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苏派教育

“分享教育”视角下的新课标育人路径

作者:杨娟玉 发布时间:2022-12-3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杨娟玉

  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新课标的出台,作为基层学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明确课程育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这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育人责任,也是学校必须回答的全新命题。

  转变观念,强化课程协同育人

  当下,国家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中“有本领”指的是: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一路走来,常州市实验小学师生的分享意识基本形成,分享文化也已浓郁,但教师的学科融合意识欠缺,特别是学科学习中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如何打破固有的思维和观念,主动适应并真正贯彻和落实新的要求,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对于老师而言,转变观念是关键。首先要真正认识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理念上认同,行动上落实。2022版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五条原则,其中第四条——“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明确要求学校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研训,改变教师只把自己的学科教好的学科本位思想,变革学校研训方式和内容,更多地关注到“综合育人”,强化课程育人导向,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其次,变革研训方式,聚焦重点。跨学科教研要进一步前置和深入,教研组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寻找到每一门学科中的“整合点”,设计大学习任务群,从核心主题、参与学科、参与方式、学习课时等维度形成结构图,明晰各自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学习任务”的顶层架构。

  厘清思路,建设“分享”育人生态

  目前,学校正在推进研究的省“十四五”教研重点课题《“分享教育”视角下儿童发展共同体建构研究》和“分享共同体”好教师团队建设,两大项目不约而同都聚焦到“共同体”,这为解决当下问题找到了适切的方向。

  分享教育是常州实小坚持研究十多年的教育哲学,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生态——“十一五”期间,侧重教师,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行为;“十二五”期间,聚焦学生,研究课堂、班级、校园生活的变革,建构了“100种经历”,探寻实小学生“分享品行”养成的具体策略,使学生拥有分享品行且能彰显具有分享文化自觉的实小学生特质;“十三五”期间,进行分享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建构,增强分享意识、提高分享能力、内化分享品质、提升分享精神、渗透分享文化。

  实小坚持“分享教育”十多年,建设共同体能够进一步深化“分享教育”的价值内涵,进一步科学凝练分享教育育人模式,助力育人目标达成。

  通过“共同体”这样一种特殊的组织架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吸纳、主动成长,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动力,并依托这种方式,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平等互助、相互信任、遵循规则等优秀品质。

  学生可以自发组织也可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成长共同体,确立共同的愿景,明晰共同的目标,拥有共同的兴趣,遵守共同的规则,团队在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行为,进而完成团队目标。

  师生之间也需要产生一定情感的、思维的、思想的“共鸣”,教学相长,互相成就。围绕共同的学习话题,彼此分享智慧,共同探讨收获,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探索路径,立足校本推进育人实践

  观照学校当下正在实施的项目,图式建构、“林-树课程”、儿童发展共同体,其出发点是一致的:依托项目方式进行整合与融通,借助攻坚团队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这正是“共同体”实践研究中的关键点。

  形成实施纲要,聚焦难点。学校对省首批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林-树课程”研究多年,全学科、全人员参与,基本原则就是“综合融通”,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此项目的研究让各教研组也积累一定的研究经验——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形成校本化的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群,形成各年段个学期的课程指导纲要,让每一人都明白需要做什么,减少老师们的担心和疑虑,确保课程方案落到实处。

  设计“多元作业链”,“加”“减”有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其中核心关切就是减少机械化、重复性、随意性、无效性的作业,因此,共同体研究需要依托团队的力量来不断创新优化作业设计。“加”“减”结合,减少形式内容单一、单向、单维的作业,增加需要多人合作实践探究、需要学科融通的多维、多向的作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制定“综合评价单”,强化“团队”作用。在以往的评价中更多侧重学生个体的表现,个体表现固然重要,但评价一个团队的学习任务完成效果如何,不仅仅是评价个体,还要注重对完成该项学习任务的所有人的评价,这就要求每个共同体成员要有团队归属感和责任感,明白自己是整个学习任务中的关键一员,自己成功或失误影响到整个团队。研究中可以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表或者评价工具,借助“团队”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基层学校如何来有效贯彻和落实国家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需要全面谋划,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投入,攻坚克难不会简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每一个人坚守对教育改革的信念,更需要行动的坚持。

  (作者系常州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路

“分享教育”视角下的新课标育人路径
发布时间:2022-12-3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杨娟玉

  ■杨娟玉

  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新课标的出台,作为基层学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明确课程育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这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育人责任,也是学校必须回答的全新命题。

  转变观念,强化课程协同育人

  当下,国家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中“有本领”指的是: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一路走来,常州市实验小学师生的分享意识基本形成,分享文化也已浓郁,但教师的学科融合意识欠缺,特别是学科学习中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如何打破固有的思维和观念,主动适应并真正贯彻和落实新的要求,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对于老师而言,转变观念是关键。首先要真正认识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理念上认同,行动上落实。2022版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五条原则,其中第四条——“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明确要求学校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研训,改变教师只把自己的学科教好的学科本位思想,变革学校研训方式和内容,更多地关注到“综合育人”,强化课程育人导向,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其次,变革研训方式,聚焦重点。跨学科教研要进一步前置和深入,教研组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寻找到每一门学科中的“整合点”,设计大学习任务群,从核心主题、参与学科、参与方式、学习课时等维度形成结构图,明晰各自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学习任务”的顶层架构。

  厘清思路,建设“分享”育人生态

  目前,学校正在推进研究的省“十四五”教研重点课题《“分享教育”视角下儿童发展共同体建构研究》和“分享共同体”好教师团队建设,两大项目不约而同都聚焦到“共同体”,这为解决当下问题找到了适切的方向。

  分享教育是常州实小坚持研究十多年的教育哲学,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生态——“十一五”期间,侧重教师,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学行为;“十二五”期间,聚焦学生,研究课堂、班级、校园生活的变革,建构了“100种经历”,探寻实小学生“分享品行”养成的具体策略,使学生拥有分享品行且能彰显具有分享文化自觉的实小学生特质;“十三五”期间,进行分享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建构,增强分享意识、提高分享能力、内化分享品质、提升分享精神、渗透分享文化。

  实小坚持“分享教育”十多年,建设共同体能够进一步深化“分享教育”的价值内涵,进一步科学凝练分享教育育人模式,助力育人目标达成。

  通过“共同体”这样一种特殊的组织架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吸纳、主动成长,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动力,并依托这种方式,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平等互助、相互信任、遵循规则等优秀品质。

  学生可以自发组织也可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成长共同体,确立共同的愿景,明晰共同的目标,拥有共同的兴趣,遵守共同的规则,团队在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行为,进而完成团队目标。

  师生之间也需要产生一定情感的、思维的、思想的“共鸣”,教学相长,互相成就。围绕共同的学习话题,彼此分享智慧,共同探讨收获,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探索路径,立足校本推进育人实践

  观照学校当下正在实施的项目,图式建构、“林-树课程”、儿童发展共同体,其出发点是一致的:依托项目方式进行整合与融通,借助攻坚团队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这正是“共同体”实践研究中的关键点。

  形成实施纲要,聚焦难点。学校对省首批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林-树课程”研究多年,全学科、全人员参与,基本原则就是“综合融通”,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此项目的研究让各教研组也积累一定的研究经验——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形成校本化的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群,形成各年段个学期的课程指导纲要,让每一人都明白需要做什么,减少老师们的担心和疑虑,确保课程方案落到实处。

  设计“多元作业链”,“加”“减”有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其中核心关切就是减少机械化、重复性、随意性、无效性的作业,因此,共同体研究需要依托团队的力量来不断创新优化作业设计。“加”“减”结合,减少形式内容单一、单向、单维的作业,增加需要多人合作实践探究、需要学科融通的多维、多向的作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制定“综合评价单”,强化“团队”作用。在以往的评价中更多侧重学生个体的表现,个体表现固然重要,但评价一个团队的学习任务完成效果如何,不仅仅是评价个体,还要注重对完成该项学习任务的所有人的评价,这就要求每个共同体成员要有团队归属感和责任感,明白自己是整个学习任务中的关键一员,自己成功或失误影响到整个团队。研究中可以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表或者评价工具,借助“团队”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基层学校如何来有效贯彻和落实国家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需要全面谋划,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投入,攻坚克难不会简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每一个人坚守对教育改革的信念,更需要行动的坚持。

  (作者系常州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