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那个“较真”的史老师

——常州工程职院教师史维琴和学生的二三事

作者:沈 琳 发布时间:2016-12-2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史维琴正在指导学生实操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文静秀丽,齐脖短发,课余喜欢穿着淡雅长裙,课上却穿着朴实的卡其色教师实训工装,在焊花飞溅的焊接车间忙碌,这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眼中的史维琴。

  在该院刚刚举行的“感动工程”人物与事迹颁奖舞台上,作为焊接专业师资团队“领头羊”的她,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奖杯。毕业离校10年的学生都说:很想再回学校上史老师的一节课。该院院长吴访升一言概之:“其实这也是史老师能入选‘感动工程’人物与事迹的原因。”

  她的课上,没有学生玩手机

  2006年,面对着企业老总的一再挽留,史维琴却毅然地选择了来到学校,带着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向往,当起了一名教书匠。说起刚进校时的忐忑,史维琴俏皮地说:“如何焊接,我是驾轻就熟。但是对于怎样当好一名教师,我是一个‘门外汉’。”

  向老教师请教教案写作技巧、下班后琢磨教学方法,学校每天8点多上班,史维琴总是提前近一个小时到校。每天晚上加班钻研教学内容,她办公室的灯总是最晚熄灭。

  勤奋换来了收获。最终她掌握了教好课的“秘诀”。她的课,学生听得格外认真,基本没人玩手机,课堂互动频繁。

  这样的课,有什么“秘诀”?很多人都会追问。笑眯眯的史维琴说:“我能叫得上课堂上每位学生的名字,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对了,学生课上就忘了玩手机这回事。”

  近年来,在史维琴和团队老师努力下,该校焊接类专业荣誉纷至沓来:课程接连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机械教指委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专业成为江苏省示范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他们还成功申请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库。

  谈起专业建设历程,聊起学生取得的工作成就,史维琴如数家珍。但是当笔者问起她的孩子何年考上大学时,这一问题却难住了她,费了好一会儿才倒推出来。

  她批改的作业,学生们争相复印留存

  从刚进校时的高级工程师到现在的教授、全国化工行业教学名师,史维琴厚厚一叠的手写教案记录了她的10年教书匠历程:“学校新老教师结对帮扶,我学习后自创了‘一招’。每门新课程的第一遍教学,我都习惯手写教案,这样教学思路能比较清晰,对于课堂上板书重点和难点也会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上过史维琴课的学生都有一个习惯:带着铅笔和橡皮。做什么用呢?史维琴采用难度高的项目化教学法,教学中穿插讲解、做任务、学生分组自评和互评作业、完成项目报告、答辩、教师当面批改作业等环节,她解释道:“很多知识点较难,同时涉及很多焊接标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作业和报告容易出错。”因此她要求学生用铅笔书写,便于修改,往往一堂课下来,铅笔屑铺满课桌。

  这样“较真”、精益求精的史老师,学生们却表示很理解:“史老师常说,在企业里做得不对只有两个结果:改正或者下岗。”笔者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小徐的作业,将近30页的项目报告,每一页都有多处是史维琴用红笔做出的详细批注。这样的作业,小徐说,学长们都舍不得上交存档,他们也准备复印留存:“史老师的批改,包含很多切合实际应用的专业知识。”

  离校10年学生说,还想回校再上一次她的课

  今年9月份,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立项建设项目发布,史维琴带着团队老师申报的智能焊接实训平台成功入选,最终获得省、企业、学校共12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协助史维琴做项目申报的大三学生小武有些遗憾“享受”不到建成的平台。史维琴还是笑眯眯地说:“没关系,我们每天都在学校,你们可以边工作边回来练手。”

  今年的国庆节,史维琴和团队老师没有休息一天,她说:“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已经习惯了。”有课时上课,没课时就在学校“坐班”,双休日、寒暑假、各种假期无一例外,这是该校焊接教师团队延续了10多年的工作传统。

  长期“坐班”中,史维琴和团队老师忙着为学生提供焊接技能训练,承担焊工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考核等任务,取得的成效也尤为突出:焊接及检测实训基地相继获得江苏省省级实训基地,全国石油化工行业示范基地,常州市唯一高级技师鉴定机构,江苏省特种设备焊工考试机构等称号。

  她的学生进入企业后成长很快,5年后60%以上的学生都成为焊接技师、焊接责任工程师、企业生产主管、质检主管、项目经理等。今年恰逢该校焊接专业2007届学生离校10周年,这些“老”学生们回校看望史维琴时纷纷提出:史老师,我们还想再上一次您的课。

(特约通讯员 沈琳)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27日第7版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