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创造一个个故事,留得清气满乾坤

作者:成尚荣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教育思想,催生教育改革;教育思想,引领教育实践。苏派教育,是孕育在江苏大地上的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的思想结晶,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源泉。而今,新时代正赋予江苏教育新目标、新内涵、新使命。为了更好地探析、研究江苏教育改革实践中的苏派现象,凝聚起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更大思想共识,从本期开始,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宣传研修中心、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将联合《江苏教育报》定期推出“苏派教育”专版,邀请省内外名家、专家探讨苏派教育的独特内涵、理念范式、风格特质、典型案例、演进逻辑,致力于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为“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苏派智慧”,为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贡献“苏派理念”“江苏方案”。

创造一个个故事,留得清气满乾坤

  ■成尚荣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材、课堂在不断变化,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这些不变的东西就是教学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就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的问题。我们谈到苏派、浙派、京派,等等,所谓“派”是离不开人的,正如苏派教育离不开苏派教育中的名师,因为名师是苏派教育的文化符号,像孙双金、薛法根等,他们都是苏派教育的标志性人物。研究苏派教育必须从研究苏派名师开始,而研究苏派名师也必然要研究他们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维克多·雨果对风格有两段精彩的论述,第一段是说,没有风格你可以成功,但是没有风格你最终不能成功。他后来还有更为诗意的表达,没有风格你不能最终成功,你得不到众多人心里的欢快,你得不到众多掌声,你不能陶醉在你的进步和成功之中。没有风格你可以成功,是说那种成功是偶然的,因为只有风格才能最终使你成功。由此看来,风格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同时风格也是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和策略。第二段,雨果还说,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未来,苏派名师要走向全国,乃至要走向世界,像南通的李吉林老师,她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她的情境教育理念、情境教学主张及由此形成的教学风格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第二,教学风格能够让教师走向专业发展自觉。歌德有句名言,风格是艺术家所期的最高境界。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艺术家。同样的,对于教师来说,也应有自己的风格,教师有了教学风格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否则还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教师,甚至慢慢沦为平庸。有人认为,只有名师才有教学风格,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能有什么风格呢?其实,风格不是名师的专利,所有教师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差异性,由于人的情感、血液、气质、经验、特点等类型的不同,致使每个人形成一定属于自己的风格,只不过我们过去对风格不自觉,没有进行概括、提炼。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教学风格正是让教师们走向自觉,让他们主动去追求这个风格。

  第三,教学风格让教师过更专业的生活。怀特海曾说,追求教学风格是专业的概念,因此,追求教学风格让我们过更专业的生活。实际上,风格是有理论支撑,有学理解释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什么还没有新的突破呢?读书、教学、实践、写作、反思、表达,无疑都是有效的途径,但是止于这个途径是远远不够的。假若,能够把教学所长提炼出来,把教学主张概括出来,就会在专业发展上取得突破。因此,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够让教师过更专业的生活,因为教学风格让我们在专业发展中走得更远、走得更深。

  第四,追求教学风格就是要做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正如魏星老师所上的课——王冕的《墨梅》,就告诉我们追求教学风格是为什么,那就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追求教学风格不是把风格变成一个面具给人看,也不是追求表面的光鲜,而是要从教学的本义与宗旨出发,用语文、用学科、用教学来育人,为了“留得清气满乾坤”,这是我们追求教学风格的境界,也是我们追求教学风格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再如周益民老师上的课——《创造一个老故事》。创造一个老故事,让老故事从历史走到现在,又从现在走向未来,是为了唤醒传统语言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得以传承,又得以创造与发展。实际上,周老师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创造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和风格联系在一起,追求教学风格就是要做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

  教学风格的内涵与特征

  风格是什么?天津市教科院原院长张武升先生认为,风格就是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本质联系,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鲜明的独特性。由此可知,首先,教学风格是一个整体。不是看它某一个方面,而是要从整体出发,尽管它有鲜明的独特性,但是更重要的是整体性,如果只关注独特性而不关注整体性就不会有真正的教学风格。张武升这段表述的前半句强调风格是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用艺术作品来表现,这是风格形成的过程,而追求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风格更强调它的艺术性,但是这并不排斥风格的科学性。教学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本质联系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这个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是本质上的联系,是直抵教学核心的,是有深度的。由此可见,教学风格是教学规律的折射,又是在遵循教学规律下形成的。

  其次,风格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风格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师不能把风格当成自己炫耀的工具,用风格来炫技、表演,来张扬自己,风格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凡是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风格才是我们提倡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在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学生真正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形成不了教学风格。追求教学风格不只是教师单独的教学行为,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对风格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如风格是一个立方体,长度要高于它的宽度;风格是一把雕刻刀,它雕刻我们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教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雕刻自己的思想,雕刻自己的经验,雕刻自己的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风格是关于言辞表达的。风格的表达离不开语言,所以教师们在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时不能忽略语言。相反的,要深入分析自己教学语言的特点,不断改进自己的语言风格,并从改进语言风格开始来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如语言的准确、生动、规范等。这是我们追求教学风格中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最后,风格具有稳定性、思想性等特征。关于风格的稳定性,是说如果偶尔为之,称不上风格,只有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状态才叫风格。同时,风格具有艺术性,具有审美性,或称美学风格。季羡林先生在比较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特征时指出,中国美学的特点是以梅兰竹菊来表达一种人格气节。此外,风格具有思想性,风格离不开思想,“风格是思想的雕塑,思想是风格的血液”。有思想的流淌、奔涌才有风格。教学风格不能离开教师的教学思想,亦即不能离开他的教学主张。实际上,教学主张就是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是对教学思想的具体化,这一具体化表现为个性化和学科化。第一个,所谓教学思想的个性化,像周益民、魏星、祝禧这样的苏派名师,他们的教学风格源自他们的教学主张,而教学主张是个性的生动体现和演绎。第二个,关于学科化。由于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基于学科本身的特质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表达自己的教学思想,这才是真正的教学风格。

  苏派名师的教学风格深植于江苏这一地域特有的文化土壤中,去应答着江苏发展的新要求、新走向。当然,苏派名师的教学风格将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深化中,走向全国,又与全国的名师一道形成文化的多样性,开启新的教育生态,不断地去创造一个个老故事,留得清气满乾坤,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各科教学中。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责任编辑:陈路

创造一个个故事,留得清气满乾坤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教育思想,催生教育改革;教育思想,引领教育实践。苏派教育,是孕育在江苏大地上的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的思想结晶,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源泉。而今,新时代正赋予江苏教育新目标、新内涵、新使命。为了更好地探析、研究江苏教育改革实践中的苏派现象,凝聚起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更大思想共识,从本期开始,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宣传研修中心、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将联合《江苏教育报》定期推出“苏派教育”专版,邀请省内外名家、专家探讨苏派教育的独特内涵、理念范式、风格特质、典型案例、演进逻辑,致力于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为“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苏派智慧”,为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贡献“苏派理念”“江苏方案”。

创造一个个故事,留得清气满乾坤

  ■成尚荣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材、课堂在不断变化,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这些不变的东西就是教学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就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的问题。我们谈到苏派、浙派、京派,等等,所谓“派”是离不开人的,正如苏派教育离不开苏派教育中的名师,因为名师是苏派教育的文化符号,像孙双金、薛法根等,他们都是苏派教育的标志性人物。研究苏派教育必须从研究苏派名师开始,而研究苏派名师也必然要研究他们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维克多·雨果对风格有两段精彩的论述,第一段是说,没有风格你可以成功,但是没有风格你最终不能成功。他后来还有更为诗意的表达,没有风格你不能最终成功,你得不到众多人心里的欢快,你得不到众多掌声,你不能陶醉在你的进步和成功之中。没有风格你可以成功,是说那种成功是偶然的,因为只有风格才能最终使你成功。由此看来,风格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同时风格也是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和策略。第二段,雨果还说,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未来,苏派名师要走向全国,乃至要走向世界,像南通的李吉林老师,她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她的情境教育理念、情境教学主张及由此形成的教学风格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第二,教学风格能够让教师走向专业发展自觉。歌德有句名言,风格是艺术家所期的最高境界。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艺术家。同样的,对于教师来说,也应有自己的风格,教师有了教学风格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否则还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教师,甚至慢慢沦为平庸。有人认为,只有名师才有教学风格,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能有什么风格呢?其实,风格不是名师的专利,所有教师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差异性,由于人的情感、血液、气质、经验、特点等类型的不同,致使每个人形成一定属于自己的风格,只不过我们过去对风格不自觉,没有进行概括、提炼。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教学风格正是让教师们走向自觉,让他们主动去追求这个风格。

  第三,教学风格让教师过更专业的生活。怀特海曾说,追求教学风格是专业的概念,因此,追求教学风格让我们过更专业的生活。实际上,风格是有理论支撑,有学理解释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什么还没有新的突破呢?读书、教学、实践、写作、反思、表达,无疑都是有效的途径,但是止于这个途径是远远不够的。假若,能够把教学所长提炼出来,把教学主张概括出来,就会在专业发展上取得突破。因此,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够让教师过更专业的生活,因为教学风格让我们在专业发展中走得更远、走得更深。

  第四,追求教学风格就是要做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正如魏星老师所上的课——王冕的《墨梅》,就告诉我们追求教学风格是为什么,那就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追求教学风格不是把风格变成一个面具给人看,也不是追求表面的光鲜,而是要从教学的本义与宗旨出发,用语文、用学科、用教学来育人,为了“留得清气满乾坤”,这是我们追求教学风格的境界,也是我们追求教学风格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再如周益民老师上的课——《创造一个老故事》。创造一个老故事,让老故事从历史走到现在,又从现在走向未来,是为了唤醒传统语言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得以传承,又得以创造与发展。实际上,周老师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创造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和风格联系在一起,追求教学风格就是要做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

  教学风格的内涵与特征

  风格是什么?天津市教科院原院长张武升先生认为,风格就是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本质联系,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鲜明的独特性。由此可知,首先,教学风格是一个整体。不是看它某一个方面,而是要从整体出发,尽管它有鲜明的独特性,但是更重要的是整体性,如果只关注独特性而不关注整体性就不会有真正的教学风格。张武升这段表述的前半句强调风格是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用艺术作品来表现,这是风格形成的过程,而追求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风格更强调它的艺术性,但是这并不排斥风格的科学性。教学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本质联系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这个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是本质上的联系,是直抵教学核心的,是有深度的。由此可见,教学风格是教学规律的折射,又是在遵循教学规律下形成的。

  其次,风格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风格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师不能把风格当成自己炫耀的工具,用风格来炫技、表演,来张扬自己,风格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凡是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风格才是我们提倡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在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学生真正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形成不了教学风格。追求教学风格不只是教师单独的教学行为,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对风格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如风格是一个立方体,长度要高于它的宽度;风格是一把雕刻刀,它雕刻我们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教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雕刻自己的思想,雕刻自己的经验,雕刻自己的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风格是关于言辞表达的。风格的表达离不开语言,所以教师们在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时不能忽略语言。相反的,要深入分析自己教学语言的特点,不断改进自己的语言风格,并从改进语言风格开始来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如语言的准确、生动、规范等。这是我们追求教学风格中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最后,风格具有稳定性、思想性等特征。关于风格的稳定性,是说如果偶尔为之,称不上风格,只有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状态才叫风格。同时,风格具有艺术性,具有审美性,或称美学风格。季羡林先生在比较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特征时指出,中国美学的特点是以梅兰竹菊来表达一种人格气节。此外,风格具有思想性,风格离不开思想,“风格是思想的雕塑,思想是风格的血液”。有思想的流淌、奔涌才有风格。教学风格不能离开教师的教学思想,亦即不能离开他的教学主张。实际上,教学主张就是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是对教学思想的具体化,这一具体化表现为个性化和学科化。第一个,所谓教学思想的个性化,像周益民、魏星、祝禧这样的苏派名师,他们的教学风格源自他们的教学主张,而教学主张是个性的生动体现和演绎。第二个,关于学科化。由于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基于学科本身的特质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表达自己的教学思想,这才是真正的教学风格。

  苏派名师的教学风格深植于江苏这一地域特有的文化土壤中,去应答着江苏发展的新要求、新走向。当然,苏派名师的教学风格将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深化中,走向全国,又与全国的名师一道形成文化的多样性,开启新的教育生态,不断地去创造一个个老故事,留得清气满乾坤,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各科教学中。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