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扎根农村,情系教育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扎根农村,情系教育  

 

  放飞乡村孩子的梦想,愿一生坚守在农村。------题记

  二十几年一直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农村,陪伴一棵棵幼苗幸福快乐地成长,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洒在了他热爱的这一片教育的热土上。 

  在涟水县浅集学校附近方圆几里,人们提起王加来老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扎根农村,情系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成绩显著。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赞许。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面对成绩的取得,他谦虚、谨慎、从不骄傲。 

  王老师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爱生如子,勤恳敬业。他潜心教研,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校评为先进教师。20099月从村小调到浅集中心小学,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2010年,他的教案设计《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泉城》、《姥姥的剪纸》均获得江苏省蓝天杯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设计二等奖,他撰写的论文《浅谈体育课中的美育》获县三等奖。《浅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策略》获省蓝天杯小学教师优秀论文二等奖。撰写的通讯《加强环卫教育》、《美化学校环境》、《让教育之花在这里绽放》在淮安日报、涟水报分别刊发。2012年他设计的品社课件获得县二等奖,教案设计《让校园更美好》获县一等奖;同年九月被红窑镇评为优秀教师,县级优秀班主任。他辅导的学生作文《我爱大运河》获县二等奖。2013年九月荣获县优秀教师。他辅导的学生万跃璇在《小康涟水》演讲比赛中获辅导区一等奖。撰写的《中国梦,我的社区教育梦》获江苏教育优秀奖。20145月份学校“创建市级周恩来先进校”他一边教学,一边认真专研有关资料,从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PPT课件制作他一知半解,常常加班加点,有时不会的地方常常去请教他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份收获。9月份该校被评为“淮安市周恩来先进校”。20156月他荣获“涟水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同年9月荣获镇优秀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24年工作中,他一直站在教育工作的最前沿。“让每一位学生在他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他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他的自律信条。 

  一、 扎根农村,立志教坛。 

  他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农村,担任了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受到了学校、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二十几年来,他将自己全部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模范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从没因私事耽误过一节课。在工作上他尽心尽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每一次检查,每一次学习,他都和同行们打成一片。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他更是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使全校的师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他从普通教师到行家,只为做一名“优秀教师”这一伟大的理想努力奋斗。 

  二、 默默无闻,关爱差生。 

  在教学中爱心和责任感一直激励着他爱护每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爱学生不仅要爱优秀的学生,更要爱那些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自己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不放弃一位差生,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用一颗朴实的爱心去爱每一位学生。班级中有一些同学学习基础较差,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他们补课。去年,他所带班级有个同学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爷爷奶奶照看,平时调皮捣蛋,学习不专心,成绩很差。他首先在生活上关心他,同他谈心;其次在学习上鼓励他,多表扬,增强其自信心。他用一颗父爱的心感动他、温暖他,使他不仅懂得学习,还懂得如何做人。 

  三、以身作则,狠抓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刻苦钻研,提高能力。俗话说“学高为师”,他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不但应该有一桶水,而且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业务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只有不断努力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会有创新,有发展。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无穷期。 

  关爱学生、成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并努力成才是他的教育梦想。二十几年来,王加来老师以大爱无疆的教育情怀,扎根农村情系教育,他愿做农村教育的铺路石,让农村的孩子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 记涟水县浅集学校王加来老师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