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理念引领实践 行动改变教育

作者:李如密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李如密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随着教学变革的深入而发展的,同时又引领教学变革实践走向更高的水平。教师需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尽管教学是一项日常的工作,但是常做常新。只要教师具有创新的勇气,不懈努力,教学即可成为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眼中有学生的学习,心中有教学的全局

  要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学生学习本应是教学关注的中心,真正落实起来却常常发生偏离。教学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若是没有“触动”学生,或学生没有因此发生变化,教学又有何意义呢?“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科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等,均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的研究,应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科学依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不能替代的。

  要关注教学的整体性设计。为了保障学生学习经验的完整性,促进学生素养结构的优化,教师的教学要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自觉地提高站位,开阔视野,加强联系,突出重点,这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思维逻辑正从着力局部的“战术”转变为着眼整体的“战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格局要开阔,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因小失大;要增强全盘意识,不再局限于分割、解剖,将知识教得支离破碎,失去必要联系和整体功能。具体说来,教师在实践中,要打通学科间的联系,做好课程的整合与重组,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以大概念统领教学,从而收获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的教学不是只抓住一枝一叶,而是带领学生去认识整棵树;不是让学生紧紧抱住其中的一棵树,而是指引学生走进森林。

  凸显“学科味”,成就学生与教师的“自我”

  当下,课堂教学存在面容相似的模式化倾向,教学评价也难逃“一表评千课”的窠臼。不同学科教学的同质化规范,导致教学失去了各自学科的“味道”。教师有滋有味地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学科的特点并被其吸引,是让学生热爱所学学科并痴迷探究的关键,就像厨师烹饪技术的高明之处在于尊重、保持、激发出各种食材本身的味道。教师要教出各自不同的“学科味”,要经历试味、入味、赏味的过程,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品赏所学学科的“原汁原味”,并进一步“加工调制”,使之成为可供享用的精神盛宴。教师学科教学的味道越纯正、浓烈,“调味”水平越巧妙、高超,就越能产生学科教学的独特魅力。

  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浓度”“强度”也是不可取的。教学的现实积弊之一,就是课堂太实、太满,各种机械记忆的知识充塞学生的大脑,使其缺乏灵动的空间。教师应该“还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跳跃,同时需要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压抑和控制学生。教师要学会用“减法”,师减生加、师退生进,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师也要学会“藏”的艺术,不要和盘托出直接告知答案,而要善于隐藏,让学生去补充、丰富和发挥。其实,教师要学会“偷懒”,这样反而能培养勤学的学生。教学“留白”就是给学生机会,体现着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尊重,以及对学生发展的信心,这有助于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成长区”。

  哲学家尼采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像尼采所说,“给他的性格以风格”。同理,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自主权,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与风格,且具备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评价,而需要综合考察其与学生需要、学科特点及教师优势的“适宜性”,根据其发挥的整体课堂效应来进行评价,充分尊重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优势诱导”“少评不评”,让学生“悦纳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聚焦于何处?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时,凭借一双“火眼金睛”,发现学生的错误后,常喜欢揪住不放,“不依不饶”。这常常令敏感的学生感到紧张、恐惧,学习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学生在写作业和考试中将精力更多地放到被动防错上,而不是主动创新上。其实,换一种思路或许更好,教师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肯定它、放大它、激励它,直至学生自己觉得“美在其中”;教师甚至可以故意无视或忽略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让它们像得不到浇水的草一样自行萎缩。也就是说,学习评价要注意发挥“优势诱导”效应,让教学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得到最直接的体现。

  教学评价需要考量成本与代价。当下,我们在学生学习评价上付出的成本与代价是超过正常需要的。其实“少评”是可以的,因为“少评”是在学习评价方向上的减负,可使学生在学习时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就像学生的课外阅读之所以能够发展其学习兴趣,其原因之一就是少了课堂学习评价“步步紧逼”的功利色彩。如果再深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评价,“不评”可以吗?其实,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评价也是可以的,因为对有些学习活动及内容采用“不评”的方式,实质上是对学生的信任和“解放”,如果运用巧妙的话,甚至可以达到“不评胜评”的教学艺术之境。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拥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奴隶”。学生基于某些误解而产生的对教学评价的厌烦、敌对等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师应全面了解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教学评价的“明白人”,帮助学生“悦纳评价”,给学生以发展的自信。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陈路

理念引领实践 行动改变教育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李如密

  ■李如密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随着教学变革的深入而发展的,同时又引领教学变革实践走向更高的水平。教师需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尽管教学是一项日常的工作,但是常做常新。只要教师具有创新的勇气,不懈努力,教学即可成为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眼中有学生的学习,心中有教学的全局

  要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学生学习本应是教学关注的中心,真正落实起来却常常发生偏离。教学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若是没有“触动”学生,或学生没有因此发生变化,教学又有何意义呢?“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科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等,均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的研究,应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科学依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不能替代的。

  要关注教学的整体性设计。为了保障学生学习经验的完整性,促进学生素养结构的优化,教师的教学要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自觉地提高站位,开阔视野,加强联系,突出重点,这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思维逻辑正从着力局部的“战术”转变为着眼整体的“战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格局要开阔,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因小失大;要增强全盘意识,不再局限于分割、解剖,将知识教得支离破碎,失去必要联系和整体功能。具体说来,教师在实践中,要打通学科间的联系,做好课程的整合与重组,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以大概念统领教学,从而收获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的教学不是只抓住一枝一叶,而是带领学生去认识整棵树;不是让学生紧紧抱住其中的一棵树,而是指引学生走进森林。

  凸显“学科味”,成就学生与教师的“自我”

  当下,课堂教学存在面容相似的模式化倾向,教学评价也难逃“一表评千课”的窠臼。不同学科教学的同质化规范,导致教学失去了各自学科的“味道”。教师有滋有味地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学科的特点并被其吸引,是让学生热爱所学学科并痴迷探究的关键,就像厨师烹饪技术的高明之处在于尊重、保持、激发出各种食材本身的味道。教师要教出各自不同的“学科味”,要经历试味、入味、赏味的过程,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品赏所学学科的“原汁原味”,并进一步“加工调制”,使之成为可供享用的精神盛宴。教师学科教学的味道越纯正、浓烈,“调味”水平越巧妙、高超,就越能产生学科教学的独特魅力。

  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浓度”“强度”也是不可取的。教学的现实积弊之一,就是课堂太实、太满,各种机械记忆的知识充塞学生的大脑,使其缺乏灵动的空间。教师应该“还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跳跃,同时需要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压抑和控制学生。教师要学会用“减法”,师减生加、师退生进,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师也要学会“藏”的艺术,不要和盘托出直接告知答案,而要善于隐藏,让学生去补充、丰富和发挥。其实,教师要学会“偷懒”,这样反而能培养勤学的学生。教学“留白”就是给学生机会,体现着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尊重,以及对学生发展的信心,这有助于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成长区”。

  哲学家尼采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像尼采所说,“给他的性格以风格”。同理,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自主权,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与风格,且具备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评价,而需要综合考察其与学生需要、学科特点及教师优势的“适宜性”,根据其发挥的整体课堂效应来进行评价,充分尊重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优势诱导”“少评不评”,让学生“悦纳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聚焦于何处?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时,凭借一双“火眼金睛”,发现学生的错误后,常喜欢揪住不放,“不依不饶”。这常常令敏感的学生感到紧张、恐惧,学习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学生在写作业和考试中将精力更多地放到被动防错上,而不是主动创新上。其实,换一种思路或许更好,教师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肯定它、放大它、激励它,直至学生自己觉得“美在其中”;教师甚至可以故意无视或忽略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让它们像得不到浇水的草一样自行萎缩。也就是说,学习评价要注意发挥“优势诱导”效应,让教学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得到最直接的体现。

  教学评价需要考量成本与代价。当下,我们在学生学习评价上付出的成本与代价是超过正常需要的。其实“少评”是可以的,因为“少评”是在学习评价方向上的减负,可使学生在学习时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就像学生的课外阅读之所以能够发展其学习兴趣,其原因之一就是少了课堂学习评价“步步紧逼”的功利色彩。如果再深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评价,“不评”可以吗?其实,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评价也是可以的,因为对有些学习活动及内容采用“不评”的方式,实质上是对学生的信任和“解放”,如果运用巧妙的话,甚至可以达到“不评胜评”的教学艺术之境。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拥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奴隶”。学生基于某些误解而产生的对教学评价的厌烦、敌对等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师应全面了解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教学评价的“明白人”,帮助学生“悦纳评价”,给学生以发展的自信。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