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例谈教育科研对教师“三力”的涵育

作者:徐树忠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徐树忠

  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而言,什么样的教科研活动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是有价值的呢?2021年,应《江苏教育》约稿,我在《对学校教育科研价值的再认识》一文中提到“做”与“坐”的教育科研平衡问题,提出教育科研对教师“问题发现、主题学习、行为改进、特色提炼、风格形成”的价值。今年上半年,有幸多次与省及各区县青年骨干班教师面对面磨论文、磨课题,我深切感悟到教育科研在涵育教师反思力、实践力、表达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反思力——教师专业精进的内驱力

  反思作为一种专业能力,具有“经验、分析、评价、运用、迁移”等梯度。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就能不断提升层次,增加理性的力量,形成一种专业性的反思力。

  南京市玄武区一位教物理的马老师,在本学年申报立项了教师个人课题“初中物理反思性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研究”,当她再次执教人教版《压强2》时,她与自己主动进行了一场“同课异构”。她在教学后记中写道:“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活动环节是‘估测人对地面的压强’,在第一次的设计中,我将之引入实验,匆忙而难以深入。为此,我提出两个反思点:课堂教学如何为促进学生有深度的、有个性的、有效的学习而教?教师如何跳出一节课去审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固有经验上重新思考每一个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的意义,从而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整?”此后,她在每一节课中,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注重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物理方法的掌握。

  类似的自我反思与课题研究,经常性地发生在玄武区各个学科的课题研修过程中,玄武区教科所还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推出“1+X”课题指导计划:“1”即每个教师立一个“研究微项目”,“X”即围绕课题开展系列反思性教学活动。教师们立足常态教学开展研究,倡导结合学情、教情和课程标准的理性反思,通过教师对自我的审视、判断、评价和改进,不断增加批判性思维含量,让“反思与研究”逐渐成为教师群体自觉的专业行走方式。

  实践力——教师教育智慧的原生力

  有专家提出教师的“实践智慧”,强调鲜活的、情境的、个性的教育教学实践场景,因此,行动研究成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如何理解行动研究?我个人较为认可的一种解释是:行动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研究的理念,强调研究主客体的统一、研究过程的不断完善、研究目的的实践改进。

  玄武区一所小学申请立项了市级课题“生态自主育德观下小学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当课题开展至中期时,学校拟面向全市开一次主题为“礼仪教育”的德育工作现场会。校长兼课题主持人带领团队形成了汇报初稿,在初稿中呈现了完整的学校低、中、高学年段的礼仪教育细则及结构图谱。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槽点”,用这种自上而下制订好的礼仪细则要求学生,显然不太符合“生态自主育德观”。对此,我们建议课题团队采取两点措施:一是开展现场调研,比如在每天学生进校时,不对其进行干预,使其保持自然状态,观察他们是否跟遇到的长辈、同学、老师等主动打招呼或回应,再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实践策略设计;二是减少“他控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增加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比重。课题组进行了为期10天的现场观察记录,发现仅有不到40%的孩子会主动打招呼。随后,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我来找问候”的主题活动,并在全校召开主题班会。孩子们交流了在与人接触时、用餐时、接电话时、回微信时、课堂上等交际场景下如何问候,并通过讨论形成班级公约。各班将关于问候的班级公约交到德育处,事实上与学校原先设计的礼仪细则相差无几,但教育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从演绎性的“他控式”教育行为走向归纳性的“自主式”教育行为。

  这样的行动研究,是对教育教学实践场域中不断累积的、直觉的、零碎的经验进行理性加工,促进教育者的水平在“实践累积—理性提升—实践验证—智慧生成—实践迁移”过程中不断螺旋上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实践的科学性、专业性。

  表达力——教师职业魅力的加持力

  对于教育者而言,授业解惑、多向沟通、立行立言都需要有艺术的、理性的表达力。训练表达力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教育科研突出了对理性表达训练的加持作用。

  在一次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中,一位教授讲课的主题是“课堂教学要素与建模”。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时间,教授请大家谈谈听课感受或提出问题,一时有点冷场。这时,教授随机点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当时我有点担心这位女教师怯场,但结果证明我多虑了。她不急不慢地说:“非常感谢教授今天的报告,为我们日常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我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情智双生的课堂教学研究’,在课堂价值追求层面,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涵养是每节课都要追求的现实目标和课堂持续追求的长远目标。讲座中,您所谈到的教学模型突出了教学技术操作层面,但如果仅限于此,课堂的温度显得不够,需要突出课堂育人的取向。结合今天所学,我想将课堂价值与教学操作两个层面进行有机融合,嵌入教学中,开展‘情智双生的学科教学要素分析与实践的案例研究’,这是我们后续要不断改进和追求的目标。”会后,我翻看参会手册,这位女教师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科研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当年有多位教师获得市级论文竞赛一等奖。

  好文章是“磨”出来的,“磨”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思考。各类课题在玄武区全学科、全学段、全类别校园的覆盖,一定程度上促使广大教师主动或被动卷入学校的各类课题研究,为教师们创设了诸如答辩、论证、对话等学术性交流平台,使教师们拥有了更多磨炼口语表达力和书面表达力的机会,让教师们不断散发出职业成长的知性魅力。

  (作者系南京市玄武区教科所所长,教育部课程中心实验区指导专家,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陈路

例谈教育科研对教师“三力”的涵育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徐树忠

  ■徐树忠

  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而言,什么样的教科研活动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是有价值的呢?2021年,应《江苏教育》约稿,我在《对学校教育科研价值的再认识》一文中提到“做”与“坐”的教育科研平衡问题,提出教育科研对教师“问题发现、主题学习、行为改进、特色提炼、风格形成”的价值。今年上半年,有幸多次与省及各区县青年骨干班教师面对面磨论文、磨课题,我深切感悟到教育科研在涵育教师反思力、实践力、表达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反思力——教师专业精进的内驱力

  反思作为一种专业能力,具有“经验、分析、评价、运用、迁移”等梯度。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就能不断提升层次,增加理性的力量,形成一种专业性的反思力。

  南京市玄武区一位教物理的马老师,在本学年申报立项了教师个人课题“初中物理反思性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研究”,当她再次执教人教版《压强2》时,她与自己主动进行了一场“同课异构”。她在教学后记中写道:“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活动环节是‘估测人对地面的压强’,在第一次的设计中,我将之引入实验,匆忙而难以深入。为此,我提出两个反思点:课堂教学如何为促进学生有深度的、有个性的、有效的学习而教?教师如何跳出一节课去审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固有经验上重新思考每一个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的意义,从而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整?”此后,她在每一节课中,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注重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物理方法的掌握。

  类似的自我反思与课题研究,经常性地发生在玄武区各个学科的课题研修过程中,玄武区教科所还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推出“1+X”课题指导计划:“1”即每个教师立一个“研究微项目”,“X”即围绕课题开展系列反思性教学活动。教师们立足常态教学开展研究,倡导结合学情、教情和课程标准的理性反思,通过教师对自我的审视、判断、评价和改进,不断增加批判性思维含量,让“反思与研究”逐渐成为教师群体自觉的专业行走方式。

  实践力——教师教育智慧的原生力

  有专家提出教师的“实践智慧”,强调鲜活的、情境的、个性的教育教学实践场景,因此,行动研究成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如何理解行动研究?我个人较为认可的一种解释是:行动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研究的理念,强调研究主客体的统一、研究过程的不断完善、研究目的的实践改进。

  玄武区一所小学申请立项了市级课题“生态自主育德观下小学礼仪教育的行动研究”。当课题开展至中期时,学校拟面向全市开一次主题为“礼仪教育”的德育工作现场会。校长兼课题主持人带领团队形成了汇报初稿,在初稿中呈现了完整的学校低、中、高学年段的礼仪教育细则及结构图谱。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槽点”,用这种自上而下制订好的礼仪细则要求学生,显然不太符合“生态自主育德观”。对此,我们建议课题团队采取两点措施:一是开展现场调研,比如在每天学生进校时,不对其进行干预,使其保持自然状态,观察他们是否跟遇到的长辈、同学、老师等主动打招呼或回应,再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实践策略设计;二是减少“他控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增加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比重。课题组进行了为期10天的现场观察记录,发现仅有不到40%的孩子会主动打招呼。随后,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我来找问候”的主题活动,并在全校召开主题班会。孩子们交流了在与人接触时、用餐时、接电话时、回微信时、课堂上等交际场景下如何问候,并通过讨论形成班级公约。各班将关于问候的班级公约交到德育处,事实上与学校原先设计的礼仪细则相差无几,但教育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从演绎性的“他控式”教育行为走向归纳性的“自主式”教育行为。

  这样的行动研究,是对教育教学实践场域中不断累积的、直觉的、零碎的经验进行理性加工,促进教育者的水平在“实践累积—理性提升—实践验证—智慧生成—实践迁移”过程中不断螺旋上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实践的科学性、专业性。

  表达力——教师职业魅力的加持力

  对于教育者而言,授业解惑、多向沟通、立行立言都需要有艺术的、理性的表达力。训练表达力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教育科研突出了对理性表达训练的加持作用。

  在一次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中,一位教授讲课的主题是“课堂教学要素与建模”。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时间,教授请大家谈谈听课感受或提出问题,一时有点冷场。这时,教授随机点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当时我有点担心这位女教师怯场,但结果证明我多虑了。她不急不慢地说:“非常感谢教授今天的报告,为我们日常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我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情智双生的课堂教学研究’,在课堂价值追求层面,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涵养是每节课都要追求的现实目标和课堂持续追求的长远目标。讲座中,您所谈到的教学模型突出了教学技术操作层面,但如果仅限于此,课堂的温度显得不够,需要突出课堂育人的取向。结合今天所学,我想将课堂价值与教学操作两个层面进行有机融合,嵌入教学中,开展‘情智双生的学科教学要素分析与实践的案例研究’,这是我们后续要不断改进和追求的目标。”会后,我翻看参会手册,这位女教师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科研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当年有多位教师获得市级论文竞赛一等奖。

  好文章是“磨”出来的,“磨”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思考。各类课题在玄武区全学科、全学段、全类别校园的覆盖,一定程度上促使广大教师主动或被动卷入学校的各类课题研究,为教师们创设了诸如答辩、论证、对话等学术性交流平台,使教师们拥有了更多磨炼口语表达力和书面表达力的机会,让教师们不断散发出职业成长的知性魅力。

  (作者系南京市玄武区教科所所长,教育部课程中心实验区指导专家,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