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真谛

——读《对话成长——教师发展的心路与哲思》有感

作者:周成平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周成平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涉及宏观层面,也与教师个体因素密不可分,特别与教师个人的精神状态及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如何立足新时代的宏观要求,从微观层面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密码”,为诸多专业同行及后来者提供有益的范本与借鉴,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徐群老师在这方面显示了自己莫大的兴趣与热情,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与心血。

  徐群的新著《对话成长——教师发展的心路与哲思》,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笔者深感这是一部近年来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充分显示了理论学术界在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真谛方面取得的新收获。

  该书的突出特点正是这种教师“对话成长”的方式和该书的“对话体”特征。

  关于前者,成尚荣先生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一《“对话成长”:教师发展范式的构建》中已有明确阐述,他认为“对话是教师成长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对话中成长”;作者“为研究教师成长、促进教师成长构建了‘对话成长’范式,这是具有创造性的”。笔者十分赞同上述观点。全书以“对话成长”为主要视角与行进方式,以大量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动案例为依托,分别论述了教师形象的哲学阐释、教师职业的伦理诉求、教师发展的哲学意涵、心理需求和心路历程等5个问题,全面地探讨了教师发展的心路历程,在较大程度上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与真谛。也正因如此,刘晶波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二《我想做个好老师!》中“郑重建议做教师的和教师研究的人能关注这本书”。

  关于后者,笔者不禁想起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我国古代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等,它们常以对话为结篇方式,展开论述,凸显了自身的在场性、生动性和形象性,让读者身临其境。在阅读本书时,笔者常常也有这样的感受,这说明该书的“对话体”特征的确自有其妙。在书中,作者常常借助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走近教师,从真实的教育故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进行研究,对话师范生、新教师、名特优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以及乡村教师等,探寻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进而梳理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生发出关于教师发展的哲思。在这里,无论是作者自身角度的叙事,还是教师自述,抑或那些教师成长故事、教师成长案例、日记体记事、最美乡村教师案例,乃至哲学大师笔下的教师形象,他们因依托于这种“对话体”向我们走来。这些教师形象是那样的亲切可感、栩栩如生,不禁令人心生钦佩和景仰。因为“对话体”的缘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被大大地缩短,变得竟如同老朋友一般。这样一来,在阅读本书时,你往往会感觉是“同桌的你”在向你诉说……这也许正是“对话体”论著的魅力所在。

  本书中的“心路”与“哲思”,让笔者想起“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在这里,“一辈子做教师”表达的是一位教师的追求、理想与信念,坚定地沿着教师之路走下去,这正是一种“心路”的写照;而“一辈子学做教师”则展现的是一位教师谦逊的态度与其深刻感悟到的职业伦理,其间无疑蕴含着丰富的“哲思”。试想,一个有了这样“心路”与“哲思”的教师,离优秀与卓越还会遥远吗?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博士,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陈路

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真谛
——读《对话成长——教师发展的心路与哲思》有感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周成平

  ■周成平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涉及宏观层面,也与教师个体因素密不可分,特别与教师个人的精神状态及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如何立足新时代的宏观要求,从微观层面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密码”,为诸多专业同行及后来者提供有益的范本与借鉴,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徐群老师在这方面显示了自己莫大的兴趣与热情,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与心血。

  徐群的新著《对话成长——教师发展的心路与哲思》,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笔者深感这是一部近年来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充分显示了理论学术界在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真谛方面取得的新收获。

  该书的突出特点正是这种教师“对话成长”的方式和该书的“对话体”特征。

  关于前者,成尚荣先生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一《“对话成长”:教师发展范式的构建》中已有明确阐述,他认为“对话是教师成长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对话中成长”;作者“为研究教师成长、促进教师成长构建了‘对话成长’范式,这是具有创造性的”。笔者十分赞同上述观点。全书以“对话成长”为主要视角与行进方式,以大量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动案例为依托,分别论述了教师形象的哲学阐释、教师职业的伦理诉求、教师发展的哲学意涵、心理需求和心路历程等5个问题,全面地探讨了教师发展的心路历程,在较大程度上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与真谛。也正因如此,刘晶波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二《我想做个好老师!》中“郑重建议做教师的和教师研究的人能关注这本书”。

  关于后者,笔者不禁想起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我国古代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等,它们常以对话为结篇方式,展开论述,凸显了自身的在场性、生动性和形象性,让读者身临其境。在阅读本书时,笔者常常也有这样的感受,这说明该书的“对话体”特征的确自有其妙。在书中,作者常常借助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走近教师,从真实的教育故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进行研究,对话师范生、新教师、名特优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以及乡村教师等,探寻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进而梳理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生发出关于教师发展的哲思。在这里,无论是作者自身角度的叙事,还是教师自述,抑或那些教师成长故事、教师成长案例、日记体记事、最美乡村教师案例,乃至哲学大师笔下的教师形象,他们因依托于这种“对话体”向我们走来。这些教师形象是那样的亲切可感、栩栩如生,不禁令人心生钦佩和景仰。因为“对话体”的缘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被大大地缩短,变得竟如同老朋友一般。这样一来,在阅读本书时,你往往会感觉是“同桌的你”在向你诉说……这也许正是“对话体”论著的魅力所在。

  本书中的“心路”与“哲思”,让笔者想起“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在这里,“一辈子做教师”表达的是一位教师的追求、理想与信念,坚定地沿着教师之路走下去,这正是一种“心路”的写照;而“一辈子学做教师”则展现的是一位教师谦逊的态度与其深刻感悟到的职业伦理,其间无疑蕴含着丰富的“哲思”。试想,一个有了这样“心路”与“哲思”的教师,离优秀与卓越还会遥远吗?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博士,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