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执教感悟

幼教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凌若燕 发布时间:2019-09-0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凌若燕

  3到6岁幼儿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面对幼儿时,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技巧。新教师在刚执教时喜欢对幼儿说“这件事是不可以做的”“这篇故事讲的是这个意思”等说教成分很重的话,效果却不理想。其实,教师如果使用贴近幼儿生活的语句,并辅以相应的语气,是很容易启发幼儿明白事理的。

  比如在讲解花木兰这个人物时,一位教师想让幼儿发现两张图上花木兰着装的不同,就问幼儿:“看看这两幅图上有什么?”幼儿有的说这幅图上的人穿着美丽的衣服,有的说那幅图上的人手上拿着一把剑,教师始终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只能自己解释说:“其实这是同一个人,她在家里的时候穿着普通的衣服,在参军的时候却打扮成男孩的样子。”其实,只要把问题换一下就可以了,教师可以说:“这两幅图上竟然是同一个人呢!小朋友们,让我们猜猜她为什么会穿成不同的样子呢?”幼儿这时就会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了。因此,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理解能力,使用幼儿能够听懂的语言,让幼儿能够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

  幼儿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单纯的讲解难以令幼儿接受大量信息。教师如果将口语与肢体语言结合起来,就能使幼儿更好地使用听觉、视觉,完成理解的过程。同时,这一方法还能调动幼儿积极性,鼓励幼儿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让幼儿理解“五颜六色”这个词语时,如果只是告诉幼儿“五颜六色不是五六种颜色,而是色彩很多的意思”,这种单纯的讲解会令幼儿感到无趣。教师可以拿出一张空白的、被分割成许多区域的蝴蝶画,鼓励幼儿往不同的区域填色,让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环境中体验,这样就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由于幼儿天性活泼、缺乏自制力,在课堂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走神、分心、随意讲话等现象。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数学图形时,桌上摆放了许多图形卡片,部分幼儿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便拿起卡片开始玩了起来。此时,教师迫切想要维持教学秩序,便会不自觉地使用“把卡片放下,认真听讲”等维序性语言,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与想象。

  其实,当课堂秩序稍显混乱时,教师可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化解。譬如,在某个幼儿开始把玩卡片时,教师可以说:“某某小朋友发现了桌上有许多卡片,他想数一数,等老师讲完后,我们比一比谁数得准确好吗?”许多时候,教师应跳出教师角色,以一个情境人物或幼儿的口吻来提高教学语言的情境性,以此了解幼儿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多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多用激励性语言,满足幼儿“我想赢”“我很好奇”“我愿意帮忙”这些主观需求,有效课堂自然不难营造。

责任编辑:陈路

幼教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9-0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凌若燕

  3到6岁幼儿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面对幼儿时,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技巧。新教师在刚执教时喜欢对幼儿说“这件事是不可以做的”“这篇故事讲的是这个意思”等说教成分很重的话,效果却不理想。其实,教师如果使用贴近幼儿生活的语句,并辅以相应的语气,是很容易启发幼儿明白事理的。

  比如在讲解花木兰这个人物时,一位教师想让幼儿发现两张图上花木兰着装的不同,就问幼儿:“看看这两幅图上有什么?”幼儿有的说这幅图上的人穿着美丽的衣服,有的说那幅图上的人手上拿着一把剑,教师始终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只能自己解释说:“其实这是同一个人,她在家里的时候穿着普通的衣服,在参军的时候却打扮成男孩的样子。”其实,只要把问题换一下就可以了,教师可以说:“这两幅图上竟然是同一个人呢!小朋友们,让我们猜猜她为什么会穿成不同的样子呢?”幼儿这时就会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了。因此,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理解能力,使用幼儿能够听懂的语言,让幼儿能够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

  幼儿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单纯的讲解难以令幼儿接受大量信息。教师如果将口语与肢体语言结合起来,就能使幼儿更好地使用听觉、视觉,完成理解的过程。同时,这一方法还能调动幼儿积极性,鼓励幼儿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让幼儿理解“五颜六色”这个词语时,如果只是告诉幼儿“五颜六色不是五六种颜色,而是色彩很多的意思”,这种单纯的讲解会令幼儿感到无趣。教师可以拿出一张空白的、被分割成许多区域的蝴蝶画,鼓励幼儿往不同的区域填色,让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环境中体验,这样就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由于幼儿天性活泼、缺乏自制力,在课堂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走神、分心、随意讲话等现象。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数学图形时,桌上摆放了许多图形卡片,部分幼儿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便拿起卡片开始玩了起来。此时,教师迫切想要维持教学秩序,便会不自觉地使用“把卡片放下,认真听讲”等维序性语言,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与想象。

  其实,当课堂秩序稍显混乱时,教师可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化解。譬如,在某个幼儿开始把玩卡片时,教师可以说:“某某小朋友发现了桌上有许多卡片,他想数一数,等老师讲完后,我们比一比谁数得准确好吗?”许多时候,教师应跳出教师角色,以一个情境人物或幼儿的口吻来提高教学语言的情境性,以此了解幼儿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多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多用激励性语言,满足幼儿“我想赢”“我很好奇”“我愿意帮忙”这些主观需求,有效课堂自然不难营造。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