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大学宅急送”
——扬大靴子把特色课程送到孩子家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王颖 范亚红 夏晴)早上七点,家住大别山金寨县的刘琦小朋友就早早地坐在家门口等待了。因为今天早晨,他要“签收”一份特别的快递——来自扬州大学阳光协会支教团的“大学宅急送”。
不同于以往固定教室、固定时间“上大课”的支教形式,今年阳光协会支教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大学宅急送”:他们采用大学的选修课形式,将选择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支教队员送课上门,进行小班教学。“这样的上课形式很新颖,孩子们也很感兴趣。”阳光协会会长黄海说,“有几门趣味课程格外受欢迎,我们就是想寓教于乐。”
剪纸课:扬城文化源远流长
“老师老师,快来看我剪的花漂不漂亮。”一位小朋友兴奋将自己的成果拿到支教员张翼帆面前。本次支教,“扬州剪纸”作为一门公选课被送到了孩子们身边。作为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扬州剪纸具有优美、清秀、细致、玲珑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课上,支教队员向大别山的孩子详细介绍了扬州剪纸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成就,而后又手把手教授简单的剪纸技法。有些小朋友在剪纸课后,还教支教队员们折纸,折出的小花样着实让队员们眼前一亮。
支教“老师”张翼帆原本对剪纸艺术了解得并不多,为了开设这门公选课,让大别山的孩子们了解更多中国民间艺术,她关注了很多相关的论坛,对着视频一遍遍练习,还去东关街“拜师学艺”,甚至特地前往扬州剪纸艺术博物馆了解剪纸文化。现在她已经是剪纸方面的“专家”了。因为“老师”教得好,选课的孩子一天比一天多。
自然课:走出教室看云认树
大别山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为此,阳光协会支教团特意为孩子们开设了一门自然课,带领他们走出教室,走进大山,教他们一些专业的植物知识。
“哥哥,你看,红豆杉。”一个孩子用手指指着前方的大树惊喜地叫道。“那你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嘛?它的学名叫做紫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科学研究表明它有抗癌功效呢。”支教队员魏柯向孩子们解释道。“老师,这颗又是什么树啊?”“这颗是银鹊树,俗名叫瘿椒树。它很难结实,再加上人为破坏,很可能变成稀有种或濒危种,所以小朋友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听着,不时七嘴八舌地提出新的问题。
除了教孩子们认植物,支教人员还将教学拓展到气象方面。正值晴天,“老师”们决定开设一门“气象学”,教孩子如何看云识天气。“大家看那边,云朵呈小圆块状,一个一个的累积叠加起来,看起来类似波纹的样子,所以大家管这样的天气叫做鱼鳞天,这边的叫卷积云,都是晴朗的预兆。”“老师”黄海讲解道,“如果要下雨的话,云就会变得五颜六色而且很厚,这个时候你们就要赶紧回家,不要在外面玩啦。”孩子们对这门看云看树的自然课非常感兴趣,一直问着“还有呢还有呢”,直到天色已晚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提到“自然课”的筹备过程,来自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大二学生魏珂表示:“农学院大一有植物学课程,大二有气象学课程,这两门课都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要求我们在校园里认植物、认云。因此教起课来并不困难。”
广场舞:革命老区文化交融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悠扬的《十送红军》从远方传来。晚上七点,阳光协会支教团成员来到村部前的广场,与村民们一起跳起了“广场舞”。
据了解,支教成员们每天上午开始挨家挨户进行“大学宅急送”,村民们很是感谢他们为孩子们送来的福利,考虑到支教团晚上没有娱乐活动,便邀请他们一起加入跳广场舞的行列。“我觉得和扭秧歌一样。”黄海同学笑着说道。大别山是革命老区,这里流传着很多有关红军的故事,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山歌,扭上一段秧歌。“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扭秧歌还是挺新鲜的体验。”黄海说。在体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同时,他们也把山外最流行的“小苹果”带给了孩子们。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动感轻快的旋律吸引来了很多小朋友。没有固定的舞步,他们跟着支教团成员随性地蹦跳,脸上洋溢着笑容。“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不少村民还跟着哼唱起来,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黄海说,小苹果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捧,很多村民也开始跟着学跳。大家还约定要来一场“秧歌与苹果”的斗舞。一支广场舞,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融。
短短几天时间,支教团成员便与村民、与孩子们结下了深深的友谊。“我很喜欢和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他们让我见识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刘琦小朋友说。阳光协会表示他们也会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添加更多的宅急送课程,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更多不一样的视野。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