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以社会实践深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理路及价值体现

作者:程智龙 胡世怡 郝晓红 发布时间:2022-06-1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程智龙 胡世怡 郝晓红

  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中,与青年大学生走得最近,是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引路人。随着时代进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形势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必须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以社会实践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也能为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其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200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师生座谈中寄语青年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要求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加强成长与锻炼。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一线,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化,成为应用型知识。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必修环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元素。辅导员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组织、管理、思想引领方面的天然优势,能够通过指导、跟踪、服务参与其中,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服务社会。

  社会实践需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辅导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索,在工作中加强探索,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引导大学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立足当下的同时面向未来。

  以社会实践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当前,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辅导员要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学习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提升育人水平中构筑“认知、重塑、拓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路。

  认知:以社会实践提升育人成效。辅导员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核心功能,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提升认知水平,如强化理论政策宣讲,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等。

  重塑:搭建社会实践行动桥梁。2020年4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相关要求与辅导员工作高度重合。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新机制,在育人工作中,辅导员要通过搭建社会实践行动桥梁,主动融入学生、引导学生,于细微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可以创建名师工作室,邀请有志向、有思想的青年加入,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意识,扩大协同育人主体。辅导员还可以借助思政理论课教师研修机会,积累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研修中的很多地点,也可以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党员教育的实践基地,校地双方可以加强联系与管理,建立合作,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

  拓展:双向联动构筑“大思政”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辅导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出击,将其融入日常管理,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成为“四有”好教师;要通过拓展实践形式与内容,构建以主题班会、形势与政策课、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为主要课堂,以社会实践为“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模式;要开好每一次主题班会,上好每一堂形势与政策课,组织好每一次学生活动,在实践中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思政教育管理。辅导员不仅要在课堂上讲好思想政治课,也要在社会实践中讲好疫情防控、党史理论宣讲、教育关爱等思政大课,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农村、企业进行锻炼,打造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思政“金课”。

  以社会实践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现社会价值的社会性功能,也有实现个体价值的个人性功能。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抓手与途径,承载着社会与个人的双重期待。学校要努力构筑“实践思政”,形成“精准思政”,注重“实学实干”。

  树立育人理念,构筑“实践思政”。“实践思政”根植于实践,回归于思政,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落脚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思政”中,辅导员要以谈心谈话、心理辅导,化解学生困惑,拉近师生距离;要与班主任一起加强“班团一体化”建设,共同营造优良学风,创建优良班风;要争取高校党委、团委、社会等多方资源,全员配合参与思政育人。

  提升亲和力,形成“精准思政”。在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中,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辅导员在实践中练就精湛的业务能力,能够精准识别处理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形成“精准思政”,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辅导员可以在心理帮扶、生活帮扶、学业帮扶中,通过深度接触,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建立互信并采取个性化教育;在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工作中,通过相关调查研究、访谈,开展“一对一”辅导;在劳动教育中,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的奉献意识,在防疫救灾、美化校园环境、服务“三农”振兴乡村中贡献青春力量;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以“学习有我、实践有我、创新有我、奉献有我”为主题,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引领青年大学生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加强实践引导,注重“实学实干”。学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加强指向引导,打造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开展下沉式、进驻式实践锻炼和学习。如以“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引导毕业生扎根西部、走进基层,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增强大学生能力素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品牌化遴选专题实践项目,科学设计实践方案,将实践环节与教学有机融合、有效衔接,进一步实现思政育人的实践化,推动校内外形成全方位协同工作体系。

  (程智龙系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胡世怡系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郝晓红任职于苏州城市学院数学教研室;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相关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删改)

责任编辑:陈路

以社会实践深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理路及价值体现
发布时间:2022-06-1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程智龙 胡世怡 郝晓红

  ■程智龙 胡世怡 郝晓红

  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中,与青年大学生走得最近,是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引路人。随着时代进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形势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必须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以社会实践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也能为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其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200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师生座谈中寄语青年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要求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加强成长与锻炼。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一线,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化,成为应用型知识。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必修环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元素。辅导员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组织、管理、思想引领方面的天然优势,能够通过指导、跟踪、服务参与其中,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服务社会。

  社会实践需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辅导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索,在工作中加强探索,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引导大学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立足当下的同时面向未来。

  以社会实践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当前,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辅导员要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学习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提升育人水平中构筑“认知、重塑、拓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路。

  认知:以社会实践提升育人成效。辅导员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核心功能,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提升认知水平,如强化理论政策宣讲,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等。

  重塑:搭建社会实践行动桥梁。2020年4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相关要求与辅导员工作高度重合。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新机制,在育人工作中,辅导员要通过搭建社会实践行动桥梁,主动融入学生、引导学生,于细微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可以创建名师工作室,邀请有志向、有思想的青年加入,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意识,扩大协同育人主体。辅导员还可以借助思政理论课教师研修机会,积累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研修中的很多地点,也可以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党员教育的实践基地,校地双方可以加强联系与管理,建立合作,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

  拓展:双向联动构筑“大思政”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辅导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出击,将其融入日常管理,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成为“四有”好教师;要通过拓展实践形式与内容,构建以主题班会、形势与政策课、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为主要课堂,以社会实践为“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模式;要开好每一次主题班会,上好每一堂形势与政策课,组织好每一次学生活动,在实践中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思政教育管理。辅导员不仅要在课堂上讲好思想政治课,也要在社会实践中讲好疫情防控、党史理论宣讲、教育关爱等思政大课,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农村、企业进行锻炼,打造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思政“金课”。

  以社会实践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现社会价值的社会性功能,也有实现个体价值的个人性功能。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抓手与途径,承载着社会与个人的双重期待。学校要努力构筑“实践思政”,形成“精准思政”,注重“实学实干”。

  树立育人理念,构筑“实践思政”。“实践思政”根植于实践,回归于思政,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落脚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思政”中,辅导员要以谈心谈话、心理辅导,化解学生困惑,拉近师生距离;要与班主任一起加强“班团一体化”建设,共同营造优良学风,创建优良班风;要争取高校党委、团委、社会等多方资源,全员配合参与思政育人。

  提升亲和力,形成“精准思政”。在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中,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辅导员在实践中练就精湛的业务能力,能够精准识别处理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形成“精准思政”,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辅导员可以在心理帮扶、生活帮扶、学业帮扶中,通过深度接触,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建立互信并采取个性化教育;在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工作中,通过相关调查研究、访谈,开展“一对一”辅导;在劳动教育中,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的奉献意识,在防疫救灾、美化校园环境、服务“三农”振兴乡村中贡献青春力量;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以“学习有我、实践有我、创新有我、奉献有我”为主题,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引领青年大学生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加强实践引导,注重“实学实干”。学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加强指向引导,打造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开展下沉式、进驻式实践锻炼和学习。如以“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引导毕业生扎根西部、走进基层,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增强大学生能力素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品牌化遴选专题实践项目,科学设计实践方案,将实践环节与教学有机融合、有效衔接,进一步实现思政育人的实践化,推动校内外形成全方位协同工作体系。

  (程智龙系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胡世怡系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郝晓红任职于苏州城市学院数学教研室;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相关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删改)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