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大家论道

融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义和应然路径

作者:姜汉荣 发布时间:2020-05-0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一个最好的时代,一定是危机与转变并存的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并深刻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全领域变革,为职业学校转变思路、转换动能、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回顾中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的实践体会是: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义和应然路径。

  ■姜汉荣

  融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义

  从根本上来说,“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观点的当代表达,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存在于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并进而使世界成为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是世界融合发展的具体表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融合”思想观照下中国方案的最生动实践。

  在实践中,当代职业教育同样需要我们运用联系的观点、融合的思想来重新审视其发展。“融合”之于职业教育,既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比如产业与职业教育的相辅相成;也包括自身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融会贯通,比如横向上的专业融合、普职融通以及纵向上的学历贯通。毫无疑问,融合已经成为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路径。

  功能融合——发展的新定位

  当代职业教育早已摆脱了就业导向的单一办学模式,转而向“高等化”“生涯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也更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存在多主体的价值诉求,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博弈。同时,面向学生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内在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学校功能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来说,职业教育结构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拓宽了职业教育功能的外延。基于职业学校功能的多样化、结构性、集聚式发展趋势,现代职业学校的功能可以概括为职业学习、技能培训、科技研发、非遗传承、职业体验和社区教育六大功能,使职业学校成为一个具备多元功能的综合体。

  目前,我校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总体办学格局,学历制招生年规模稳定在1500人;技能培训年规模保持在6000人次以上;产品研发和在研科技项目3项以上;非遗文化进校园固定性项目10个;高标准建设了“融合+”职业体验中心,创造性建立社区体验分中心,每年服务企业20家,组织中小学生和市民参加体验活动10000人次以上。

  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进一步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这为办好职业教育、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职业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应当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主动作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走出去”就是把学校办到园区、把专业办到企业;“请进来”就是把企业生产线搬到学校、把企业师傅请进课堂,真正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教学链与生产链、人才链与岗位链、创新链与价值链有机对接、融合发展。

  学校对接南通“3+3+N”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三纵三横”专业建设体系,就是围绕南通智能装备、建筑、家纺等三大产业,按照产业链建设智能制造、现代建筑、现代家纺三大专业群;围绕南通交通运输、互联网+、现代服务等三大行业,按照人才链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三类专业。目前,学校已建成市级智能制造、建筑、家纺艺术职教集团(联盟),联合富士康科技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南通智能制造学院、圣夫岛家纺产教融合基地等。

  课程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进入智能时代,在信息技术的“粘合”催化下,当代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分裂”与“聚合”,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比如职业学校计算机、财会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边界正日益模糊,产业需求不旺,这就需要与其他专业深度整合。由此,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也加速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社群生活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等关键能力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书证融通是推动专业整合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书证融通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评模式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其体系、机制构建的关键就在于厘清行业标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专业整合与融合。学校智能财税(第二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第二批)、建筑信息模型(BIM)(首批)等3个专业被遴选参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目前已建成通州BIM+装配式建筑新技术人才培训和认证基地,有力地促进了优势专业的融合发展。

  课程融合是深化专业整合的重要着力点。也就是说,要打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现代企业生产流程和岗位能力标准重构专业课程,重点是以项目为纽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革为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而把原先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通过“项目”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基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双场合一”教学改革,整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项目式再造“设计→制作生产→展示营销→评价反馈”教学(生产)流程,打造的“南通蓝”融合课程在全省“跨界与融合课堂”现场观摩活动中获得好评。

  中高职融合——发展的新生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作为类型教育这一法定地位,中高职贯通与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然诉求,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实质就是职业教育中职、高职和职业教育本科之间升学通道的贯通。

  中高职办学融合的实践路径,除了同一所学校中高职并举,另一个路径则是以地方产业发展为依存,高等职业学校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示范引领同一地区中职学校发展,在人才培养质量、规模上协调、对接,最终形成同一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

  我校积极投身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中,目前,在学历制教育中,五年制高职、三年制中专和升学类教育规模“三分天下”,“3+3”“3+4”中职高职、中职本科分段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效益明显。

  (姜汉荣,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校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路

融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义和应然路径
发布时间:2020-05-0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一个最好的时代,一定是危机与转变并存的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并深刻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全领域变革,为职业学校转变思路、转换动能、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回顾中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我们的实践体会是: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义和应然路径。

  ■姜汉荣

  融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义

  从根本上来说,“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观点的当代表达,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存在于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并进而使世界成为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是世界融合发展的具体表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融合”思想观照下中国方案的最生动实践。

  在实践中,当代职业教育同样需要我们运用联系的观点、融合的思想来重新审视其发展。“融合”之于职业教育,既指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比如产业与职业教育的相辅相成;也包括自身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融会贯通,比如横向上的专业融合、普职融通以及纵向上的学历贯通。毫无疑问,融合已经成为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路径。

  功能融合——发展的新定位

  当代职业教育早已摆脱了就业导向的单一办学模式,转而向“高等化”“生涯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也更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存在多主体的价值诉求,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博弈。同时,面向学生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内在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学校功能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来说,职业教育结构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拓宽了职业教育功能的外延。基于职业学校功能的多样化、结构性、集聚式发展趋势,现代职业学校的功能可以概括为职业学习、技能培训、科技研发、非遗传承、职业体验和社区教育六大功能,使职业学校成为一个具备多元功能的综合体。

  目前,我校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总体办学格局,学历制招生年规模稳定在1500人;技能培训年规模保持在6000人次以上;产品研发和在研科技项目3项以上;非遗文化进校园固定性项目10个;高标准建设了“融合+”职业体验中心,创造性建立社区体验分中心,每年服务企业20家,组织中小学生和市民参加体验活动10000人次以上。

  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进一步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这为办好职业教育、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职业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应当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主动作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走出去”就是把学校办到园区、把专业办到企业;“请进来”就是把企业生产线搬到学校、把企业师傅请进课堂,真正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教学链与生产链、人才链与岗位链、创新链与价值链有机对接、融合发展。

  学校对接南通“3+3+N”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三纵三横”专业建设体系,就是围绕南通智能装备、建筑、家纺等三大产业,按照产业链建设智能制造、现代建筑、现代家纺三大专业群;围绕南通交通运输、互联网+、现代服务等三大行业,按照人才链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三类专业。目前,学校已建成市级智能制造、建筑、家纺艺术职教集团(联盟),联合富士康科技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南通智能制造学院、圣夫岛家纺产教融合基地等。

  课程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进入智能时代,在信息技术的“粘合”催化下,当代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分裂”与“聚合”,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比如职业学校计算机、财会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边界正日益模糊,产业需求不旺,这就需要与其他专业深度整合。由此,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也加速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社群生活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等关键能力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书证融通是推动专业整合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书证融通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评模式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其体系、机制构建的关键就在于厘清行业标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专业整合与融合。学校智能财税(第二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第二批)、建筑信息模型(BIM)(首批)等3个专业被遴选参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目前已建成通州BIM+装配式建筑新技术人才培训和认证基地,有力地促进了优势专业的融合发展。

  课程融合是深化专业整合的重要着力点。也就是说,要打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现代企业生产流程和岗位能力标准重构专业课程,重点是以项目为纽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革为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而把原先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通过“项目”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基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双场合一”教学改革,整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项目式再造“设计→制作生产→展示营销→评价反馈”教学(生产)流程,打造的“南通蓝”融合课程在全省“跨界与融合课堂”现场观摩活动中获得好评。

  中高职融合——发展的新生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作为类型教育这一法定地位,中高职贯通与协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然诉求,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实质就是职业教育中职、高职和职业教育本科之间升学通道的贯通。

  中高职办学融合的实践路径,除了同一所学校中高职并举,另一个路径则是以地方产业发展为依存,高等职业学校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示范引领同一地区中职学校发展,在人才培养质量、规模上协调、对接,最终形成同一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

  我校积极投身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中,目前,在学历制教育中,五年制高职、三年制中专和升学类教育规模“三分天下”,“3+3”“3+4”中职高职、中职本科分段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效益明显。

  (姜汉荣,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校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