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从助学到“铸人”

——扬州大学资助育人新模式掠影

作者:张继华 发布时间:2017-04-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张继华

  “你的创业计划总体上不错,也很有卖点。但有些地方还需要完善,特别是商业模式和市场分析两部分,要进一步补充材料和深入论证。”近日,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学生费金凤接到学校学生工作处教师周莹的电话。本学期开学时,费金凤向学校递交了一份创业计划书,申请参加由省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主办的“2017伯藜创业计划大赛”。电话中,周莹对如何修改计划书做了详细指导。

  费金凤来自苏北农村,兄弟姐妹4个都在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2014年考入扬大后,费金凤先后获得伯藜助学金、金龙鱼奖学金等,学习成绩优异。“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据扬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叶柏森介绍,近年来,扬大着眼于受助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助学与育人相结合、物质帮助与精神帮扶并重,将工作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通过完善制度、精准服务和情感关怀,努力打造“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立体资助体系,助力学子“逆风飞扬”、砥砺成才。

  扩广度

  多元资助圆学子大学梦

  小吴是扬大商学院财务管理1601班学生,自小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如今,两位老人均已年近80,且身有疾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在了解到小吴的情况后,学校给她颁发了5000元伯黎助学金,校关工委也及时送去2000元助学金。同时,学院还专门给她安排勤工助学岗,确保她不因经济原因影响学业。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每个想学习的学生都能安心求学,这是资助工作的原点,也是我们的追求。”该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周如军表示。

  2007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10年来,扬大不断从制度层面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奖、免、勤、助、贷、补” 和“绿色通道”为主的多元化混合资助育人体系,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等多个助学渠道,为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提供保障,实现了“应贷尽贷”和“应助尽助”。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扬大资助学生人数达14万余人,共发放资助金额达4.5亿元。除了各类奖助学金,该校每年还设立了近800个勤工助学岗位,目前共发放各类资助款约2200万元,惠及全校7000多名学生。与此同时,该校加大对新生资助的投入,仅2016年,就有679名本科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缓缴学费及住宿费累计506.5万元。

  创深度

  精准服务铺筑成才路

  “如果没有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我早就放弃了。”回顾自己从大四时就开始的创业过程,扬州欣扬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扬大水能学院2015届毕业生刘杰深有感触。刘杰是连云港灌南人,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兄弟3人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经济上一直比较困难。大学期间,受到学校资助的刘杰因表现突出,担任扬大伯藜学社扬子津分社社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校园文化产品,并产生浓厚兴趣,萌发了创业念头。

  2014年10月,刘杰创立了“欣扬文化工作室”,落户在该校大学生创业苗圃。2015年9月,毕业后的刘杰注册成立欣扬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业最困难的时候,感觉一天都撑不下去了。”刘杰说,那段时间,学校学生工作处和学院团委的老师经常鼓励他,为他出谋划策,学校还选送他参加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组织的创业培训,到新加坡管理大学培训了一个月。可喜的是,2016年,刘杰公司的营业额突破20万元。

  “近年来,我们的资助工作更注重在精准上下功夫。”该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费拥军说,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助力学子成长成才,是学校实施精准资助时创新拓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介绍,目前,该校通过不断完善资助方式,努力实现“精准资助”,力求在“预算分配”上更加精确、在“资助对象”识别上更加精细、在“资助力度”上更加精准。同时,学校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在励志教育、诚信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进行探索。

  聚温度

  大爱关怀点亮自强心灯

  对已考入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扬大毕业生乔科来说,在扬大信息工程学院就读本科的4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3岁患上小儿麻痹症的乔科,凭着顽强的毅力,201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扬大。但现实的难题也随之而来:家庭经济困难、行动不便、生活自理难度大……考虑到乔科的特殊情况,学校不仅减免了他的学费,还专门为他准备了单人房间,购置了轮椅,厕所也由蹲式改成坐式,并安排其父亲担任宿舍管理员。更令他感动的是,全班31名同学都成了他的“书童”,轮流接送他上下课。

  “助学是为了筑梦,但最终是为了‘铸人’。”费拥军表示,资助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帮助,更要从精神上予以关爱和温暖,为他们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要通过以文化人,以情育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叶柏森看来,做好资助工作,需要责任心,更要有情怀。“学生资助工作是‘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延伸与重要支撑,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还要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把‘人人成才’教育目标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困难学生享受到政策的公平,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体悟到人生的价值。”叶柏森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