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做精进笃行的“校园工匠”

作者:倪晨瑾 发布时间:2022-09-1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倪晨瑾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不断改善自己的产品工艺,享受着产品品质升华的过程。

  在教育领域,“工匠精神”可以理解为教师对于教学技艺的不断精进,也是新时代校长推进学校品质发展的核心素养。作为一名基层小学的校长,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我在淬炼“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努力做人民满意、教师信任、学生喜爱的“校园工匠”。

  淬炼品格,做理想信念的引路人。工匠为了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一生的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要做好一名 “校园工匠”,服务支持师生成长,首先要淬炼心性、提升品格,用自身的信念、智慧、毅力来引领。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校长,身患10种疾病,但是为了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助力山区女孩上学,她创办了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供当时的贫困家庭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作着贡献。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作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张桂梅的话就是对我们教育人最好的褒奖。理想信念应该伴随我们一生的成长,无论走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我们时刻要清醒地认识到,身上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艰巨任务,要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弘扬工匠精神,坚定信念、坚守课堂、坚持研究,用自己崇高的品格,引领、带动、帮扶学生,让“成长支持”成为“校园工匠”的教育信仰与追求。

  求真求实,做基础教育的答卷人。工匠在整个工艺制作的过程中潜心钻研、一丝不苟,对产品进行严格地检测审核,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2021年,经合组织发布《超越学科学习: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全球报告》,提出:“学校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东西,而是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可靠的罗盘和配置一套工具,让他们自信地在这个世界航行。”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基础教育更加呼唤“求真求实”。我们要潜心研究学校发展的目标与规划,从“以人为本”“素养导向”出发,求真务实构建学校文化发展的框架,尊重师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坚持“适合的教育”,为师生“私人定制”成长方案,寻找、搭建适合他们成长的阶梯,鼓足勇气、唤醒自信、倡导合作、扬长奋进。

  校长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要敢于直面“学习贫困”。“学习贫困”不仅仅是儿童学习权利的缺失,还包含学生不会学习、不会生存、不会共处、不会处事等。在学校教育品质发展中,我们常常更多关注知识点、训练题、合格率等,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校长要通过访谈、听课、问卷、热线、信箱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学校发展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诚真切地解决问题。也只有在全员认同、全员参与、全员奋进的节奏中,校长才能稳健地带领学校从“网红一阵子”走向“受益一辈子”。

  改革创新,做教育未来的奠基人。工匠的奋斗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无论是使用材料、还是设计流程,他们都想方设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工匠们的座右铭。

  我在成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后,认真学习了导师团张民选老师推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契约》。该报告指出:展望2050年,我们要为教育创造什么样的未来,取决于现在的选择。面对未来的教育,全球要解决老问题、摒弃旧观念、应对新挑战。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教育放在民生首要位置,把公平和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两大战略主题。以办人民满意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当下“双减”政策为契机,校长需要有主动改革的勇气、创新统筹的举措,通过补齐短板,突破瓶颈,不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校长作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要从“双减”走向“质效双增”。

  要转变观念,用“以学定教”启发学生潜能。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路径,改变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对话交往,在研学的全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

  要回归生活,让“学以致用”激活学习内驱力。生活即教育,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由生活情景引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回归生活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赋予知识的生活价值,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要创建“学习社区”,让环境空间全方位育人。“学习社区”是指学生日常学习置身其中的环境与空间。“学习社区”应该体现学科与年级特点,具有多样化学习方式,如自我学习、同伴学习、项目学习、远程学习、跨学科研究等,让整个校园公共空间、过道走廊、绿地花园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现场,让学习随处发生、随时发生。

  要开展“家校社”共育,融合资源全员育人。要创设家校合作主题,充分利用家长专业优势和社会阅历,反哺学校教育,涵养家风建设。要主动联系社区和共建单位,设立第三课堂,将社区、共建单位的服务项目和前瞻性研究引进课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丰富学校育人场景与育人生态。

  携手儿童,做教育田园的合伙人。杰出的工匠,往往执着追求、潜心钻研,并将自己的情感融进作品创作,让情感激发创作的灵感,让情感增进作品的灵动。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每一位儿童的适性成长,就是教师 “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一位心系儿童的“校园工匠”,处处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时时跟随儿童的想象飞扬,步步呵护儿童的自由生长。我们要回归儿童,做教育田园的谱曲人;携手儿童,做教育田园的合伙人。

  一位心系儿童的“校园工匠”,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儿童。因为童趣,让我们坚守平凡的岗位;因为童真,让我们跟随儿童终身学习;因为童心,让我们永葆青春的活力。

  小学校长既要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也要树立“校园工匠”“我将无我”的草根情怀,将“人民满意、求真求实、改革创新、心系儿童”铭记于心中、落实在行动里、烙印在职业生涯上,用真情与智慧、坚毅与执着,支持师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陈路

做精进笃行的“校园工匠”
发布时间:2022-09-1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倪晨瑾

  ■倪晨瑾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不断改善自己的产品工艺,享受着产品品质升华的过程。

  在教育领域,“工匠精神”可以理解为教师对于教学技艺的不断精进,也是新时代校长推进学校品质发展的核心素养。作为一名基层小学的校长,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我在淬炼“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努力做人民满意、教师信任、学生喜爱的“校园工匠”。

  淬炼品格,做理想信念的引路人。工匠为了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一生的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要做好一名 “校园工匠”,服务支持师生成长,首先要淬炼心性、提升品格,用自身的信念、智慧、毅力来引领。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校长,身患10种疾病,但是为了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助力山区女孩上学,她创办了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供当时的贫困家庭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作着贡献。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作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张桂梅的话就是对我们教育人最好的褒奖。理想信念应该伴随我们一生的成长,无论走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我们时刻要清醒地认识到,身上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艰巨任务,要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弘扬工匠精神,坚定信念、坚守课堂、坚持研究,用自己崇高的品格,引领、带动、帮扶学生,让“成长支持”成为“校园工匠”的教育信仰与追求。

  求真求实,做基础教育的答卷人。工匠在整个工艺制作的过程中潜心钻研、一丝不苟,对产品进行严格地检测审核,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2021年,经合组织发布《超越学科学习: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全球报告》,提出:“学校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东西,而是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可靠的罗盘和配置一套工具,让他们自信地在这个世界航行。”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基础教育更加呼唤“求真求实”。我们要潜心研究学校发展的目标与规划,从“以人为本”“素养导向”出发,求真务实构建学校文化发展的框架,尊重师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坚持“适合的教育”,为师生“私人定制”成长方案,寻找、搭建适合他们成长的阶梯,鼓足勇气、唤醒自信、倡导合作、扬长奋进。

  校长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要敢于直面“学习贫困”。“学习贫困”不仅仅是儿童学习权利的缺失,还包含学生不会学习、不会生存、不会共处、不会处事等。在学校教育品质发展中,我们常常更多关注知识点、训练题、合格率等,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校长要通过访谈、听课、问卷、热线、信箱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学校发展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诚真切地解决问题。也只有在全员认同、全员参与、全员奋进的节奏中,校长才能稳健地带领学校从“网红一阵子”走向“受益一辈子”。

  改革创新,做教育未来的奠基人。工匠的奋斗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无论是使用材料、还是设计流程,他们都想方设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工匠们的座右铭。

  我在成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后,认真学习了导师团张民选老师推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契约》。该报告指出:展望2050年,我们要为教育创造什么样的未来,取决于现在的选择。面对未来的教育,全球要解决老问题、摒弃旧观念、应对新挑战。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教育放在民生首要位置,把公平和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两大战略主题。以办人民满意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当下“双减”政策为契机,校长需要有主动改革的勇气、创新统筹的举措,通过补齐短板,突破瓶颈,不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校长作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要从“双减”走向“质效双增”。

  要转变观念,用“以学定教”启发学生潜能。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路径,改变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对话交往,在研学的全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

  要回归生活,让“学以致用”激活学习内驱力。生活即教育,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由生活情景引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回归生活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赋予知识的生活价值,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要创建“学习社区”,让环境空间全方位育人。“学习社区”是指学生日常学习置身其中的环境与空间。“学习社区”应该体现学科与年级特点,具有多样化学习方式,如自我学习、同伴学习、项目学习、远程学习、跨学科研究等,让整个校园公共空间、过道走廊、绿地花园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现场,让学习随处发生、随时发生。

  要开展“家校社”共育,融合资源全员育人。要创设家校合作主题,充分利用家长专业优势和社会阅历,反哺学校教育,涵养家风建设。要主动联系社区和共建单位,设立第三课堂,将社区、共建单位的服务项目和前瞻性研究引进课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丰富学校育人场景与育人生态。

  携手儿童,做教育田园的合伙人。杰出的工匠,往往执着追求、潜心钻研,并将自己的情感融进作品创作,让情感激发创作的灵感,让情感增进作品的灵动。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每一位儿童的适性成长,就是教师 “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一位心系儿童的“校园工匠”,处处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时时跟随儿童的想象飞扬,步步呵护儿童的自由生长。我们要回归儿童,做教育田园的谱曲人;携手儿童,做教育田园的合伙人。

  一位心系儿童的“校园工匠”,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儿童。因为童趣,让我们坚守平凡的岗位;因为童真,让我们跟随儿童终身学习;因为童心,让我们永葆青春的活力。

  小学校长既要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也要树立“校园工匠”“我将无我”的草根情怀,将“人民满意、求真求实、改革创新、心系儿童”铭记于心中、落实在行动里、烙印在职业生涯上,用真情与智慧、坚毅与执着,支持师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