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阅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徐建林 发布时间:2018-09-2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 徐建林

  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创办于2013年,是一所成立至今仅有5年的新校,新教师占比达到90%以上。为了让教师站稳站好讲台,我校在建校初就将“阅读”作为重点建设工程,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让教师在发展之路上自由翱翔。

  促进专业成长

  我校很多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迫切需要从学生角色走向教师角色,有的教师忙于日常工作,内心缺少追求。为了让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我们以“共读一本书”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通过网络平台架设“我的教育生活”栏目,每学期共读一本书,分篇章撰写阅读反思上传至专业栏目,并进行评比。学校从成立至今已进行了10届“我的教育生活”叙事活动,教师们阅读教育经典,与一个个古今中外的名师“相遇”。在阅读中,我们始终围绕“师生关系的重构”反复进行研讨,渐渐地,年轻教师会模仿着作品中的老师进行班级管理,处理师生关系,处理家校关系,大家感恩于好老师的引领时,更为初为人师的教育生涯书写一段美好的序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读过一二百本书。”十届“我的教育生活”叙事活动,我们收获满满,随笔集《播下一颗好老师的种子》便是成果的展现。如今已经编撰成集4册,每一本随笔集的推出,也意味着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愈加成熟。

  提升教学品质

  教师的阅读不是兴之所至的随性阅读,而应系统地、循序地开展专业化阅读,为教学转型和教学风格定位奠定基础。为此,学校推出了“共读·讲堂”的阅读新形式。我们邀请教师在教研组会议、年级组会议和全体教师大会上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实践心得,大家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越说越明,越辩越清。经全校教师共同提炼的“十条学生观”镌刻于学校展厅墙上,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航标式的定位。

  为了进一步催生阅读在教学中的价值,我们还将阅读向教研方式上拓展,将以往只注重观课、评课的教研方式做了全方面的提升,提出了“校本教研五板块”的教学模式,注重对教材分析、教学案例的前期研究以及课后反馈的研究。入职不到一年的沈丽娇老师执教了《认识厘米》一课,在研讨中,沈老师拿出了几万字的文献积累,包含了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资料,课后又做了细致的学情后测的研究,提升了日常的教研高度。如今,“五板块”的研究正催生我们课堂风格的转型。徐建林老师幽默风趣但又不失深度的教学风格,得到同行及家长的一致认可,《吴江日报》以《学生眼中的“数学家”》一文对徐老师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报道。

  阅读建设工程的推行,帮助教师改进阅读行为。教师们从一开始不知课题研究为何物,到现在省市区级课题覆盖率达到了80%,并能通过阅读跟课题相关的书籍或文献将收获心得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教学研究蔚然成风。在2017年的吴江区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19人获得了骨干教师称号,获奖率为95%。

  绽放教育情怀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教师的阅读应该是一种知性的、能够让思想沉淀下来的深度阅读,应该是能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路上走得稳、走得好,并能感受教育的初心和美好的阅读。为此,学校要求教师潜心阅读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杂志,我们将全校教师根据学科划分为32个杂志阅读组,为每个组都配备了本专业的核心期刊,规定每月进行一次小组内交流。阅读不只是浏览内容,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形成思想的过程。教师们在组内交流中,往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的发表对教育趋势的感想,有的提出教学中的困惑和阅读中的不解,思想火花随处可见,带来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我们将这些思想火花汇聚成一张校报《读你》,由阅读组教师自主编撰,每月出版一次。

  我们要求教师保留一颗教育者的初心——求知,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的教学之长,反思自身的不足。在我校,张玉平校长不仅是最虔诚的阅读者,更是孜孜不倦的践行者,他以“让思维可见,让学习发生”为主题,不断博采众长,凝聚出一堂堂优秀的课例,这也是他从教30余年来的教育情怀最真切的诠释。因此,我校的阅读更是一个由“读”到“做”的过程,是展现自我的过程。

  如今,阅读正改变着教师们的行走姿态,改变着课堂教学的面貌。在阅读中,教师们探寻到了自我发展的专业之路。

责任编辑:陈路

阅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18-09-2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 徐建林

  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创办于2013年,是一所成立至今仅有5年的新校,新教师占比达到90%以上。为了让教师站稳站好讲台,我校在建校初就将“阅读”作为重点建设工程,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让教师在发展之路上自由翱翔。

  促进专业成长

  我校很多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迫切需要从学生角色走向教师角色,有的教师忙于日常工作,内心缺少追求。为了让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我们以“共读一本书”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通过网络平台架设“我的教育生活”栏目,每学期共读一本书,分篇章撰写阅读反思上传至专业栏目,并进行评比。学校从成立至今已进行了10届“我的教育生活”叙事活动,教师们阅读教育经典,与一个个古今中外的名师“相遇”。在阅读中,我们始终围绕“师生关系的重构”反复进行研讨,渐渐地,年轻教师会模仿着作品中的老师进行班级管理,处理师生关系,处理家校关系,大家感恩于好老师的引领时,更为初为人师的教育生涯书写一段美好的序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读过一二百本书。”十届“我的教育生活”叙事活动,我们收获满满,随笔集《播下一颗好老师的种子》便是成果的展现。如今已经编撰成集4册,每一本随笔集的推出,也意味着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愈加成熟。

  提升教学品质

  教师的阅读不是兴之所至的随性阅读,而应系统地、循序地开展专业化阅读,为教学转型和教学风格定位奠定基础。为此,学校推出了“共读·讲堂”的阅读新形式。我们邀请教师在教研组会议、年级组会议和全体教师大会上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实践心得,大家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越说越明,越辩越清。经全校教师共同提炼的“十条学生观”镌刻于学校展厅墙上,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航标式的定位。

  为了进一步催生阅读在教学中的价值,我们还将阅读向教研方式上拓展,将以往只注重观课、评课的教研方式做了全方面的提升,提出了“校本教研五板块”的教学模式,注重对教材分析、教学案例的前期研究以及课后反馈的研究。入职不到一年的沈丽娇老师执教了《认识厘米》一课,在研讨中,沈老师拿出了几万字的文献积累,包含了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资料,课后又做了细致的学情后测的研究,提升了日常的教研高度。如今,“五板块”的研究正催生我们课堂风格的转型。徐建林老师幽默风趣但又不失深度的教学风格,得到同行及家长的一致认可,《吴江日报》以《学生眼中的“数学家”》一文对徐老师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报道。

  阅读建设工程的推行,帮助教师改进阅读行为。教师们从一开始不知课题研究为何物,到现在省市区级课题覆盖率达到了80%,并能通过阅读跟课题相关的书籍或文献将收获心得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教学研究蔚然成风。在2017年的吴江区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19人获得了骨干教师称号,获奖率为95%。

  绽放教育情怀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教师的阅读应该是一种知性的、能够让思想沉淀下来的深度阅读,应该是能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路上走得稳、走得好,并能感受教育的初心和美好的阅读。为此,学校要求教师潜心阅读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杂志,我们将全校教师根据学科划分为32个杂志阅读组,为每个组都配备了本专业的核心期刊,规定每月进行一次小组内交流。阅读不只是浏览内容,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形成思想的过程。教师们在组内交流中,往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的发表对教育趋势的感想,有的提出教学中的困惑和阅读中的不解,思想火花随处可见,带来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我们将这些思想火花汇聚成一张校报《读你》,由阅读组教师自主编撰,每月出版一次。

  我们要求教师保留一颗教育者的初心——求知,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的教学之长,反思自身的不足。在我校,张玉平校长不仅是最虔诚的阅读者,更是孜孜不倦的践行者,他以“让思维可见,让学习发生”为主题,不断博采众长,凝聚出一堂堂优秀的课例,这也是他从教30余年来的教育情怀最真切的诠释。因此,我校的阅读更是一个由“读”到“做”的过程,是展现自我的过程。

  如今,阅读正改变着教师们的行走姿态,改变着课堂教学的面貌。在阅读中,教师们探寻到了自我发展的专业之路。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