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沐心、厚德、涵慧、敏行

——靖江市滨江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校本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刘艳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靖江市滨江学校 刘艳 

  靖江市滨江学校坐落于长江之滨,长江中下游水之清、灵,地之润、美,人之融、韧,孕育出“滨江文化”,涵养了其独特的品格和气韵。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新时代好教师的标准。靖江市滨江学校的“四有”好教师团队是双重“团队”。一是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涵盖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二是由学校行政、中小学部、牧沙学院(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成的“三位一体”团队。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以沐心、厚德、涵慧、敏行为行动路径,引导全体教师找到自己成长的着力点,让全体教师在这过程中融通共进。

沐心:以水之清,润泽心灵 

  学校充分挖掘“长江水文化”的精髓,将水的高尚品质“清、灵、韧、融”作为育人目标,构建独特的育人体系,催生“人人接受全面的教育,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人人成就最好的自己”的精神力量。

  校园无小事,花草树木、楼宇建筑总关情。学校重视物型文化建设,赋予校园地表、空间以课程意义、教育文化和格物认知的物型意象。处处有水,水在校中,人在“水”中,激扬荡涤,润泽心灵。

厚德:以水之融,提升素养 

  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文化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元素。将“滨江文化”贯穿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引导教师理解并践行“上善若水”的美好品德,“水滴石穿”的坚韧品格,“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打造一支身体健康、思想活跃、温润明亮、知识丰富、眼界开阔的活力教师团队。

  文化引领,开设“滨江论坛”。学校定期开设“滨江论坛”,组织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泰州“春蚕奖”等先进事迹,组织青年教师参观周恩来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以沙龙、征文等形式,培育奋进文化,提升师德修养。

  明晰取向,成立教师读书班。学校组织成立“青年读书班”,通过开展交流研讨、书面测试等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快速提升人文素养,从而培养一支乐教爱教的教师队伍。

  走向自觉,搭建“四橄团队”。学校组织成立“牧沙学院”教师发展平台,探索“四橄团队”提升专业发展模式。“四橄团队”,即“青橄”“甜橄”“羽橄”“茶橄”四级培训,以“专家引领+自觉成长”培养方式加强不同年龄段教师梯队建设。学校通过阅读提升、专家讲座、课题研究、团建拓展等方式进行校本研修,实现学科全覆盖、年龄全覆盖,注重过程管理,采用多元评价与综合评价,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涵慧:以水之灵,培育智慧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特色课程为双翼。所有教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开发拓展型课程、实践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支撑学校文化内涵发展,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拓展型课程让国家课程落地。学校地处开发区,承载着政府和市民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望,也为学校建设丰富的课程文化提供了外部动力。基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学校设置“素养阅读课程”“‘沐心’德体课程”拓展型课程,在这样的发展氛围中,教师开拓了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变路径。

  实践型课程让课堂活力四射。学校开设“科技实践课程”,依托市科普基地的优势,发挥科技辅导教师群体的才能,开设橡筋动力飞机、WER机器人、四旋翼飞行器、电子百拼等项目,激发活力,激扬生命。

  探究型课程塑造最美生命姿态。浸润在“清灵融韧”的学校文化里,师生潜能得以释放,灵性得以挖掘。学校搭建“微课题研究课程”“创客坊”等平台,这些平台成为教师的造梦工厂。

敏行:以水之韧,创新发展 

  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下,主动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发展。

  拓宽视野——研究小课题,解决大问题。在教师层面,开展递进式教学研讨活动。首先,围绕各学科课堂教学,梳理重点,以共同的问题为依据建立“科研工作坊”,同学科或者跨学科寻找同伴,建立“微课题群落”;第二阶段将问题进行归类,从学校层面提出,引导教师,请教师“走出去”,请专家“走进来”,使教师和学校达成共识;第三阶段组织接地气的小课题微型发表会,可以是研讨课,也可以是微视频、微讲座。

  在学校层面,开设专题课程,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引导教师走向专业成长之路。

  立足田野——建设发展群,促进心自觉。教师的发展应从阅读开始。学校教师读书工程由“四好读书会”组成:校长读好书,做学校发展的引路人;中层干部读好书,做教师成长的引路人;青年教师读好书,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教师发展群落读好书,做师生共同发展的引路人。

  基于不同需要组建学习共同体,组织各层面的读书交流活动,使教育自觉不断“走心”。学校及时了解教师的发展状况,敏锐地抓住教师发展中的新动向,培养、引导、促进教师发展群落的提升。

  放眼沃野——拥有同愿景,筑梦新时期。学校教师将自身发展融入学校发展新时期,将渡江精神、滨江品格内化为价值追求,明理修德,敏知笃行,守正创新。

  基于共同愿景,学校教师深度关切、自觉锤炼。自己是发展“第一责任人”,用丰富的“行动卷入”,为发展提供更多的新观点、新资源和更大的审视、反思空间。在发展中,学校教师保持着各主体对“四有”好教师团队的情境性认同与协商的张力,在共同的价值取向中找寻到自己的契合点、生长点,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使自己的生命、生存如水般坚毅,回归本真。

责任编辑:汤雯

沐心、厚德、涵慧、敏行
——靖江市滨江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校本实践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刘艳

  ■靖江市滨江学校 刘艳 

  靖江市滨江学校坐落于长江之滨,长江中下游水之清、灵,地之润、美,人之融、韧,孕育出“滨江文化”,涵养了其独特的品格和气韵。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新时代好教师的标准。靖江市滨江学校的“四有”好教师团队是双重“团队”。一是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涵盖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二是由学校行政、中小学部、牧沙学院(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成的“三位一体”团队。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以沐心、厚德、涵慧、敏行为行动路径,引导全体教师找到自己成长的着力点,让全体教师在这过程中融通共进。

沐心:以水之清,润泽心灵 

  学校充分挖掘“长江水文化”的精髓,将水的高尚品质“清、灵、韧、融”作为育人目标,构建独特的育人体系,催生“人人接受全面的教育,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人人成就最好的自己”的精神力量。

  校园无小事,花草树木、楼宇建筑总关情。学校重视物型文化建设,赋予校园地表、空间以课程意义、教育文化和格物认知的物型意象。处处有水,水在校中,人在“水”中,激扬荡涤,润泽心灵。

厚德:以水之融,提升素养 

  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文化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元素。将“滨江文化”贯穿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引导教师理解并践行“上善若水”的美好品德,“水滴石穿”的坚韧品格,“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打造一支身体健康、思想活跃、温润明亮、知识丰富、眼界开阔的活力教师团队。

  文化引领,开设“滨江论坛”。学校定期开设“滨江论坛”,组织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泰州“春蚕奖”等先进事迹,组织青年教师参观周恩来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以沙龙、征文等形式,培育奋进文化,提升师德修养。

  明晰取向,成立教师读书班。学校组织成立“青年读书班”,通过开展交流研讨、书面测试等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快速提升人文素养,从而培养一支乐教爱教的教师队伍。

  走向自觉,搭建“四橄团队”。学校组织成立“牧沙学院”教师发展平台,探索“四橄团队”提升专业发展模式。“四橄团队”,即“青橄”“甜橄”“羽橄”“茶橄”四级培训,以“专家引领+自觉成长”培养方式加强不同年龄段教师梯队建设。学校通过阅读提升、专家讲座、课题研究、团建拓展等方式进行校本研修,实现学科全覆盖、年龄全覆盖,注重过程管理,采用多元评价与综合评价,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涵慧:以水之灵,培育智慧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特色课程为双翼。所有教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开发拓展型课程、实践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支撑学校文化内涵发展,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拓展型课程让国家课程落地。学校地处开发区,承载着政府和市民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望,也为学校建设丰富的课程文化提供了外部动力。基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学校设置“素养阅读课程”“‘沐心’德体课程”拓展型课程,在这样的发展氛围中,教师开拓了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变路径。

  实践型课程让课堂活力四射。学校开设“科技实践课程”,依托市科普基地的优势,发挥科技辅导教师群体的才能,开设橡筋动力飞机、WER机器人、四旋翼飞行器、电子百拼等项目,激发活力,激扬生命。

  探究型课程塑造最美生命姿态。浸润在“清灵融韧”的学校文化里,师生潜能得以释放,灵性得以挖掘。学校搭建“微课题研究课程”“创客坊”等平台,这些平台成为教师的造梦工厂。

敏行:以水之韧,创新发展 

  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下,主动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发展。

  拓宽视野——研究小课题,解决大问题。在教师层面,开展递进式教学研讨活动。首先,围绕各学科课堂教学,梳理重点,以共同的问题为依据建立“科研工作坊”,同学科或者跨学科寻找同伴,建立“微课题群落”;第二阶段将问题进行归类,从学校层面提出,引导教师,请教师“走出去”,请专家“走进来”,使教师和学校达成共识;第三阶段组织接地气的小课题微型发表会,可以是研讨课,也可以是微视频、微讲座。

  在学校层面,开设专题课程,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引导教师走向专业成长之路。

  立足田野——建设发展群,促进心自觉。教师的发展应从阅读开始。学校教师读书工程由“四好读书会”组成:校长读好书,做学校发展的引路人;中层干部读好书,做教师成长的引路人;青年教师读好书,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教师发展群落读好书,做师生共同发展的引路人。

  基于不同需要组建学习共同体,组织各层面的读书交流活动,使教育自觉不断“走心”。学校及时了解教师的发展状况,敏锐地抓住教师发展中的新动向,培养、引导、促进教师发展群落的提升。

  放眼沃野——拥有同愿景,筑梦新时期。学校教师将自身发展融入学校发展新时期,将渡江精神、滨江品格内化为价值追求,明理修德,敏知笃行,守正创新。

  基于共同愿景,学校教师深度关切、自觉锤炼。自己是发展“第一责任人”,用丰富的“行动卷入”,为发展提供更多的新观点、新资源和更大的审视、反思空间。在发展中,学校教师保持着各主体对“四有”好教师团队的情境性认同与协商的张力,在共同的价值取向中找寻到自己的契合点、生长点,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使自己的生命、生存如水般坚毅,回归本真。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