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常州工程职技院校企合作助企业解决“老大难”

作者:陈瑞昌 沈琳 发布时间:2015-09-10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老大难”变成不再难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纪实

10年前,一家生产亚克力板材的小企业由于技术落后、产能低下,一年利税只有300万元。一次,企业负责人偶然结识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侯文顺教授,技术提升问题迎刃而解,双方合作由此延续。这家名为广州热浪实业有限公司的企业现已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每年利税2亿元。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乐于主动给中小企业送技术、送资源、送项目、送文化、送人员,长三角附近中小企业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到了该院变成不再难。“有问题找常工职院,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还是找常工职院”是企业老总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金杯银杯不如企业口碑

由于体制等各方面问题,校企合作一般停留在表面浅层次的合作,难以深入推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准确自我定位的同时,也给目标企业进行了细分,着手寻找企业兴奋点。

“中小企业更渴望发展,但他们缺乏高校的智力支撑,而我们每年有55%的毕业生都进了这些企业,我们教师研究最多的也是这些企业的技术和发展问题。”该院副院长洪霄心中有这样一盘棋,他说,“我们要抓住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大院大所难以入眼而对中小企业却至关重要的技术、项目、资源、人员等难题,这才是我们高职院校该走的校企合作路。”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在校企合作中,学校的被动格局逐渐被打破。对这一变化感受最明显的是该学院校企合作处处长王生雨。他说:“以前,为了跟企业合作,我们费尽口舌,跑软了腿。现在,我们的工作相对轻松很多,经常有企业主动来跟我们谈合作,每年可增加校企合作企业30多家。”

看企业所需下“菜单”

瞄准企业所需,送出精心准备的“菜单”,这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激发企业原动力的工作方法。他们送技术、送资源、送项目、送文化、送人员,这“五送”几乎囊括了企业的所有需求。为了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该院还针对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下“菜单”时分别有所侧重。

常州耀春格瑞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技术落后,影响了企业生产进程和发展环境。学院主动接洽,与该企业签订50万元的技术合作协议,组建由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等在内的技术团队一起攻关,不仅解决了污水分离技术,还设计出了废物再次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实施方案。

广州热浪实业有限公司一直是学院送技术的受益者。最近,该公司位于珠海的工厂已在建设中,投产后将生产一种新型绿色有机建筑涂料,不仅耐水、无毒,还无挥发物,而原材料正是企业生产的亚克力板材加工打磨出的粉尘。这一技术处理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拥有者正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类似的送技术服务案例,在该学院不胜枚举。

除了向合作企业开放校内所有实训室、实训设备、科研设备、图书及网络资源、体育设施等,学院还开展针对中小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今年,他们就在常州天龙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设了化学检验工、维修电工、焊工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班,为企业、社会培训了2400多人次。

除了与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外,该院每年还主动与企业、行业等联合开展150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政府、行业,与企业“搭桥”,开展送项目服务,从而破解了众多教师手中、脑中有项目找不到“婆家”,中小企业研发人才缺乏、无人开展项目的两难局面。

送文化是该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一项特殊内容。大学生艺术团、篮球拉拉队经常走进企业,带去活力和魅力;选送青年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担任企业艺术总监,传播艺术理念;每年为30多家企业开展员工礼仪培训、开设企业凝聚力讲座等,促进企业文化品牌的树立。

“五送”之路越走越顺

急企业所急,送企业所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送出了诚意,送出了态度,也送出了高质量的毕业生。不少企业争抢该校毕业生,甚至有世界500强企业也来提前“抢人”。“佳尔科班”、“康师傅班”、“朗盛班”、“威能班”、“晨光班”、“名和班”、“朗诗班”……众多名企订单班开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等合作日益深入。

该学院教师在“五送”中送出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获得的则是明显提升的企业实践经验和职教能力。一位在企业“教师工作站”和“厂中校”锻炼了半年的教师感触良深,他说:“‘书呆子’还是要多下企业锻炼,这段经历彻底刷新了我的职业教育理念。”

该学院教师刘巧云到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挂职科技副镇长,短时间内就成功促成镇上100多家干燥企业成立了干燥协会,当地政府和企业对此评价颇高。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五送”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近年来,学院每年与企业相关的“四技”(技术开发、服务、咨询、转让)科研经费到账4000多万元。在江苏省教育厅统计的高职院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的7项指标中,该院3项指标连续5年名列第一。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