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扬大专业“捉虫师”上岗 “工分”“学分”分分不落

作者:李胜男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李胜男 贺静澜)“找到了!”一声激动的叫喊打破了沉静。在田野中摸索着的同学们纷纷抬起了头,只见被拨开的一根稻杆中躺着一条淡黄褐色的蠕虫。“哈哈,五条二化螟一块钱到手喽。”

四月中旬,风和日丽,正是农田里的昆虫生长繁殖旺盛的季节。扬大农学系的同学们携带着从昆虫实验室里搬出的各色“武器”,乘车来到了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杨寿镇的植保站。下午4时,全体人员准时到达目的地。“很多昆虫的活跃期在清晨和晚间,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来这里。”

据了解,在介绍完长江流域地区田间地下害虫、越冬螟虫和麦蚜虫形态结构以及相关昆虫的采集方法后,植保员给每位同学们发放了塑料试管,供大家盛放捕捉到的螟虫。因“捉虫战绩”是要同学分挂钩的,学生们自然不敢懈怠。再者,黄老师还提到,现在实验室里用于研究、剖析的活体昆虫很是缺乏,因此捉虫也为有偿劳动,根据所捕获数量按劳分配工钱,这让同学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老师一声令下,“捉虫战”便热闹开场了。

“二化螟是水稻常发性害虫,长江流域发生较重。”据带队的黄东林老师介绍,二化螟以幼虫形态在稻桩中过冬,这个季节主要生活在稻茬内。巧的是植保站的田地在秋天稻收后便不再种植其他作物,所以没有经过耕翻,稻桩保存得比较完好,所以螟虫虫口密度较高。这更加有利于此次捉虫工作。

事实证明,捉虫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一段时间后,好几个同学因为一无所获接连败下阵来。“连续拔了好几株稻茬,连一个昆虫的影子都没有碰到。”农学1201班闻诗文同学说,“听到植保员讲解后才知道,在捉虫时也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尽量从根底把稻茬拔出来,再从根部一节一节的将稻茬剥开。”按照老师的指导,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卷着袖子,低着头努力地在田间“寻宝”。果不其然,不一会的工夫就传来了“捷报”。半小时不到,看着满满一整箱装着虫子的试管,黄老师惊讶不已:“你们可真是专业捉虫师啊!”

密密麻麻的麦蚜虫、粘虫、灰飞虱、步甲,瓢虫、二代螟虫……各种罕见、漂亮的昆虫,都成了同学们的“战利品”。农学1201班的杨锟同学还抓到了平日里大家很难见到的蝼蛄,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

据了解,从稻杆中找到的二化螟幼虫需要直接用手剥出来,再放进塑料试管里。“有些女生平时就害怕虫子,就连看到浸泡在福尔马林试液中的蠕虫标本都会吓得尖叫。”今天女同学们能有这样的表现令他感到有些意外,也很是欣慰。”

“我希望学生自己动手抓昆虫,让农作物保护真正走出课堂,开辟一片新的学习环境。”指导老师黄东林表示,野外抓虫子,无论是对于他自己还是对他的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创新。这门课程应用性比较强,让同学们来到‘真正’的农田,理论联系实践,在自己动手过程中了解作物病虫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样一次实践,我觉得农学专业课,真的是乐趣多多。”大二学生杜静怡感慨到。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