏逻辑力量,并且倾向于散文化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什么时候教给学生批判性思维方法?如果在写作教学时不教,在阅读教学时也不教,学生又到哪里去学呢?而批判性思维既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对阅读也具有重要意义。

  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辨别,慢慢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我觉得诸多问题和矛盾都可以找到一种新的思路重新认识。议论文写作教学不能再只是空洞地告诉学生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实,而应教学生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论证,等等。

  在这之前,我经历了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但由于自己缺少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我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结果只留下一地鸡毛。而批判性思维,让我学会了思考。

  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懂得利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把他所观察接触的事物分析拆解成一个个小的环节,然后研究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环节对整体的影响,再利用对各环节的研究,达到自己设想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异常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生活,真正关注“人”本身,关注自身发展、自身需求,促进多样化自我发展,满足高层次精神需求,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理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实践和修改,我尝试建构了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知识体系。2017年,我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一书。这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中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批判性思维;通过逻辑谬误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思维中的误区,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书中大量的案例来自社会生活,来自学生的作文,更接近学生的实际,通俗易懂。

  又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于2019年出版了两本专著,分别是《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和《作文思辨三十六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当然,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思维方式的否定,只是多了一种思维方式,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感谢批判性思维,让我从语文教学的困惑和迷茫中走了出来,让我具有教育自信,拥有理性精神,懂得如何驾驭自己的教学,不会盲从他人,从而有了不一样的学术追求和视野,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陈路

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之路
发布时间:2022-06-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欧阳林

  ■欧阳林

  2008年我送学生参加高考时,一位家长对我说:“欧阳老师讲作文有一套。”听到这话,我知道家长在恭维我,但突然有一种不太好的感觉。因为我那时讲作文确实有套路,可是这种套路真的不是写文章的正确方法。比如,我告诉学生,议论文一般要有三个分论点,分论点有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照式,每个分论点后面要有事例、有分析;记叙文要运用细节描写,要有情节的波澜等。这些技法都是给学生一个作文的框框,然后让学生往里面填文字。我其实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写作套路,听到这样的“恭维”,便决定有所改变。

  我开始新的尝试,想把辩证思维方法引入作文教学。于是我很花了一番功夫学习辩证法,比如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但由于我缺乏经验,只是将这些原理生硬地搬到写作教学中,结果学生常常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也无法运用这些理论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尝试了将近一年,我发现根本行不通。

  后来,我开始尝试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来指导写作教学,比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这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形式很难在写作中运用,我依然没能找到出路。逻辑学在几十年前曾进入过语文课程,但后来还是分离了。语文界这么多杰出的人做的试验都没能成功,我不禁问自己:“我又能做出什么呢?”

  此后几年,我一直处于困惑与困境中,心情也比较苦闷,就这样一直熬到了2012年暑假。

  2012年7月,我带学校辩论队参加全国首届“东吴杯”辩论赛,获得了亚军。通过比赛和辩论培训,我开始接触到批判性思维。后来我又带队参加了“精英杯”亚洲中学生华语辩论赛、北京大学中学生国际辩论邀请赛、“海峡两岸杯”辩论赛,对批判性思维在辩论中的价值和运用逐渐有了深入的认识。

  辩论为我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看到语文与社会生活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许多辩题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大学专业的选择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还是应该以兴趣为导向?外来文化的涌入是否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强管理和教育,谁是解决市民不遵守公共秩序问题的关键?科技促进还是阻碍人的全面发展?辩论让学生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买了许多关于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书自学。每次辩论赛前组织学生进行高强度训练,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后来,我成功申报了江苏省规划办“十二五”专项课题《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始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践探索。

  我发现,仅靠自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江南大学教授吴格明指导下,我连续多年参加了全国高校批判性思维研讨会,结识了北大、清华、华中科大等高校研究批判性思维的专家。每次开会,我都会带去许多问题,向专家们请教。经过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我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逐渐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

  对批判性思维认识的不断深入,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语文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常常让人迷惑。除了应试的分数之外,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很难拼接形成学生听说读写一生有用的语文能力。我深有同感。

  教学中会有这样一种怪象:教师对阅读教学抓得越紧,对课堂作文练得越勤,学生对语文课越不感兴趣甚至越反感越抵触。

  教学中,我们也非常熟悉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教了几十年,教师也没有弄清楚这篇文章到底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我们会评判学生的作文,可以指出文章逻辑不清、片面狭隘、观点幼稚等,但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常常拿不出让学生满意的办法。

  我们常说学生不会思考,为什么不会思考?

  因为我们没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据我观察,很少有学生会自动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不教,或者不会教,学生不会思考也就不奇怪了。叶黎明博士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一书中指出:“谈论证,只讲具体层面的论证技巧,而忽视了更高层面的逻辑思维方式——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这也是导致学生所写的议论文普遍缺乏逻辑力量,并且倾向于散文化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什么时候教给学生批判性思维方法?如果在写作教学时不教,在阅读教学时也不教,学生又到哪里去学呢?而批判性思维既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对阅读也具有重要意义。

  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辨别,慢慢对语文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我觉得诸多问题和矛盾都可以找到一种新的思路重新认识。议论文写作教学不能再只是空洞地告诉学生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实,而应教学生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论证,等等。

  在这之前,我经历了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但由于自己缺少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我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结果只留下一地鸡毛。而批判性思维,让我学会了思考。

  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懂得利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把他所观察接触的事物分析拆解成一个个小的环节,然后研究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环节对整体的影响,再利用对各环节的研究,达到自己设想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异常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生活,真正关注“人”本身,关注自身发展、自身需求,促进多样化自我发展,满足高层次精神需求,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理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实践和修改,我尝试建构了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知识体系。2017年,我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一书。这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中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批判性思维;通过逻辑谬误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思维中的误区,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书中大量的案例来自社会生活,来自学生的作文,更接近学生的实际,通俗易懂。

  又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于2019年出版了两本专著,分别是《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和《作文思辨三十六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当然,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思维方式的否定,只是多了一种思维方式,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感谢批判性思维,让我从语文教学的困惑和迷茫中走了出来,让我具有教育自信,拥有理性精神,懂得如何驾驭自己的教学,不会盲从他人,从而有了不一样的学术追求和视野,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