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媒筑梦”团队:运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包海霞 发布时间:2021-09-15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媒筑梦”团队积极投身暑期社会实践——

运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通讯员 包海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国正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媒筑梦”团队积极响应号召,以青年学子的视角,记录农户在乡村振兴工作者的带领下脱贫致富的故事,运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

  谱写“滨海沐歌”

  “青媒筑梦”团队是2018年初,由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赵景在学院的帮助下牵头成立。赵景患先天性小儿脑瘫,是一名勇于挑战命运的女孩,曾被《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她利用每年暑假的时间去西部支教,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暑假,赵景和同学们带着摄像机、录音笔等仪器设备,像往年一样深入乡村走访。他们首先来到滨海县滨淮镇,拜访他们的老师——正在当地开展扶贫工作、挂职担任滨海县滨淮镇党委副书记、梁港村第一书记的常州大学青年教师林栋。大学生们问:“林老师,请您介绍一下滨淮镇梁岗村的麦田面积,麦子的年产量有多少?”林栋回答:“我们梁岗村大概有4600亩农田,今年小麦年产量应该能达到每亩1000斤。”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大学生们全面了解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

  在林栋的带领下,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媒筑梦”团队利用两天的时间,先后参观了当地的农田、道路和灌溉涵洞,走进多位农户家中访谈。他们还实地走访了设在滨海港高铁站候车大厅的扶贫产品专营店——滨海港站店。该专营店是林栋半年前参与设计并规划开设的,是长三角地区首个落户高铁站的扶贫产品专营店。门店货架上,摆满了滨海大米、白首乌、香肠、捆蹄、小花生、菜籽油、海蜇、麻虾酱、海鸭蛋、五谷杂粮等特色农产品。旅客在这里的每一笔消费,不仅能把滨海的特产带回家,还能亲力亲为践行一次消费扶贫行动。

  两天来,团队成员站在林栋的视角,以他这一年多来在当地所做的工作为主线,记录下了村民日益红火的日子。回到学校后,他们分头将采访、拍摄的内容进行整理,7天后,记录乡村振兴的短片《滨海沐歌》在青年用户较多的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短短6小时,短片点击量达10万人次。

  “我们希望通过发表文章和视频,带动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记录乡村一线工作者,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像林栋老师那样,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赵景说。

  打造“青媒筑梦”品牌

  常州大学“青媒筑梦”团队成立之初,有10多名学生和3名指导老师加入其中,旨在记录各地乡村振兴的好点子、新路子,见证新时代、新农民、新风貌。

  2018年7月,“青媒筑梦”团队来到四川省平武县,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采访,制作了扶贫纪录片《川行平武》,展现脱贫攻坚战给平武县带来的勃勃生机。《川行平武》不仅屡获嘉奖,还被平武县用作旅游形象宣传片,网络总点击量超过30万次。

  赵景坦言:“《川行平武》这部片子的成功,给了团队成员很大的信心。我们也因此打响了‘青媒筑梦’这个品牌,团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去了很多地方,拍摄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3年来,1086名成员、12名指导老师先后加入团队。他们先后来到四川、陕西、甘肃、贵州等12个省份,采访记录了50多个乡村、187户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制作发表了多部访谈纪录片和扶贫回忆录。《蜡染的故事》,记录贵州榕江产业振兴;《叶叶笙歌》,让贵州南猛村的茶香飘出大山;《阡陌夏集》,诠释人才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隆林行动》,佐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媒筑梦”团队成员蔡乐天介绍说:“我们团队制作的视频会集中发布在抖音、B站等平台上。这些平台的受众以年轻人为主,而年轻人正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只有让年轻人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意义和魅力,他们才会投身其中,才能让乡村振兴得以实现。”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青媒筑梦”团队带来了更大的知名度。近一年来,团队加快了制作短视频的速度,仅发布在抖音上的短视频就有150个,累计播放量达200万次。

  “青媒筑梦”团队成员刘俊杰说:“我觉得短视频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其优势在于它能利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益。用一个短的视频,将一个农村的全景全貌展现给大家,从而拉动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一起关注乡村振兴。”

  走进思政课堂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颖告诉笔者:“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承新时代奋斗精神,为建党百年奉献青春力量,这是我们的初心。打造生动的思政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成长,这是我们的目标。”“青媒筑梦”团队的经历,成为常州大学思政课堂的生动教材。团队成员多次走上学校思政课大讲堂,讲述他们的拍摄经历。

  常州大学学生杨晨坦言:“听了‘青媒筑梦’团队的讲述,结合我以前当过乡村教师的经历,我发现不少地方都存在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我会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毕业后重新加入乡村教师的队伍。”

  该校另一位学生苗圆说:“看了《阡陌夏集》这部片子,看了村里为选调生村干部精心安排的宿舍,我深感乡村基层对人才的重视。毕业后我也会考虑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

  一篇篇报道、一条条视频,“青媒筑梦”团队在获得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也申请到团中央、国务院扶贫办、各级红十字会以及部分影视制作公司提供的专项资金。

  “青媒筑梦”团队成员王浩,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常州大学,大学期间便开始自主创业,曾获得“90后十大创业先锋”称号。毕业后,他成立了白马影视传媒公司。如今,公司每年为“青媒筑梦”团队投入专项资金20万元,同时,为团队赴全国各地采访拍摄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王浩说:“作为‘青媒筑梦’最早的发起人之一,我一直觉得我们团队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我承诺每年向团队提供经济及技术上的支持,助推项目成为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青年纪录者联盟之一。”

  “青媒筑梦”团队成员林嘉倩介绍:“在王浩学长的帮助下,我们从采访到拍摄,再从视频的制作到发布,不断追求标准化和专业化。就拿视频的制作来说,在分镜绘制和灯光影调上,我们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青媒筑梦”团队曾向全省高校学子发出倡议,成立“江苏省青年记录者联盟”,打通企业、政府、高校、媒体和联盟五方资源平台,基于智能化匹配机制与H5两大核心技术,实现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青媒筑梦”团队成员王凯欣说:“很多大学生都在为乡村振兴助力,如果能将这些力量拧到一起,它将是空前强大的。我们将依托新媒体打造一部乡村振兴回忆录,希望我们的团队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陈路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媒筑梦”团队:运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9-15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包海霞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媒筑梦”团队积极投身暑期社会实践——

运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通讯员 包海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国正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媒筑梦”团队积极响应号召,以青年学子的视角,记录农户在乡村振兴工作者的带领下脱贫致富的故事,运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

  谱写“滨海沐歌”

  “青媒筑梦”团队是2018年初,由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赵景在学院的帮助下牵头成立。赵景患先天性小儿脑瘫,是一名勇于挑战命运的女孩,曾被《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她利用每年暑假的时间去西部支教,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暑假,赵景和同学们带着摄像机、录音笔等仪器设备,像往年一样深入乡村走访。他们首先来到滨海县滨淮镇,拜访他们的老师——正在当地开展扶贫工作、挂职担任滨海县滨淮镇党委副书记、梁港村第一书记的常州大学青年教师林栋。大学生们问:“林老师,请您介绍一下滨淮镇梁岗村的麦田面积,麦子的年产量有多少?”林栋回答:“我们梁岗村大概有4600亩农田,今年小麦年产量应该能达到每亩1000斤。”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大学生们全面了解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

  在林栋的带领下,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媒筑梦”团队利用两天的时间,先后参观了当地的农田、道路和灌溉涵洞,走进多位农户家中访谈。他们还实地走访了设在滨海港高铁站候车大厅的扶贫产品专营店——滨海港站店。该专营店是林栋半年前参与设计并规划开设的,是长三角地区首个落户高铁站的扶贫产品专营店。门店货架上,摆满了滨海大米、白首乌、香肠、捆蹄、小花生、菜籽油、海蜇、麻虾酱、海鸭蛋、五谷杂粮等特色农产品。旅客在这里的每一笔消费,不仅能把滨海的特产带回家,还能亲力亲为践行一次消费扶贫行动。

  两天来,团队成员站在林栋的视角,以他这一年多来在当地所做的工作为主线,记录下了村民日益红火的日子。回到学校后,他们分头将采访、拍摄的内容进行整理,7天后,记录乡村振兴的短片《滨海沐歌》在青年用户较多的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短短6小时,短片点击量达10万人次。

  “我们希望通过发表文章和视频,带动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记录乡村一线工作者,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像林栋老师那样,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赵景说。

  打造“青媒筑梦”品牌

  常州大学“青媒筑梦”团队成立之初,有10多名学生和3名指导老师加入其中,旨在记录各地乡村振兴的好点子、新路子,见证新时代、新农民、新风貌。

  2018年7月,“青媒筑梦”团队来到四川省平武县,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采访,制作了扶贫纪录片《川行平武》,展现脱贫攻坚战给平武县带来的勃勃生机。《川行平武》不仅屡获嘉奖,还被平武县用作旅游形象宣传片,网络总点击量超过30万次。

  赵景坦言:“《川行平武》这部片子的成功,给了团队成员很大的信心。我们也因此打响了‘青媒筑梦’这个品牌,团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去了很多地方,拍摄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3年来,1086名成员、12名指导老师先后加入团队。他们先后来到四川、陕西、甘肃、贵州等12个省份,采访记录了50多个乡村、187户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制作发表了多部访谈纪录片和扶贫回忆录。《蜡染的故事》,记录贵州榕江产业振兴;《叶叶笙歌》,让贵州南猛村的茶香飘出大山;《阡陌夏集》,诠释人才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隆林行动》,佐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媒筑梦”团队成员蔡乐天介绍说:“我们团队制作的视频会集中发布在抖音、B站等平台上。这些平台的受众以年轻人为主,而年轻人正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只有让年轻人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意义和魅力,他们才会投身其中,才能让乡村振兴得以实现。”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青媒筑梦”团队带来了更大的知名度。近一年来,团队加快了制作短视频的速度,仅发布在抖音上的短视频就有150个,累计播放量达200万次。

  “青媒筑梦”团队成员刘俊杰说:“我觉得短视频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其优势在于它能利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益。用一个短的视频,将一个农村的全景全貌展现给大家,从而拉动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一起关注乡村振兴。”

  走进思政课堂

  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颖告诉笔者:“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承新时代奋斗精神,为建党百年奉献青春力量,这是我们的初心。打造生动的思政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成长,这是我们的目标。”“青媒筑梦”团队的经历,成为常州大学思政课堂的生动教材。团队成员多次走上学校思政课大讲堂,讲述他们的拍摄经历。

  常州大学学生杨晨坦言:“听了‘青媒筑梦’团队的讲述,结合我以前当过乡村教师的经历,我发现不少地方都存在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我会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毕业后重新加入乡村教师的队伍。”

  该校另一位学生苗圆说:“看了《阡陌夏集》这部片子,看了村里为选调生村干部精心安排的宿舍,我深感乡村基层对人才的重视。毕业后我也会考虑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

  一篇篇报道、一条条视频,“青媒筑梦”团队在获得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也申请到团中央、国务院扶贫办、各级红十字会以及部分影视制作公司提供的专项资金。

  “青媒筑梦”团队成员王浩,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常州大学,大学期间便开始自主创业,曾获得“90后十大创业先锋”称号。毕业后,他成立了白马影视传媒公司。如今,公司每年为“青媒筑梦”团队投入专项资金20万元,同时,为团队赴全国各地采访拍摄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王浩说:“作为‘青媒筑梦’最早的发起人之一,我一直觉得我们团队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我承诺每年向团队提供经济及技术上的支持,助推项目成为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青年纪录者联盟之一。”

  “青媒筑梦”团队成员林嘉倩介绍:“在王浩学长的帮助下,我们从采访到拍摄,再从视频的制作到发布,不断追求标准化和专业化。就拿视频的制作来说,在分镜绘制和灯光影调上,我们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青媒筑梦”团队曾向全省高校学子发出倡议,成立“江苏省青年记录者联盟”,打通企业、政府、高校、媒体和联盟五方资源平台,基于智能化匹配机制与H5两大核心技术,实现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青媒筑梦”团队成员王凯欣说:“很多大学生都在为乡村振兴助力,如果能将这些力量拧到一起,它将是空前强大的。我们将依托新媒体打造一部乡村振兴回忆录,希望我们的团队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