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文化的“看得见”与“看不见”

作者:陆云峰 发布时间:2018-05-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陆云峰

  文化是什么?

  在当下这个不谈文化似乎就显得平庸的时代,很多人给出了很多的答案。因为很多,莫衷一是,所以细细思量,似乎又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

  我参加过一些教育研讨会,无论是专家还是相关代表,大家都应约而至,坐而论道,现场固然是热闹的,观点迭出,群情激昂,会后,又是一番冷清。现场倒是有些文化的味道,只是未能以此改变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行走方式,这样的研讨一定不属于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中用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回答了“什么是文化”:大导演谢晋家的大门同所有人家的大门一样,都有一个门孔,他的弱智儿子阿三便天天在门孔上张望,等待他的回家,结果连眉毛都因为摩擦而稀稀落落了。余秋雨先生说,“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

  在我看来,“谢家的门孔”不仅仅是谢家文化的象征,倒更应是文化的一种隐喻——门孔,看得见的门孔;门孔,看不见的企盼。于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教育文化的理解或许可以更为简单些——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就拿“班级文化”来说,亦可用“看得见”和“看不见”来阐释。

  班级文化是看得见的。一是环境文化的丰富多彩。班级不一样,特别是班主任的审美观点抑或是教育理念不一样,首先体现在班级环境文化的布置上。一班和二班不一样,男班主任和女班主任不一样,教语文的班主任和教数学的班主任不一样,小学和中学不一样……赤橙黄绿青蓝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二是制度文化的张弛有度。我们有《中小学生守则》和“八礼四仪”,但是具体到各个班级,面对不同的群体,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此班与彼班不一样,低年段与高年段不一样,这校与那校不一样;制度如何落地,具体化的班规班纪班级LOGO也不一样……每个班都有每个班的样子,每个班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样子。三是课堂文化的生态各异。不一样的班级,不一样的课堂。有的班级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生态呈现出勃勃生机;有的班级课堂沉稳凝练,师生沉潜于自我探究,课堂生态呈现出静谧深远……四是交往文化的谦恭礼让。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闪烁着人性修养光泽的交往法则,是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共同愿景。

  班级文化又是看不见的。文化是有张力的,更是有影响力的,班级文化会用一种熏染浸润的方式改变身处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仅会影响其成长,在不知不觉中为其烙上人生的底色,内化为成长的品格,而且让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有“这个班”的“味道”,以致影响其他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文化创构,甚至于影响家庭及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在时间的长河中,这样的文化会发酵并酿出属于这个社会的“味道”。

  蔡芸芝老师高高举起却又轻轻放下的教鞭,不仅仅让魏巍铭记了一辈子,更是让每一个教育者感受到了“做什么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不仅仅改变了一个孩子,更是让我们知道了“怎样做老师”……和谢晋家大门上的门孔一样,和谢晋、余秋雨一样,我们在蔡老师的教鞭和陶先生的四颗糖里,是不是感受到了特有的教育文化呢?

责任编辑:陈路

文化的“看得见”与“看不见”
发布时间:2018-05-0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陆云峰

  文化是什么?

  在当下这个不谈文化似乎就显得平庸的时代,很多人给出了很多的答案。因为很多,莫衷一是,所以细细思量,似乎又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

  我参加过一些教育研讨会,无论是专家还是相关代表,大家都应约而至,坐而论道,现场固然是热闹的,观点迭出,群情激昂,会后,又是一番冷清。现场倒是有些文化的味道,只是未能以此改变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行走方式,这样的研讨一定不属于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何谓文化》中用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回答了“什么是文化”:大导演谢晋家的大门同所有人家的大门一样,都有一个门孔,他的弱智儿子阿三便天天在门孔上张望,等待他的回家,结果连眉毛都因为摩擦而稀稀落落了。余秋雨先生说,“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

  在我看来,“谢家的门孔”不仅仅是谢家文化的象征,倒更应是文化的一种隐喻——门孔,看得见的门孔;门孔,看不见的企盼。于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教育文化的理解或许可以更为简单些——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就拿“班级文化”来说,亦可用“看得见”和“看不见”来阐释。

  班级文化是看得见的。一是环境文化的丰富多彩。班级不一样,特别是班主任的审美观点抑或是教育理念不一样,首先体现在班级环境文化的布置上。一班和二班不一样,男班主任和女班主任不一样,教语文的班主任和教数学的班主任不一样,小学和中学不一样……赤橙黄绿青蓝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二是制度文化的张弛有度。我们有《中小学生守则》和“八礼四仪”,但是具体到各个班级,面对不同的群体,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此班与彼班不一样,低年段与高年段不一样,这校与那校不一样;制度如何落地,具体化的班规班纪班级LOGO也不一样……每个班都有每个班的样子,每个班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样子。三是课堂文化的生态各异。不一样的班级,不一样的课堂。有的班级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生态呈现出勃勃生机;有的班级课堂沉稳凝练,师生沉潜于自我探究,课堂生态呈现出静谧深远……四是交往文化的谦恭礼让。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闪烁着人性修养光泽的交往法则,是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共同愿景。

  班级文化又是看不见的。文化是有张力的,更是有影响力的,班级文化会用一种熏染浸润的方式改变身处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仅会影响其成长,在不知不觉中为其烙上人生的底色,内化为成长的品格,而且让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有“这个班”的“味道”,以致影响其他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文化创构,甚至于影响家庭及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在时间的长河中,这样的文化会发酵并酿出属于这个社会的“味道”。

  蔡芸芝老师高高举起却又轻轻放下的教鞭,不仅仅让魏巍铭记了一辈子,更是让每一个教育者感受到了“做什么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不仅仅改变了一个孩子,更是让我们知道了“怎样做老师”……和谢晋家大门上的门孔一样,和谢晋、余秋雨一样,我们在蔡老师的教鞭和陶先生的四颗糖里,是不是感受到了特有的教育文化呢?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