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南京工程学院:领导干部成为班级一员 育人工作更“接地气”

作者:张文莉 胡民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张文莉 胡民)“进校以来,我对待学习和生活总是摸不清方向,但现在多了一位充满关爱又不失威严的‘老师’给予我指导和帮助,让我更加明确了大学时光的目标和方向。”南京工程学院张同学的话语道出了不少一年级学生的心声。“在所有的称呼里,‘老师’是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我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流,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朋友,非常愿意与大家共同成长。”该校党委书记吴建华的一席话不仅饱含着对学生的浓浓关爱,也寄托着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美好期许。类似这样师生促膝畅谈的暖心画面,经常出现在南京工程学院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和宿舍之中。

每一场见面会都是“交心会”

今年12月份,该校正式启动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所有校领导、处级干部已分别与151个新生班级一一建立了联系,各二级学院组织召开的每一场“领导干部与班级见面会”都是一场“交心会”。

会上,校领导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实施“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在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领导干部与师生关系,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希望干部们通过参与这一活动,积极融入到学生中去,不仅做良师,更要做益友;不仅给予学业、生活上的关心,更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做学生的“精神导师”;不仅要保质保量地做好随堂听课、与师生座谈等“规定动作”,更要创造性地做好“自选动作”,真正把立德树人工作做到实处、落到学生的心坎里。

在与班主任、班干部交流的过程中,校领导仔细询问班级基本情况,认真倾听大家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感受和期盼。专业发展、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学风建设、职业规划,乃至衣食住行等大学生活的诸多细节都成为干部和师生谈心的话题。吴建华书记从“励志、养德、厚学、坚守”四个方面对学生的深情勉励,孙玉坤院长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的要做基础扎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殷切希望都让学子们十分难忘。

贴近学生“各显神通”

如何才能让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如何结合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如何和90后的大学生交上朋友?领导干部们开动脑筋,尝试多种形式的创新和探索,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结合新生入校以来一直持续开展的大学生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有些领导干部来到体验式教育的总结颁奖大会会场,对活动进行点评、对学生给予鼓励;结合学风、班风建设,有些领导干部向学生发出“创建‘无手机’”课堂的倡议;针对即将开始的期末考试,不少领导干部走进班级诚信班会,引导学生树立言行一致的诚信形象,营造“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校园氛围。从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部通过向学生赠送书籍、开设时政课堂等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着丰富科技创新工作经验的干部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实践基地和创新作品的方式引导大家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投入到科创实践中去;从事后勤管理的干部则通过欢迎学生随时参观食堂后场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师生携手、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种种与学生零距离交流的工作方式,大大强化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育人责任。干部们表示:“学校机关干部以前很少直接跟学生打交道,往往容易把学生当作被管理的对象,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给大家搭建了直接参与学生工作、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的平台,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也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

亦师亦友“更接地气”

“进大学以后,以往遇到困难最多是向任课老师、班主任请教或者向辅导员反映,现在能面对面跟校领导、学院领导交流,直接反映我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人生体验,无疑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大一学生对“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充满了期待,为了让领导干部更加了解自己,学生们也做了不少“功课”。通信工程学院大一班级精心准备了反映新生风采的视频在见面会上播放;机械工程学院的15个班级精心制作了包含每名学生照片和简介的《班级相册》赠送给联系干部,希望班级“新导师”们能够了解和掌握班里每一名学生的情况。

该校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工作制不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在全校范围形成了“领导干部‘走转改’,师生互动‘接地气’,全员育人‘有亮点’”的良好氛围,学生们也为这个活动打出了“高分”,工业中心的李同学说到:“通过和领导干部的零距离接触,我觉得领导并不是那么难以接近,和他们一起就像是朋友一样,可以无话不谈,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他们对我们的真诚关心和热心帮助”。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