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整合课程资源 推进有效阅读

——以《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作者:臧 瑾 发布时间:2022-06-0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丹阳市实验小学 臧瑾

  初读《中国民间故事》,笔者发现此书是典型的单篇合成集。再读该书,厘清故事内容后,笔者发现每个故事之间看似独立成篇,实则蕴含着许多联系。统编版五年级(上)教材中更是以《猎人海里布》《牛郎织女》为引,挖掘了一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脉络,以此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动力。在教材的引导下,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了阅读之旅。

  读完全书,回头总结时笔者发现,以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来形容这次阅读之旅,再恰当不过。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读这本书时跟学生聊什么?怎么聊?变成了阅读的引领者后,笔者才发现,聊书远没有那么简单。在认真阅读、学习了《师生共读整本书课程设计》《培养自主阅读者》等书籍,研究了多篇整本书阅读的解读文献及专业论文后,笔者迫不及待地要把学习所得分享给孩子们。

  笔者从兴趣、人物、情节、方法、主旨这5个方面确定了这本书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了一个详细的课程计划。在这份计划中,让学生读进去、读好它,成为真正的自主阅读者,尤为重要,所以笔者专门设计了一本学生《阅读闯关手册》。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所“动”。《阅读闯关手册》包括一张“阅读计划表”、一关关多变的闯关形式,目的就是激发孩子的兴趣。有层次的阅读训练,让孩子们在无形之中对故事和人物有了初步的感知;一张张“人物名片”,一幅幅“人物性格脸谱图”,让孩子们对人物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一本小小的《阅读闯关手册》,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

  有所“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孩子们把自己的思考记录在阅读手册里的一张张阅读单上。书中有很多人物,孩子们完成了“人物类别单”,经过比较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中还有很多扣人心弦的情节,我们又试着做了做“故事梯”、画了画“情节发展图”,一起梳理情节,发现故事发展的规律,快速把握故事情节脉络。

  有所“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种对话,并不是简单的师生问答,而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于是笔者又回归教材,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口语交际、交流平台中,都嵌入了复述故事的要求和方法。从三年级的“有序复述”到四年级的“简要复述”再到五年级的“创造性复述”,复述要求层层递进。

  在读后分享课的设计中,笔者有意识地推进沉浸式阅读,在理解故事、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让孩子们与故事产生联结,用诗歌的形式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白蛇传》;运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讲一讲、探一探身边的民间故事,如《大麦粥》《镇江香醋》等;潜移默化中用勾连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发现书中与搜集到的民间故事的共同特点,探寻民间故事的神奇所在。当学生把握了故事的语言密码后,他们的复述语言也同样具有光芒。

  有所“传”。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家乡风土人情的故事,听身边的老人讲故事,并尝试记录下来,整理一本家乡的民间故事集,做民间故事的传承者。拓展阅读课上,鼓励学生去了解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感受异国风情和魅力,同时走进故事背后,聊一聊、比一比中外文化的基因密码,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孩子们强大的内驱力令人惊讶。读罢这本书,每个孩子都收获满满,看得见、听得见的是学生一张张充满智慧的阅读单、独具匠心的作品、课堂上妙语连珠的发言、具有深度的表达。看不见的是学生批注、思维导图等阅读策略运用能力的提升,图像化力、提问力、转化力等阅读能力的提高。读完这本书,孩子们更是在浸润中感受到了“代代相传”的力量。

  读罢这本书,笔者也得到了成长。统编教材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庭所认可。阅读虽是个性化的行为,但课堂指导常态化地展开,却能有效地助力课外阅读。反之借力课外习得的阅读方法去理解课内阅读,也是切实可行的。今后,如何实现多维度解读一本书,找寻整合课程资源的更优解,获得更为丰厚的阅读感受,是笔者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陈路

整合课程资源 推进有效阅读
——以《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2-06-0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臧 瑾

  ■丹阳市实验小学 臧瑾

  初读《中国民间故事》,笔者发现此书是典型的单篇合成集。再读该书,厘清故事内容后,笔者发现每个故事之间看似独立成篇,实则蕴含着许多联系。统编版五年级(上)教材中更是以《猎人海里布》《牛郎织女》为引,挖掘了一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脉络,以此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动力。在教材的引导下,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了阅读之旅。

  读完全书,回头总结时笔者发现,以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来形容这次阅读之旅,再恰当不过。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读这本书时跟学生聊什么?怎么聊?变成了阅读的引领者后,笔者才发现,聊书远没有那么简单。在认真阅读、学习了《师生共读整本书课程设计》《培养自主阅读者》等书籍,研究了多篇整本书阅读的解读文献及专业论文后,笔者迫不及待地要把学习所得分享给孩子们。

  笔者从兴趣、人物、情节、方法、主旨这5个方面确定了这本书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了一个详细的课程计划。在这份计划中,让学生读进去、读好它,成为真正的自主阅读者,尤为重要,所以笔者专门设计了一本学生《阅读闯关手册》。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所“动”。《阅读闯关手册》包括一张“阅读计划表”、一关关多变的闯关形式,目的就是激发孩子的兴趣。有层次的阅读训练,让孩子们在无形之中对故事和人物有了初步的感知;一张张“人物名片”,一幅幅“人物性格脸谱图”,让孩子们对人物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一本小小的《阅读闯关手册》,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

  有所“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孩子们把自己的思考记录在阅读手册里的一张张阅读单上。书中有很多人物,孩子们完成了“人物类别单”,经过比较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中还有很多扣人心弦的情节,我们又试着做了做“故事梯”、画了画“情节发展图”,一起梳理情节,发现故事发展的规律,快速把握故事情节脉络。

  有所“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种对话,并不是简单的师生问答,而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于是笔者又回归教材,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口语交际、交流平台中,都嵌入了复述故事的要求和方法。从三年级的“有序复述”到四年级的“简要复述”再到五年级的“创造性复述”,复述要求层层递进。

  在读后分享课的设计中,笔者有意识地推进沉浸式阅读,在理解故事、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让孩子们与故事产生联结,用诗歌的形式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白蛇传》;运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讲一讲、探一探身边的民间故事,如《大麦粥》《镇江香醋》等;潜移默化中用勾连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发现书中与搜集到的民间故事的共同特点,探寻民间故事的神奇所在。当学生把握了故事的语言密码后,他们的复述语言也同样具有光芒。

  有所“传”。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家乡风土人情的故事,听身边的老人讲故事,并尝试记录下来,整理一本家乡的民间故事集,做民间故事的传承者。拓展阅读课上,鼓励学生去了解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感受异国风情和魅力,同时走进故事背后,聊一聊、比一比中外文化的基因密码,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孩子们强大的内驱力令人惊讶。读罢这本书,每个孩子都收获满满,看得见、听得见的是学生一张张充满智慧的阅读单、独具匠心的作品、课堂上妙语连珠的发言、具有深度的表达。看不见的是学生批注、思维导图等阅读策略运用能力的提升,图像化力、提问力、转化力等阅读能力的提高。读完这本书,孩子们更是在浸润中感受到了“代代相传”的力量。

  读罢这本书,笔者也得到了成长。统编教材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庭所认可。阅读虽是个性化的行为,但课堂指导常态化地展开,却能有效地助力课外阅读。反之借力课外习得的阅读方法去理解课内阅读,也是切实可行的。今后,如何实现多维度解读一本书,找寻整合课程资源的更优解,获得更为丰厚的阅读感受,是笔者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