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晓庄学院:行知路上云天阔

作者:王延光 刘凯 发布时间:2017-03-15 来源: 《新华日报》

  今天是南京晓庄学院90华诞。我们从校方了解到,建校90年来,被誉为“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摇篮”的晓庄学院,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陶老师”工作站至今接听15万余次心理热线电话,被人们称颂为“孩子心灵的宁静港湾”;史爱华教授等人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晓庄模式”……

  “传承和创新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是我们的立校之本,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浸润在治学兴校的方方面面。”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王国聘教授说,“学校弘扬‘生活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使‘教学做合一’育人模式在当今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90年培养10多万人

  1927年3月15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北郊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南京晓庄学院前身)。陶行知先生以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的宏愿,在晓庄劳山脚下创建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蔡元培、赵叔愚、陈鹤琴等一批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先后在此执教,张劲夫、操震球、刘季平和晓庄十英烈等一批著名人士在此学习。

  折枝为林,生生不息。2000年,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南京晓庄学院,如今学校拥有方山、莫愁两个校区和一个省级文保单位“行知园”。学校开设本科专业52个,涵盖经、法、文、史、理、工、教等九大学科门类。9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正向着创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的目标大步前进。

  南京晓庄学院校长许承明教授介绍,遵循教学规律,继承行知教育思想,学校探索创新了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完全学分制、完善实践“教育中心+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和管理机制……“这些办学举措和办学成就,与学校建设‘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目标,与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其创校最初的办学宗旨是高度契合、一脉相承的。”许承明说。

  “陶老师”倾听15万少年心里话

  2003年以来,134名学生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600多支团队近万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其中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胡小五,一次又一次延长支教年限,这一延长就是14年,扎根云南边陲的她被评为“感动南京”年度人物、“感动临沧”年度人物。王景光用打工挣得的钱资助了11名贫困孩子重返课堂。在他的感召下,晓庄师生自发捐款成立景光爱心助学金,王景光也先后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组建的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至今接听15万余次心理热线电话,被人们称颂为“孩子心灵的宁静港湾”。史爱华教授和她的学前教育团队深入江浙皖等地的26个贫困乡镇测试调查,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晓庄模式”。 1994年起,500余名晓庄学子利用课余时间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义务讲解,被表彰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近千名晓庄志愿者无私奉献亚青会、青奥会,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奉献精神,成为晓庄文化中最鲜明的特质,熏陶和滋养着一代代晓庄人。许承明说,建校90年来,南京晓庄学院秉承“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弘扬“大爱奉献”的行知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

  知行合一 服务社会

  “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转型期,晓庄将‘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始终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许承明语气坚定地说。在师范生教育领域,晓庄创造了“政府、高校、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顶岗实习,置换研修”等享誉全国的品牌。

  在其他领域,紧扣市场和社会需求,开设了软件、旅游、物联网等南京急需的应用型学科,设立江苏微软晓庄技术中心,开展嵌入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合作创办企业冠名班,建立产学研联盟和研究实体,与地方区县开展教育合作、科技合作。学校先后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据介绍,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中,《国旗下讲话:晓庄独特的文化景观》《晓庄“陶老师”:20年用爱心为学生暖心 》《弘扬行知精神 践行大爱理念——南京晓庄学院10年建立“3+X”关爱留守儿童模式》《发扬红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南京晓庄学院师生10年接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4个项目荣获一等奖……

  王国聘自豪地说:“南京晓庄学院是一所服务地方社会、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校,学校将围绕‘两聚一高’发展战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技术和人才支撑,在服务中追求卓越、彰显价值。”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