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南林大教授张齐生的“竹编人生”

作者:任素梅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随着201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的展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与南京市六合区竹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教师徐其军一起,被推选为江苏地区候选人。和用生命践行教师责任的徐其军相比,人们对于张齐生的名字或许要陌生一些,但正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花费毕生精力,在竹材加工利用研究领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走进张齐生的办公室,挂在墙上的一幅黑白照片立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照片上的张齐生意气风发、年轻潇洒,与站在记者身旁白发苍苍的老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是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木材和竹材加工领域的研究事业。数十年来,他与竹共“舞”,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竹材加工利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竹子,编织着他的梦想,勾勒着他的一生。

情牵所至,与竹结缘

1939年,张齐生出生在浙江省淳安县渡渎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8岁时,父亲病逝,全家生活更加贫困和凄凉。母亲节衣缩食,弟弟妹妹放弃上学机会,供张齐生读完中学。

1956年高中毕业时,张齐生选择了当时属冷门的南林大木材机械加工专业。大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木材加工工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1年,已是中年的张齐生,毅然决定转变研究方向,开始进行竹材工业化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许多人对张齐生的选择感到不解,他却坦然地说:“我的家乡漫山遍野的竹子派不上大用场,竹农们生活贫困,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竹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或许是童年的经历使然,张齐生的一生注定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全身心地投入竹材加工利用的科研事业。白天,他频繁出入实验室、生产车间,进行实地研究;晚上,工作之余他心里所想仍是竹子。疑难问题出现时,他辗转反侧;研究取得突破时,他无比欢欣。竹子,承载着张齐生的喜怒哀乐,成为他最牵挂的梦。

攻坚克难,与竹共舞

将研究方向从木材加工转向竹材加工,在外行人看来或许简单,但其中的困难与风险却是难以想象。凭借着自己的刻苦与执着,张齐生攻克了“竹材高温软化展平”等技术难关,先后开发了竹材胶合板、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板、竹材碎料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木复合层积材等系列产品,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竹材加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此外,他提出的竹、木复合结构和等强度破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为竹材科学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艰辛的付出换来了业界的认可和荣誉,张齐生先后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两次获得“国家发明”奖,他有16项国家发明专利,两度获得“江苏优秀十佳专利发明人”称号

200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此外,他还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专著、译著8部。

层层的光环与荣耀并没有使张齐生的研究脚步放缓。如今,为进一步扩大木材、竹材、农作物秸秆等资源的应用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张齐生还开展了农林生物质材料同时制取固(固体碳)、气(可燃气)、液(生物质提取液)三项产品及其应用研究。其中,“生物质制取液应用技术”已获得农业部生产许可,并投入生产,产品已面向市场。“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多联产综合利用技术”也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等部委鉴定,目前正在进行成果转化。

奉献不休,竹系今生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年过七旬的张齐生早将自己的人生与竹子永远地连在了一起。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总是不顾病痛和劳累,风里来雨里去,深入竹区进行考察,帮助当地建厂,积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此同时,他还走遍大江南北,和企业联手开展竹材产品应用试验,成功地解决了研发和应用中的技术难关。作为南林大的博士生导师,张齐生如今已经成功培养了4名博士后,30余名博士、硕士,而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张齐生总是将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每年,他都要带着学生一起,亲自投入到生产第一线,指导科研及产品开发,把握第一手资料,并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潜心研究和技术攻关,开拓进取,寻找最新科研方向。一年下来,他的出差天数常常超过200天。

“究竟是什么使您至今还坚持在第一线进行研究?”面对采访时的最后一个问题,张齐生笑了:“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因为我热爱这个领域。这种热爱让我有勇气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不断前进。”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