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杏坛星光

袁良萍:为高原孩子点亮“心”希望

作者:张其森 王小亮 发布时间:2022-05-1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作为江苏省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袁良萍7年3次进藏——

为高原孩子点亮“心”希望

  ■本报通讯员 张其森 见习记者 王小亮

  “老师,你要回去了吗?”“老师,能不能留下来继续教我们?”……学生们渴望的眼神,曾使高邮市第二中学教师袁良萍一次又一次地暗下决心:我要继续留在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讲台,把眼前这群孩子教好!

  2014年8月,袁良萍作为江苏省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前往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任教。期满后,她主动申请返回高原。此后7年,她先后3次赴藏支教,成为扬州援藏团队中支教时间最长的女教师。留在袁良萍脸颊上的“高原红”,是她最好的“军功章”。

  回忆起当年主动请缨前往西藏时的情景,袁良萍仍旧感慨万千。“西藏一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以前我对它的了解都是来自书本,总希望能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然而,当袁良萍背上行囊,跨越4000公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她才发现支教的艰辛远超想象:肠胃经常因为水土不服“闹意见”,要靠吃药才能维持正常;时刻同高原反应作斗争,头疼胸闷是“家常便饭”;学生学习基础差,习惯不是很好,与他们交流也并不顺畅……

  这些困难曾一度让袁良萍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眼神,又让她决定潜下心来,扎根西藏。“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的重要途径”,这样的信念,成为她几度援藏支教的最大动力。

  袁良萍教的是政治。基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袁良萍知道照搬江苏的教育教学模式完全行不通,然而当地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长处,“他们能歌善舞,课堂上表现活跃。”结合学情,袁良萍重新制订了教学目标和计划,压缩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降低难度,因材施教。她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时事新闻,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引发孩子们的共鸣。她还自掏腰包买来学习用品,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当地一些家庭安于“靠山吃山”,不太把孩子学习当回事。袁良萍利用各种机会,反复为家长和孩子们介绍外界的新鲜事物,鼓励孩子们走出西藏,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追逐梦想。慢慢地,袁良萍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学生的眼睛里开始“闪着光”。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是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大都来自农牧区,有些住得偏远的孩子一学期才能回一次家,平日里缺少父母的关爱。于是,袁良萍萌生了给他们过集体生日的想法。她搜集了孩子们的相关信息,精心设计集体生日会的课件,买来生日蛋糕,点上蜡烛,让孩子们齐唱生日歌,再默默许下自己的心愿。整个教室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学生白玛央珍激动地说:“从没有一个生日过得像今天这样有意义。”

  袁良萍真情的付出激发了越来越多学生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斗志。班里的索朗拉宗在升入初三后,功课落下很多,心理压力很大,一度想要放弃。袁良萍一次又一次找他谈心,帮他树立信心,同时给他补习功课,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看到老师不辞辛苦地为自己忙碌,想到老师的谆谆教导和热情鼓励,索朗拉宗决心再拼一把。最终,他被天津市红光中学录取。

  除教好自己的班级之外,袁良萍还带了个青年“徒弟”贡嘎次卓。师徒俩坚持每周互相听课,课后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2021年,贡嘎次卓在拉萨市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作为学校教研组组长,袁良萍还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更好地发挥援藏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变“输血式”援藏为“造血式”援藏。

  2022年3月,袁良萍登上“江苏好人榜”。谈及这份荣誉,她说,“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了吃苦,看到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值得!”

责任编辑:陈路

袁良萍:为高原孩子点亮“心”希望
发布时间:2022-05-1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张其森 王小亮

作为江苏省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袁良萍7年3次进藏——

为高原孩子点亮“心”希望

  ■本报通讯员 张其森 见习记者 王小亮

  “老师,你要回去了吗?”“老师,能不能留下来继续教我们?”……学生们渴望的眼神,曾使高邮市第二中学教师袁良萍一次又一次地暗下决心:我要继续留在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讲台,把眼前这群孩子教好!

  2014年8月,袁良萍作为江苏省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前往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任教。期满后,她主动申请返回高原。此后7年,她先后3次赴藏支教,成为扬州援藏团队中支教时间最长的女教师。留在袁良萍脸颊上的“高原红”,是她最好的“军功章”。

  回忆起当年主动请缨前往西藏时的情景,袁良萍仍旧感慨万千。“西藏一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以前我对它的了解都是来自书本,总希望能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然而,当袁良萍背上行囊,跨越4000公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她才发现支教的艰辛远超想象:肠胃经常因为水土不服“闹意见”,要靠吃药才能维持正常;时刻同高原反应作斗争,头疼胸闷是“家常便饭”;学生学习基础差,习惯不是很好,与他们交流也并不顺畅……

  这些困难曾一度让袁良萍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眼神,又让她决定潜下心来,扎根西藏。“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的重要途径”,这样的信念,成为她几度援藏支教的最大动力。

  袁良萍教的是政治。基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袁良萍知道照搬江苏的教育教学模式完全行不通,然而当地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长处,“他们能歌善舞,课堂上表现活跃。”结合学情,袁良萍重新制订了教学目标和计划,压缩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降低难度,因材施教。她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时事新闻,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引发孩子们的共鸣。她还自掏腰包买来学习用品,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当地一些家庭安于“靠山吃山”,不太把孩子学习当回事。袁良萍利用各种机会,反复为家长和孩子们介绍外界的新鲜事物,鼓励孩子们走出西藏,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追逐梦想。慢慢地,袁良萍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学生的眼睛里开始“闪着光”。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是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大都来自农牧区,有些住得偏远的孩子一学期才能回一次家,平日里缺少父母的关爱。于是,袁良萍萌生了给他们过集体生日的想法。她搜集了孩子们的相关信息,精心设计集体生日会的课件,买来生日蛋糕,点上蜡烛,让孩子们齐唱生日歌,再默默许下自己的心愿。整个教室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学生白玛央珍激动地说:“从没有一个生日过得像今天这样有意义。”

  袁良萍真情的付出激发了越来越多学生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斗志。班里的索朗拉宗在升入初三后,功课落下很多,心理压力很大,一度想要放弃。袁良萍一次又一次找他谈心,帮他树立信心,同时给他补习功课,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看到老师不辞辛苦地为自己忙碌,想到老师的谆谆教导和热情鼓励,索朗拉宗决心再拼一把。最终,他被天津市红光中学录取。

  除教好自己的班级之外,袁良萍还带了个青年“徒弟”贡嘎次卓。师徒俩坚持每周互相听课,课后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2021年,贡嘎次卓在拉萨市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作为学校教研组组长,袁良萍还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更好地发挥援藏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变“输血式”援藏为“造血式”援藏。

  2022年3月,袁良萍登上“江苏好人榜”。谈及这份荣誉,她说,“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了吃苦,看到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值得!”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