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校长要做教育生态建设的模范

作者:葛文庭 发布时间:2019-05-0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 葛文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首次提出的发展理念。2017年10月,“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今,中国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需要美丽的自然环境,也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无不体现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和期盼。应该说,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随着教育快速发展而积累下来的教育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如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现象屡禁不绝,教育的廉洁形象受到损害。

  党的十九大宣布,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这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战略方位的新判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号角。只有建设好教育生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关注和研究。校长,应该也必须成为教育生态建设的模范。

  增强法治意识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已出台诸多法律法规,但出于多种原因,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此贯彻得并不彻底,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缺少强有力的保障,从而导致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还不够高。要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强化各级政府和学校的责任约束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说的虽是国家治理的宏大问题,推及教育亦是如此。改善教育生态,需要确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学校自觉规范办学行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各级政府的教育治理行为,可以逐步形成适应治理要求的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

  作为校长,应增强法治意识,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深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建章立制,让全体师生员工能真诚信仰和忠实实践学校的规章制度,善于运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学校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实行校长负责制,发挥教工大会或教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的作用,实现“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有机结合,确保学校教育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做强质量,办出特色,让人民群众满意。

  强化责任担当 坚守教育信仰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致李友梅等”的信中写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当时,新安小学正处于极度困难条件之下,仍然坚持办学。这就是教育信仰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战略,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师资、经费、资源保障等,教育正逢快速发展的好机遇。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还没有彻底消除,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作为校长,应强化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静下心来教书育人,使办学行为既与上级部门、领导的要求相适应,又同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相契合,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二要有“勇立潮头的魄力,功成不必在我、久久为功的气度”,在上级部门、领导的人文关怀下,在正确导向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善于谋划,以学校发展愿景凝聚人,以无私奉献的品质感染人,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钉钉子”精神,让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产生新成效。

  提升研究能力 推进教育创新

  改革创新是激发学校教育活力的根本途径,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否则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据报载,一位父亲谈及对教育的感受时说,他发现,孩子刚上学那会儿,对学习非常有兴趣,也热爱学习,但是6年学校教育下来,孩子竟然开始厌恶学习。这虽是个案,并不代表全部,反映的仅是小学教育问题,并非说其他阶段教育完美无缺,但其触及教育的本质,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教育只是作为一个中介或途径,关键在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不同的人来教,效果就不一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式,学生的体验自然也不一样。正如华师大祝智庭教授所言,给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与发展体验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

  作为校长,应提升研究能力,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选择性接受西方教育思想,辩证思考教育热点问题,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通过认真分析学校、教师、学生现状,开展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切实解决教育难题和师生困惑,使各类教育符合自身特点,避免混淆其间差异,杜绝非教育的、功利性的内容侵占学校教育时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让教育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让教师乐教,让学生乐学。

  简言之,只要校长坚持以“公平”为前提,以“信仰”为追求,以“创新”为动力,密切关注教育现实,善于发现教育问题,自觉为教育和师生发出声音并果敢行动,就能为学校教育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陈路

校长要做教育生态建设的模范
发布时间:2019-05-0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 葛文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首次提出的发展理念。2017年10月,“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今,中国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需要美丽的自然环境,也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无不体现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和期盼。应该说,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随着教育快速发展而积累下来的教育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如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现象屡禁不绝,教育的廉洁形象受到损害。

  党的十九大宣布,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这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战略方位的新判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号角。只有建设好教育生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关注和研究。校长,应该也必须成为教育生态建设的模范。

  增强法治意识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已出台诸多法律法规,但出于多种原因,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此贯彻得并不彻底,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缺少强有力的保障,从而导致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还不够高。要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强化各级政府和学校的责任约束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说的虽是国家治理的宏大问题,推及教育亦是如此。改善教育生态,需要确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学校自觉规范办学行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各级政府的教育治理行为,可以逐步形成适应治理要求的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

  作为校长,应增强法治意识,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深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建章立制,让全体师生员工能真诚信仰和忠实实践学校的规章制度,善于运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学校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实行校长负责制,发挥教工大会或教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的作用,实现“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有机结合,确保学校教育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做强质量,办出特色,让人民群众满意。

  强化责任担当 坚守教育信仰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致李友梅等”的信中写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当时,新安小学正处于极度困难条件之下,仍然坚持办学。这就是教育信仰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战略,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师资、经费、资源保障等,教育正逢快速发展的好机遇。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还没有彻底消除,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作为校长,应强化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静下心来教书育人,使办学行为既与上级部门、领导的要求相适应,又同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相契合,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二要有“勇立潮头的魄力,功成不必在我、久久为功的气度”,在上级部门、领导的人文关怀下,在正确导向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善于谋划,以学校发展愿景凝聚人,以无私奉献的品质感染人,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钉钉子”精神,让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产生新成效。

  提升研究能力 推进教育创新

  改革创新是激发学校教育活力的根本途径,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否则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据报载,一位父亲谈及对教育的感受时说,他发现,孩子刚上学那会儿,对学习非常有兴趣,也热爱学习,但是6年学校教育下来,孩子竟然开始厌恶学习。这虽是个案,并不代表全部,反映的仅是小学教育问题,并非说其他阶段教育完美无缺,但其触及教育的本质,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教育只是作为一个中介或途径,关键在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不同的人来教,效果就不一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式,学生的体验自然也不一样。正如华师大祝智庭教授所言,给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与发展体验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

  作为校长,应提升研究能力,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选择性接受西方教育思想,辩证思考教育热点问题,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通过认真分析学校、教师、学生现状,开展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切实解决教育难题和师生困惑,使各类教育符合自身特点,避免混淆其间差异,杜绝非教育的、功利性的内容侵占学校教育时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让教育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让教师乐教,让学生乐学。

  简言之,只要校长坚持以“公平”为前提,以“信仰”为追求,以“创新”为动力,密切关注教育现实,善于发现教育问题,自觉为教育和师生发出声音并果敢行动,就能为学校教育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