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南航获得亚洲太空探索竞赛四项大奖

作者:车卓雅 黄鸣阳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南航大成第三届亚洲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大赢家

囊括决赛半数奖项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亚洲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中,来自中国、印度、日本的20个参赛项目进入决赛。在决赛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个参赛项目分别获得唯一的一等奖,以及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各一项,此次大赛共设有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和优秀奖六项。南航大在亚洲所有参赛单位中位列第一,以历史最优成绩向母校60周年校庆献上了一份衷心的祝福!

一等奖:太空磁流体发电站项目提供新能源开发思路

据了解,获得该竞赛唯一一等奖的“‘启明星’太空磁流体发电站”项目,由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以及机电学院的薛济坤、成正爱等五名同学共同研发。发电站复杂的结构中最显眼的就是一副卫星的支架、两张硕大的接收屏。队员胡丹解释说,空间中90%以上的物质都是以等离子体形式存在,正负极之间构成丰富的磁场,发电站能在空间高效地接收能量并转化为人所用的清洁电力。

太空的磁流体对人体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却是一种丰富的太空能源。在地球上,也有利用磁流体发电的例子,但是由于磁流体发电需要高温环境电离气体,产生大量的空气离子,因而消耗巨大,效率并不是很高。而太空中天然的环境使得磁流体发电得以实现。

据了解,“启明星”空间磁流体发电站由磁流体发电机、电能储存传输系统、对接充电及轨道维持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队长薛济坤打开发电站运作视频,解释道:发电站的功率是1.17×108W,如果一个城市家庭一天的用电量是10度,那么这个发电站一天的发电量可供27万到28万这样的家庭使用。

队员们设想该磁流体发电站可以产生足够的能量,不仅可以供给地面需求,还可作为其他航天器活动的“加油站”,以此来降低航天发射的成本,避免环境污染问题。评担任评委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说:“国家现在正在开展空间能源的研究工作,南航大的这个作品给了新的思路启发,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等奖:太空能源保障系统 多任务处理功能 无需维护

在南航大的“宙斯之盾”智能太空能源保障系统中,记者看到太空中的多面大型“镜子”将光线多次折射并准确汇聚到北京。据悉,这是团队为空间中智能化传递能量的创新方式:每面“镜子”可不简单,它们都包含 “新型空间反射镜”、“新型空间扫帚”、“新型空间充电器”及“新型空间能源网络”的复合结构,这些新功能可以实现太阳能、电磁能以及电能在星际、航天器及电站之间传输与转化。

队长杨靖宇说:“在这项创新中,南航大的学生着眼材料的节约和环保,一系列的新型智能材料首次被应用到飞行器的制造中,多条优化配置算法也首次被用于论证飞行器创新的合理性,这样使得单体飞行器的展开面积非常庞大然而重量却很轻。”在运输过程中,新型的飞行器有折叠与展开方式,可使飞行器的折叠后体积非常小,降低其制造以及运营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空间飞行器的运行安全性。

杨靖宇说:“团队着眼于未来空间开发任务,融入了多项高新技术,可应用于商业服务。例如电磁能与太阳能的收集、传输及转化。系统中的多个形似“镜子”的单体飞行器均可独立运行。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飞行器资源。” 太空能源保障系统相关的多项关键技术已经有所突破,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有望成为现实。

三等奖:航天器也可乘坐磁悬浮进入太空

按照现在的航天发射成本,发射一架航天飞机的成本是每公斤20000美金,发射一个大型火箭的成本是10000美金。而南航学生按照他们“通天桥”航天运输系统的创意计算,航天器的发射成本仅为每公斤500美金。

长达34千米的巨型管道依山架起,一段蛰伏在地下,一段依附山岩而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度,酷似一段惊骇的过山车路线。火箭运载着航天器在管道中加速前进,在冲出山顶的出口时瞬间点燃,然后一飞冲天,以3.2km/s的速度冲向太空。这样的画面描述的是南航学生的创意航天运输系统,由于这个装置形状像一座大桥,通过发射航空器连通大地和宇宙,所以同学们将它命名为“通天桥”。

磁悬浮列车在行驶时,车体由于磁力不与地面接触,大大减小了行进中的摩擦力,速度得到了提升。队员们依照这个原理,将磁悬浮列车的技术应用到航天器发射上,使航天器在发射管道中“浮”起来,同时,管道内部处于真空环境,这样就减小了航天器在管道中运行的阻力,从而得以加速运行。在管道的出口处,是比较成熟的火箭系统,在航天器飞出管口后,通过一段特殊的过渡气流,紧接着火箭发动机便启动,借由发动机的控制。经过两次的助推,航天器将最终到达太空中预定的轨道运行。

由于之前的航天器发射都是完全靠火箭推动的,需要大量的化学燃料,不仅消耗巨大,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而“通天桥”航天运输系统经过两次助推,大大缩减了燃料的使用,就节省了一大笔成本。

因为占地范围广,加之技术的要求需要选择地球上较高的建造地点,因此“通天桥”的建造地初步选择在喜马拉雅山脉,管道出口高度约为8500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屋脊”会出现一座宏伟的“通天桥”发射通道。

优秀奖:仿生机器人代替人类开展空间维护工作

近年来,对外星世界的探索越来越引起科学家的关注,外星的资源、空间可否利用?外星人是否存在?这些问题都吸引着人们对外星的探索,于是类似于火星探测器的先进设备被运往太空进行工作。然而,这些探测器等仪器在工作时也会出现故障,而人又不能登录到星球上进行维修,把整台仪器运回地球的花费也是相当巨大的。于是,许多先进的仪器可能因为一个小零件的损坏就报废在了外星。

由于在太空中缺少空气,温度不适,电磁辐射等原因,人类很难长期停留在外星球,那为什么不能让机器人代替人类“移民”到外星,帮助人们维修这些仪器呢?南航参赛队员们提出了这样的创意。

他们采用仿生学设计,做出了扑翼机和六足机器人,将机器人集群、地面基站和天基太阳能卫星“打包”发射到外星上。地面基站相当于机器人在外星的“营寨”,在地球上的人可以通过基站来控制机器人的行动,为其提供维护和修理工作;天基太阳能卫星利用太空中的太阳能,以激光的形式向地面系统提供能量。天基太阳能卫星输出能量稳定而不受时间、季节影响。

南航学生的创意想法得到了比赛评委的肯定,主办方总裁Dula先生上周五还特地前往南航举办讲座。他说,他有3个地方一定要去,一个是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一个是俄罗斯航空学院,而第三个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终于来到了南航,看到了南航优秀的学生。”这是Dula先生的开场白。

刘双丽介绍:“我们愿意在学生的想法上投入时间和精力,鼓励他们敢于想象,因为毕竟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学生才是最重要的。南航建校60年以来一直都注重科学研究,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近年来,南航在科创形成了科学普及类、创新实践类、科研竞赛类和学术报告类等四大类科创活动,每年吸引逾万人次学生参加。除了在此次“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外,南航学子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2011年空客全球大学生航空创意竞赛中总冠军;在最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总分均位列全国高校前三名。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