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让课堂向深处漫溯

作者:杨林俊 发布时间:2017-01-1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可以大致梳理为前置预习、小组合作、定向探究、延伸拓展四个环节,这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一讲到底”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但“少讲”并不是“不教”,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对学生兴趣、智慧和人格的培养。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要实现纵深发展,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加大力度。

  多维度激发兴趣,满足学习需求。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获得知识只是教学的初级目标。真正的课堂学习离不开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正确的价值观。然而,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不少教师迷失了方向,用题海战术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重视榜样示范。“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知识渊博、能言善辩、品格高尚、富有热情的教师,必然能带给学生更多积极有效的影响。所以,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善于捕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教师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作为教师,应该着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用活动引领孩子。每年,笔者所在学校都会开展“创意六节”活动,如“图书跳蚤市场”,让学生们带着已经读过的图书开展“好书漂流”;在数学节开展“华容道”活动,让学生们在棋盘上排兵布阵;在科技节开展“谁的鸡蛋摔不破”活动,让家长、孩子一起动手创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语文、数学、英语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符号,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多方位研读课标,链接校本课堂。当前,各种课堂模式建构不断兴起,与此同时,学习课标、了解课标被不少教师忽视。课标是学校教学的“纲”,教师应结合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课标的研读,同时认真钻研教材。每篇文章、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在哪里?环节如何设计?可以链接哪些习题或美文?这些都需要具体化。不少学校根据课标,组织人员拟订校本教材,为广大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多层面整合资源,助推个性发展。在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既有国家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也有结合校本特色开发的拓展实践类课程,重视课堂的拓宽、延伸,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开设了师本、生本化课程,如语文学科的童诗、诵读、生活化作文等课程,英语学科的绘本阅读课程,美术学科的少儿版画课程,音乐学科的表演素养课程,体育学科的传统游戏课程等,并将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更为孩子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作者单位:兴化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