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图)

作者:卜子怡 李大林 发布时间:2021-09-1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我省各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努力提升暑期社会实践的“含金量”,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本报本期“高教聚焦”专刊,选取扬州大学等三所高校有一定代表性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报道他们的实践经历和动人事迹。这些实践团队的大学生们怀着满腔热情,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或不辞辛劳深入山区支教,或运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给深山里的孩子带来美好的希望,给发展中的乡村增添振兴的力量。让我们为他们喝彩!

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坚持12年深入贵州山区学校——

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

  ■本报通讯员 卜子怡 本报记者 李大林

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与当地孩子合影

  “一位农民准备借助一条小船过河,旁边有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农民要怎么过河呢?”贵州省盘州市柏果镇猛者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扬州大学学生任泽霖正在给孩子们上趣味数学课,他一边提问,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这是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第12次来到贵州开展支教活动的一个场景,该团队已经连续4年到柏果镇支教。今年暑期伊始,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指导老师、该校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方晓敏就带领22名志愿者深入贵州省的崇山峻岭,将特色支教活动“搬进”山区学校。

  1900公里的跨越

  柏果镇位于贵州省盘州市西北部,距扬州大学1900多公里。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挡不住反哺实践团的初心,团队将原定支教计划转为线上远程教学。今年7月,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再次踏上前往贵州的火车,奔赴盘州市柏果镇。

  “水肿、晕车、拉肚子……长时间坐硬座,逼仄的空间里我们的腿脚无法伸展,一路上大家都靠吃泡面支撑,但我们充满期待。”反哺实践团队员徐忘言说。行程中,团队尽量节省开支,主动选择乘坐全程34小时的火车硬座前往贵州,就为了将更多经费省给山区的孩子们。

  “为了让山区孩子能学到更多知识,我们这次准备开设创新型课程,但这增加了备课难度,不少同学就抓紧时间在火车上备课。”方晓敏告诉记者,“同学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也对这次支教充满了期待。”

  “窗边的女孩”走进课堂

  抵达柏果镇次日,支教团队在学校门口和村寨间的交汇处摆台招新。“老师好!”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招新现场响起,胡雨馨跟着姐姐向支教老师们打招呼。

  3年前,由于年龄没有达到招新标准,胡雨馨无法进教室上课,但每天都会跟姐姐来校站在窗边听课。这次,胡雨馨兴奋地站到了支教老师面前问:“我也想像姐姐那样听雷锋的故事,老师你能教我吗?”

  “前两年胡雨馨还只能跟在姐姐后面,这回她却是来报名的二年级小学生了。”方晓敏感慨地说,“她的出现给支教队员以极大鼓励,是对我校反哺实践团支教工作的肯定。”

  今年当地共有近百名留守儿童报名上课,反哺实践团准备了18门课程,上课时间为20天。在这20天里,队员们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与体验。“我想点亮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带他们走出山区,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海,有草原,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徐忘言说。

  为山区孩子点亮一束光

  “我们来做个游戏,在大家的纸上画上你印象中的科学家。” 7月17日,在柏果小学的课堂上,反哺实践团队员杜珊开设了一堂特殊的两性知识课,以趣味小游戏开场吸引孩子的兴趣。杜珊说:“在山区与性相关的话题很少被提及,重男轻女现象依然明显,留守儿童由于家庭重视程度不够,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我们希望通过这堂课能让孩子们正确认识两性问题。”

  为引导山区孩子健康成长,该团队不仅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古琴、应急避险等多种课程,还创新教学方式,将课堂搬到室外,举办趣味运动会、消防演练等活动。反哺实践团队员孙嘉瑞告诉记者:“除了教授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我们也有责任为他们带去更多精神营养,尽力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大学生们为何要坚持12年深入贵州山区支教?方晓敏表示,反哺实践团对贵州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它是12年前由扬大贵州籍学生雷彧组建的,旨在反哺家乡教育事业。近年来,团队不断扩大,队员由贵州籍学生扩展到全国各省的学生。队员们12年来‘饮水思源,反哺故土’,每个队员都努力为山区孩子们点亮一束光。”

责任编辑:陈路

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图)
发布时间:2021-09-1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卜子怡 李大林

  编者按 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我省各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努力提升暑期社会实践的“含金量”,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本报本期“高教聚焦”专刊,选取扬州大学等三所高校有一定代表性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报道他们的实践经历和动人事迹。这些实践团队的大学生们怀着满腔热情,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或不辞辛劳深入山区支教,或运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给深山里的孩子带来美好的希望,给发展中的乡村增添振兴的力量。让我们为他们喝彩!

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坚持12年深入贵州山区学校——

点亮山区孩子的梦想

  ■本报通讯员 卜子怡 本报记者 李大林

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与当地孩子合影

  “一位农民准备借助一条小船过河,旁边有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农民要怎么过河呢?”贵州省盘州市柏果镇猛者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扬州大学学生任泽霖正在给孩子们上趣味数学课,他一边提问,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这是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第12次来到贵州开展支教活动的一个场景,该团队已经连续4年到柏果镇支教。今年暑期伊始,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指导老师、该校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方晓敏就带领22名志愿者深入贵州省的崇山峻岭,将特色支教活动“搬进”山区学校。

  1900公里的跨越

  柏果镇位于贵州省盘州市西北部,距扬州大学1900多公里。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挡不住反哺实践团的初心,团队将原定支教计划转为线上远程教学。今年7月,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再次踏上前往贵州的火车,奔赴盘州市柏果镇。

  “水肿、晕车、拉肚子……长时间坐硬座,逼仄的空间里我们的腿脚无法伸展,一路上大家都靠吃泡面支撑,但我们充满期待。”反哺实践团队员徐忘言说。行程中,团队尽量节省开支,主动选择乘坐全程34小时的火车硬座前往贵州,就为了将更多经费省给山区的孩子们。

  “为了让山区孩子能学到更多知识,我们这次准备开设创新型课程,但这增加了备课难度,不少同学就抓紧时间在火车上备课。”方晓敏告诉记者,“同学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也对这次支教充满了期待。”

  “窗边的女孩”走进课堂

  抵达柏果镇次日,支教团队在学校门口和村寨间的交汇处摆台招新。“老师好!”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招新现场响起,胡雨馨跟着姐姐向支教老师们打招呼。

  3年前,由于年龄没有达到招新标准,胡雨馨无法进教室上课,但每天都会跟姐姐来校站在窗边听课。这次,胡雨馨兴奋地站到了支教老师面前问:“我也想像姐姐那样听雷锋的故事,老师你能教我吗?”

  “前两年胡雨馨还只能跟在姐姐后面,这回她却是来报名的二年级小学生了。”方晓敏感慨地说,“她的出现给支教队员以极大鼓励,是对我校反哺实践团支教工作的肯定。”

  今年当地共有近百名留守儿童报名上课,反哺实践团准备了18门课程,上课时间为20天。在这20天里,队员们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与体验。“我想点亮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带他们走出山区,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海,有草原,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徐忘言说。

  为山区孩子点亮一束光

  “我们来做个游戏,在大家的纸上画上你印象中的科学家。” 7月17日,在柏果小学的课堂上,反哺实践团队员杜珊开设了一堂特殊的两性知识课,以趣味小游戏开场吸引孩子的兴趣。杜珊说:“在山区与性相关的话题很少被提及,重男轻女现象依然明显,留守儿童由于家庭重视程度不够,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我们希望通过这堂课能让孩子们正确认识两性问题。”

  为引导山区孩子健康成长,该团队不仅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古琴、应急避险等多种课程,还创新教学方式,将课堂搬到室外,举办趣味运动会、消防演练等活动。反哺实践团队员孙嘉瑞告诉记者:“除了教授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我们也有责任为他们带去更多精神营养,尽力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大学生们为何要坚持12年深入贵州山区支教?方晓敏表示,反哺实践团对贵州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它是12年前由扬大贵州籍学生雷彧组建的,旨在反哺家乡教育事业。近年来,团队不断扩大,队员由贵州籍学生扩展到全国各省的学生。队员们12年来‘饮水思源,反哺故土’,每个队员都努力为山区孩子们点亮一束光。”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