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校训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叶映峰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校训凝聚着办学理念、治校精神,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校训就是学校的训词,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校训的训诫、警示作用,将会有效地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奠基人性化管理,使学校管理达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的良好生态。我曾任职过的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有一个非常好的校训——“养正”,在该校工作的3年,我在管理中引入校训元素,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让师生透彻理解校训

  师生高度认可校训内涵是校训发挥其训诫、警示作用的前提,而透彻认知校训又是认可校训的基础。刘潭实验学校的“养正”校训出自《易·蒙》中的“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人在童蒙时期,一片天真,未染恶习气,让有德之师来发蒙,教他学为圣人,实最幸运。而学为圣人最重要的在一个“正”字,无论身心言行,都要正而无邪,如此慢慢培养,就具备了学圣的基础,然后可建圣功。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对“养正”进行了新的阐释:“养正”,即“正心”“正气”“正见”“正行”,蕴圣贤思想,养浩然正气,育诚实守信、正直无邪之人。

  为了让师生透彻了解“养正”内涵,我们请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吴格明教授为学校撰写《养正赋》,并邀请吴教授来校作关于“养正”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师生透彻认知“养正”内涵,认同校训。

  基于校训的认知活动就是学校文化的熏染活动,我们传播校训的过程就是传承和提升学校精神、增强认同感的过程,就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过程。让师生透彻理解校训内涵,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们运用校训进行管理,透彻理解校训的过程应该是丰富的、充分的,应极力避免校训只是刻在石头上、走不进师生心里的尴尬状况。

  活动载体中渗透校训元素

  校训要发挥训诫作用,师生的高度认可只是第一步。校训必须融入师生的生活,与师生的工作、学习息息相关。

  基于“养正”校训的深广内涵,学校组建了“养正学院”,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一个平台。“养正学院”下设班主任素养坊、研修共同体两个培训阵地,形成了师德、师能建设与全员培训、专题培训一体两翼的格局。“班主任素养坊”,研究班级管理的艺术,下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和现代班集体研究工作室两个团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每月开展一次专题研讨,举行班级案例分析研讨、家校信息交流方式指导、读书心得交流、心理专业学习和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平台,教师不仅了解了交流的技巧,更能感悟到心理沟通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现代班集体研究工作室主要由骨干班主任组成,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教材开发等校本培训活动。研修共同体由教学骨干和教研积极分子组成,我们聘请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担任导师。研修共同体重点关注课堂,学校的教学项目“学的课堂”建设是研修共同体研训的抓手。“养正学院”作为学校教师培训的一个平台,在校本培训中引入校训元素,让校训训诫鞭策教师,强化教师教研意识,引领教师在浩然正气中成长。

  在策划德育活动时,我们提出“养正德育”的概念。德育管理的过程就是学生“养正”的过程,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编写德育校本教材《正心绿行》,以“养正”校训为主线,让德育活动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实现学生在不同学段端正思想、规范道德行为、矫正心理品质的行动方案。这套教材与学校其他序列化的德育活动整合,构成“养正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德育活动中鲜明的“养正”特色渗透在学生的思想、情感中,外显为学风、校风。

  在校本培训与德育工作中渗透校训元素,形成基于校训的“养正文化”,滋养师生精神,促使师生质朴自强,诚实守信,有浩然正气。

  评价体系中引入校训元素

  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关键则在于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渗透的形成。校训是学校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制度、用纪律约束学生,同时,让具有警示功能的校训影响师生言行,是对刚性管理的有效补充。

  在构建师生评价体系时,我们引入校训元素。如评选“养正学子”,对在品德修养、关注社会、学业成绩、艺术特长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设“正心奖”“正气奖”“正知奖”“正行奖”。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年度优秀教师的最高奖项为“养正大使”,意为“养”“正”学生的使者。

  作为学校精神核心、灵魂载体的校训,有着标尺作用。基于校训的评价,洋溢着浓浓的校本情结,即使师生离开学校,这些镌刻着校训标识的奖励也会铭刻在师生心中,成为学校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印记,那将是师生立身社会时所体现出来的学校风范。

  “养正”在刘潭实验学校已经成为教育的一种表达方式。“养”是对自己生命的营养、自我发育,“养”又是对他人生命的呵护、培育的过程;“正”是养的内容,让自己或他人的“心”“气”“知”“行”时刻处于“正”的状态。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与党员、干部队伍锻造,课程改革与德育工作中都渗透“养正”元素,使得学校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成效呈现出鲜明的“养正”特色。校训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支点,撬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师生评价体系建设,助推课程改革。

  (叶映峰,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扬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现任无锡市东林中学校长,东林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路

校训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校训凝聚着办学理念、治校精神,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校训就是学校的训词,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校训的训诫、警示作用,将会有效地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奠基人性化管理,使学校管理达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的良好生态。我曾任职过的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有一个非常好的校训——“养正”,在该校工作的3年,我在管理中引入校训元素,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让师生透彻理解校训

  师生高度认可校训内涵是校训发挥其训诫、警示作用的前提,而透彻认知校训又是认可校训的基础。刘潭实验学校的“养正”校训出自《易·蒙》中的“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人在童蒙时期,一片天真,未染恶习气,让有德之师来发蒙,教他学为圣人,实最幸运。而学为圣人最重要的在一个“正”字,无论身心言行,都要正而无邪,如此慢慢培养,就具备了学圣的基础,然后可建圣功。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对“养正”进行了新的阐释:“养正”,即“正心”“正气”“正见”“正行”,蕴圣贤思想,养浩然正气,育诚实守信、正直无邪之人。

  为了让师生透彻了解“养正”内涵,我们请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吴格明教授为学校撰写《养正赋》,并邀请吴教授来校作关于“养正”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师生透彻认知“养正”内涵,认同校训。

  基于校训的认知活动就是学校文化的熏染活动,我们传播校训的过程就是传承和提升学校精神、增强认同感的过程,就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过程。让师生透彻理解校训内涵,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们运用校训进行管理,透彻理解校训的过程应该是丰富的、充分的,应极力避免校训只是刻在石头上、走不进师生心里的尴尬状况。

  活动载体中渗透校训元素

  校训要发挥训诫作用,师生的高度认可只是第一步。校训必须融入师生的生活,与师生的工作、学习息息相关。

  基于“养正”校训的深广内涵,学校组建了“养正学院”,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一个平台。“养正学院”下设班主任素养坊、研修共同体两个培训阵地,形成了师德、师能建设与全员培训、专题培训一体两翼的格局。“班主任素养坊”,研究班级管理的艺术,下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和现代班集体研究工作室两个团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每月开展一次专题研讨,举行班级案例分析研讨、家校信息交流方式指导、读书心得交流、心理专业学习和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的平台,教师不仅了解了交流的技巧,更能感悟到心理沟通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现代班集体研究工作室主要由骨干班主任组成,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教材开发等校本培训活动。研修共同体由教学骨干和教研积极分子组成,我们聘请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担任导师。研修共同体重点关注课堂,学校的教学项目“学的课堂”建设是研修共同体研训的抓手。“养正学院”作为学校教师培训的一个平台,在校本培训中引入校训元素,让校训训诫鞭策教师,强化教师教研意识,引领教师在浩然正气中成长。

  在策划德育活动时,我们提出“养正德育”的概念。德育管理的过程就是学生“养正”的过程,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编写德育校本教材《正心绿行》,以“养正”校训为主线,让德育活动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实现学生在不同学段端正思想、规范道德行为、矫正心理品质的行动方案。这套教材与学校其他序列化的德育活动整合,构成“养正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德育活动中鲜明的“养正”特色渗透在学生的思想、情感中,外显为学风、校风。

  在校本培训与德育工作中渗透校训元素,形成基于校训的“养正文化”,滋养师生精神,促使师生质朴自强,诚实守信,有浩然正气。

  评价体系中引入校训元素

  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关键则在于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渗透的形成。校训是学校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制度、用纪律约束学生,同时,让具有警示功能的校训影响师生言行,是对刚性管理的有效补充。

  在构建师生评价体系时,我们引入校训元素。如评选“养正学子”,对在品德修养、关注社会、学业成绩、艺术特长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设“正心奖”“正气奖”“正知奖”“正行奖”。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年度优秀教师的最高奖项为“养正大使”,意为“养”“正”学生的使者。

  作为学校精神核心、灵魂载体的校训,有着标尺作用。基于校训的评价,洋溢着浓浓的校本情结,即使师生离开学校,这些镌刻着校训标识的奖励也会铭刻在师生心中,成为学校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印记,那将是师生立身社会时所体现出来的学校风范。

  “养正”在刘潭实验学校已经成为教育的一种表达方式。“养”是对自己生命的营养、自我发育,“养”又是对他人生命的呵护、培育的过程;“正”是养的内容,让自己或他人的“心”“气”“知”“行”时刻处于“正”的状态。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与党员、干部队伍锻造,课程改革与德育工作中都渗透“养正”元素,使得学校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成效呈现出鲜明的“养正”特色。校训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支点,撬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师生评价体系建设,助推课程改革。

  (叶映峰,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扬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现任无锡市东林中学校长,东林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