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几千年来,汉字被视为艺术品。是人的“门面”,所谓“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字的形状、结构、筋骨、力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气神。古时候的读书人,写字是人生的第一课,乡试殿试,字写得差,考官有权将试卷作废。
而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的记录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键盘上“运指如飞”代替了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地书写。很多人只能勉强记住汉字的大致形状,却记不住它们的部首或者结构,更不用说正确的笔画顺序。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汉字真的要沦为“失落的文明”了吗?本期关注聚焦“汉字危机”,重拾笔尖上的美,找回对汉字、对母语的热爱。
【汉字真的“渐行渐远”?】
★“汉字危机”大讨论 触屏时代如何不当“屏奴”
近期,一档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掀起收视热潮。节目内外频现的“提笔忘字”现象引发了一场关于“汉字危机”的大讨论。
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的确是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
现象:触控操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用再捧着厚厚的书本,只需手指在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上轻轻一触,几百本甚至上千册书籍的目录就会出现在眼前。如今,这种电子阅读的方式已经被很多人接受和喜爱。
不仅是阅读,近年来, 触控操作的潮流席卷整个电子消费行业,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屏是继鼠标、键盘之后出现的一种人机交互技术,用户只需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触碰屏幕,设备即可感知用户当前触碰的位置,并及时提供反馈。
“触摸是人类最原始的感官体验之一,触屏的出现恰恰为人类的这种感官提供了更好的体验。显示屏是人机互动的窗口,简易、直观的交互设计和人性化屏幕触控操作方式决定了触屏电子设备更受用户的喜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劭说。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成为触屏智能电子设备普及的催化剂,以往需要到特定场所或者在台式电脑上进行的操作,如今只需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触屏智能电子设备,轻轻点击几下就可以便捷地完成。借助触屏智能电子设备,用户可以获得更好的互联网浏览、游戏应用体验。>>详细
(转自《人民日报》)
★人大汉语改为选修课 网友:母语变鸡肋?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13日,该校回应称大学汉语进行课改,是为了强化大学母语教育,且以加强能力、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为主要目的。
一项关于大学语文该不该必修的调查显示,近80%网友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必修。有的网友认为“语言不等于文化!语言仅仅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而不是全部!”有的网友质疑说:“我们的母语都改为选修,为何英语还是必修?”还有的网友表示自己所在大学没有语文课,为此呼吁“大学语文应作为必修课出现在每一所大学的课程中”。
汉语是我们的根
网友“空空追梦”:大学是应该学语文的,不过不是学习汉语之美,而是学会用汉语把复杂问题、专业问题说得明白有趣的技术,学习汉语词汇的构词方法。
网友“如若荷伤”:大学确实应该上语文课,当翻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中文原来这么烂,惭愧!
网友“不靠谱的阿陈”:汉语是我们的根,作为中国人有必要把自己的根留住。语文课上学的也不仅仅是那点语文知识,它还教会我很多其他的东西,我个人受惠极多。>>详细
(转自人民网教育频道)
★ “喜大普奔”等网络成语会干扰汉语纯洁性吗?
不久前,“萌”“亲”等网络新词书法作品挂进北大第二教学楼走廊,引发热议,人们对此褒贬不一。目前已被撤下。
转自人民网
最近,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细思恐极(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等词语走红网络,热议不断。这些网络成语为何会出现?干扰了汉语的纯洁性吗?对语言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用语不时以形同“火星人用语”一般的模样,激起不明就里的公众一阵阵争议,最新的发明是所谓“网络成语”,主要在学生中流行。像“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四字词语,如果不加解释,可能家长、老师乃至“老网虫”都说不清楚其确切含义。但看似深奥,一经说透,普通人也都会明白。
对诸如此类的网络成语,从语言规范性或纯洁性出发,持不赞同态度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中学教师更怕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养成过于随意的语言习惯。不过,从青年文化的角度来说,校园里永远不缺让成人世界摸不着头脑的各种用语,借助“行话”或“切口”一样的表达方式,在自己与成年人世界之间构筑起一道鸿沟,保留一块“私属领地”,似乎是各个时代青少年的癖好乃至特权。通常,这类特殊用语很难持久地发挥影响,使用者一旦脱离青年时代,也就走出了这块“语言领地”,而且这类语言本身新陈代谢速度极快,真正能“干扰”汉语言纯洁性的少之又少,倒是有些流行语逃脱了被淘汰的命运,成为文化积淀,升格为“纯洁的汉语”。所以,成年人不必杞人忧天。>>详细
【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
BBC高度关注土豪(tuhao)
★中文热词进入英语意味着什么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了一个小短片,专门介绍中国流行词语“Tuhao”(土豪),包括词源、词义以及风靡一时的原因等等。早在今年初,中文热词“dama”(大妈)就登上了《华尔街日报》,被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生力军”。而此前,“Chengguan”(城管)“guanxi”(关系)等也出现在英语中,中文词汇正大踏步地进入西方话语体系中,影响力与日俱增。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收录了1000个左右含有中文渊源的词。对于席卷而来的中式热词,西方人的情绪颇为复杂。
对“土豪”这个似曾相识的词语,国人的心态比较复杂,审视、欲拒还迎、羡慕嫉妒恨……其背后的本质,本不是对财富的争议,恰恰掺杂了对贫富分化的无奈,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大众在大面积互贴“土豪”标签的同时,弥漫的是戏谑、调侃、失落、无助,作为一个旧瓶装新酒的词语,“土豪”生动而全面地反映了大众矛盾而纠葛的心态。
“大妈”这个词,伴随着黄金价格的起起伏伏而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妈”身上附着了许多农业文明尤其是小农经济的因子,而大妈们在现代市场中的矫健身姿诠释了一种别样的风景。但在西方的解读中,“dama”更多被赋予了一哄而上、保守贪婪、世俗盲目的负面信息。或许,现在的西方无法忽视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面对“dama”时心态自然复杂了许多。
英语中还有“guanxi”这个词,对应的正是中国式的“关系”。这样一个词,对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个词传承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它以血缘、组织、阶级等为平台,客观上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过,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关系”也意味着诸如潜规则、人际功利运作等等,与现代文明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隔膜。这个词进入英语,自然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乃至于让人摸不着头脑。>>详细
(转自《新华日报》)
★华裔二代逆向留学升温 送孩子回国学中文
12岁的混血儿玫和她的同学在甘肃夏令营中专心学写毛笔字
吴明 摄 转自人民网
中国国内许多家长费尽心思,盼望着把孩子送出国,接受西方教育。出人意料的是,那些移民到海外的华人家庭也斟酌着把孩子送回中国读书,接受教育。逆向留学,最近已经成为移民家长圈热议的话题。
回中国 学汉语
在英国工作多年的胡女士,在小儿子只有两岁半时,就把他送回国内的幼儿园学习了一年。
胡女士表示,出于学习中文的考虑,她把孩子送回国内。把孩子送回国放在爷爷奶奶和爸爸身边,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一下中国浓厚的家庭氛围,还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
送孩子回国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汉语。胡女士表示,送回国的时候孩子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但接回英国的时候,孩子的中文表达完全没有问题,还会背诵一些古诗词。
近年来,华裔少年“寻根”夏令营的热潮,也是回国“留学”现象的一个小缩影。
暑期期间,不少在英的华裔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寻根”夏令营活动,结交了朋友,增进了对祖(籍)国的了解。即将进入剑桥大学二年级学习的大卫刚从暑期夏令营回来,他说,夏令营有上海及台湾的大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对他的中文学习提高很有帮助,他也学到了不少“新鲜词汇”。参加夏令营,已然成为华裔二代学习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详细
★首份《中日韩常用汉字表》完成
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将在2014年举办的第九次东北亚名人会上公布。
此次《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选定的808字中,有540个字三个国家写法完全相同。通晓韩语和日语的人大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申淑子说,这些汉字都来源于中国的古汉语,例如日语中的“飲”字,仍保留了古汉语中“喝”的语义,还有“寿”、“会”、“精”等字,即便读音不同,三个国家的字形和意义也大多相似。
保守估计,掌握共用字表中的文字后,80%的汉字招牌、简单汉字说明中日韩三国人都能看懂。人大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赵彤解释说,这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在特定的场合下,即使语言不通,也可以借助汉字实现简单的交流。一些韩国的跨国企业甚至在考虑将该汉字表的掌握程度列入晋升考核的标准。
目前,汉字表总表已制作完成,分类表正在补充完善,《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将在2014年举办的第九次东北亚名人会上公布。
(转自新华网教育频道)
★泰国:想学汉语的人在成倍增长
正在北京访问的泰国副总理兼教育部部长蓬贴·帖甘扎纳5月22日下午在中国-东盟中心向记者表示,中泰双边投资、贸易目前正在高速发展,泰国急需各种汉语人才。这有赖于中国教育部及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的帮助。
中泰双边投资、贸易近年发展迅猛。据中国海关统计,两国贸易额已从建交之初(1975年)的2462万美元大增为2012年的697.4亿美元。2012年,中国对泰出口额为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1.4%,从泰国进口达到385.4亿美元。中国已是泰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泰国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第二大贸易伙伴。
泰国总理英拉去年4月访华期间,中泰签署了经贸合作5年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今后5年,两国双边贸易每年增长20%,争取到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蓬贴22日向记者表示,这一目标是泰、中两国政府经过审慎考虑后制定的,相信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他说,未来几年内,泰国将启动“曼谷-清迈”、“曼谷-廊开”两条高铁线路建设,工程投资总额将达4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将吸引很多中国公司参与投资竞标。这就需要大量懂汉语的人才。
蓬贴说,中国已是泰国第一大游客来源国,每年有300多万人赴泰旅游。>>详细
(转自《中国青年报》)
★文莱汉语水平报考人数创新高
新华网斯里巴加湾市10月21日电 文莱一年一度的汉语水平考试(HSK)21日举行,全国共有879人参加考试,创文莱汉语考试人数新高。
新华社记者从文莱汉语水平考试筹委会了解到,近年来,文莱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每年递增,今年的人数超过去年的802人。
据介绍,汉语水平考试是测量汉语交际能力的标准化考试,分为笔试、口试、听力、阅读4部分,每名考生可依据自身的中文水平选择不同等级报考。统计显示,今年的考生中大部分是应届学生,也有年过六旬的老人和社会各界人士。
文莱汉语水平考试筹委会负责人表示,随着汉语水平考试在文莱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文莱人认识并了解这项考试的功能,更有很多对华文感兴趣的人士积极报名参加这项考试。
(转自新华网)
【重拾汉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据统计,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达到15亿以上。 汉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这已是相当成熟、相当系统的汉字了。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古埃及5000年前的圣书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埋藏起来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它也消亡了。历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还有玛雅文、波罗米文等等。而汉字不但久盛不衰,独矗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汉字是读音最动听的文字之一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有铿锵锐耳、抑扬顿挫的美感,特别是诗,讲究平仄、对仗,所以,诗句可以特别整齐、节奏特别鲜明,琅琅上口。 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没有轻辅音,所以汉字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有人预言,21世纪是“汉字的世纪”。
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
优美到什么程度呢?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书法作品已经成为无价之宝。
汉字好认
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以线性排列不易辨认;排成方块一目了然。拼音文字=线性文字;汉字=方块文字。汉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汉字意思好懂,具有关联性
请比较下面一组中英文的词: 汉字词 英文词 牛 ox 公牛 bull 母牛 cow 小牛 calf 牛奶 milk 这六个英文词,虽然意思都和牛有关,但写出来读出来却“风马牛不相及”,要认识它们,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记,毫无规律可言 。而汉字词,只要认识一个“牛”字,就知道所有带“牛”的词都与牛有关了。由于汉字构词能力很强,所以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认 识了无数的词,即使有新词产生,也是建立在旧字的基础之上的,词义也容易理解。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 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只有中国的儿童,仍能读懂2500年前的《诗经》,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有中国的教材,能把唐诗、宋词作为儿童必读的启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专家之外,其他人很难读懂。可见,汉字更有利于读者形成“形-义”的直接联结。 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识, 利于联想,这也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极大的便利。
(转自维基百科)
在一撇一捺的书写中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教育部为8105个汉字颁发“身份证”
历时10多年、先后修改90余稿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发布。昨天,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对字表进行解读,共为8105个汉字颁发了“身份证”,其中,45个异体字改头换面,加入规范字行列。
分三级收录8105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也可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标准。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常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一、二级字表合计6500字,主要满足出版印刷、信息处理等方面和社会生活的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此外,《通用规范汉字表》还有两个附表。一个是《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呈现了规范字和繁体字、异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指导人们正确使用《通用规范汉字表》,方便古籍阅读和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信息交流。另一个是《〈通用规范汉字表〉笔画检字表》,供查检使用。
通用字少了500个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二级字表共有6500字,其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7000通用字。从数量上看,新字表少了500字。
据了解,《通用规范汉字表》一、二级字表新收《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外的56字,如“唰”、“皙”、“呒”等。同时,《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有556字未被收入《通用规范汉字表》,如“犴”、“诎”、“朊”等。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介绍,新字表虽然少了500字,但其效用是完全一样的,在新闻、教育等领域的语料覆盖率甚至比7000字还要高。“这是因为现在选用字的测查工具和统计方法比过去更为科学,我们有了各种各样大型的语料库,有些语料库能达到两亿多字,而且是动态的。”她解释,“另一方面,经过半个世纪的汉字规范,社会对汉字使用的字流现象得到控制,用字更为集中。”
首设三级字表
除通用字外,《通用规范汉字表》还设立了三级字表,共有1605字,是专门领域的通用字。王宁形容:“这是上个世纪50代年到80年代出台的规范中没有出现过的新概念。”
王宁介绍,在信息时代,汉字进入计算机后,成为网络上传播信息的载体,也出现一种现象,即有些字书写的频度不高,但阅读频度却非常高,这种通用度高的字也应被收录。本着这个原则,《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补充了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言教材的文言文四个专门领域的用字,这些字有些看起来很生僻,但在各自领域的应用却较为广泛。
聚焦:新收录226个简化字
在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新收录了226个简化字。
这些简化字中,166个曾被《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收录,51个见于其他多种辞书,9个出自频度较高的姓氏人名以及现代科技用字。如闫、俫、锍、缐等。
专家认为,简化汉字推行了半个世纪,方便了几亿人的认字和写字,加快了我国教育普及和成人扫盲的步伐,已经成为传播现代信息和国际交流的载体,在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简化汉字已成为国内外大多数汉字使用者的习惯,根据文字使用社会性的原则,坚持简化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44个汉字字形暂不调整
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存在一些具体字形处理与所定规则不一致的问题。如“碧、墅”等绝大多数字左上部件末笔的横都已变为提,而“琴、瑟、琵、琶”等极少数几个字左上部件末笔的横没有变为提。
字表研制过程中,为实现汉字字形标准化,课题组曾按照“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原则,对“琴”等44个汉字的字形作了微调。多数是对个别笔画笔形的微调,如“琴、瑟”第四笔的横变为提等。
字表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字形调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社会对字形微调存在不同意见。鉴于字形微调目前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通用规范汉字表》仍沿用原有的字形规范,暂不调整。
网络自造字“被拒”
近年来网上大热的“囧”字,没有被收录进《通用规范汉字表》。王宁表示,凡是网络用字里反映我国的信息、在国际国内表现的字频等,专家们都考虑过了。但是,现在网络用字十分混乱,类似“囧”字这样的字没有固定意义,不是传承字,并且可以由其他字词来取代,因此专家们不赞成将其收录。
“网络盛行不可能去制止,但仍然建议大家用规范字,不建议大家用怪字和自造字,如果到了一定时候,有明确的写法和明确意义,在将来也许会上升为规范字。”王宁说。
与此相反,一些地名中的生僻字被收录进表,如广西某地地名中的“三点水+万”字。 “此次中国地图上出现的乡级名称用字已全部收录,网络上的地图都可以找到每个乡的对应名称。”王宁说,在收录和筛选过程中,民政部相关机构和《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机构都协助展开调查,联系乡镇,询问相应地名,今后民众寄送包裹快递,或者使用网络搜索都会更加通畅。>>详细
★南师学生首办汉字听写大赛 帮汉字上头条
汉字听写大赛现场
参赛同学正在做听写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朱丹妮 龙若华 赵筱雅)“水光liàn yàn(潋滟)”、“jì yù(觊觎)”、“pì meĭ(媲美)”……这些常用词你能手写出来吗?前段时间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一阵“汉字听写”热,南师大教科院的同学趁着这股东风,举办了首届“字字珠玑”汉字听写大赛,帮汉字上了回校园头条。
认真学习“央视版” 组织者称报名人数超预期
第一届汉字听写大赛,第一次独立举办大型活动,两个“第一次”让教科院学发中心的同学在筹备阶段格外谨慎。“我们院新学期才成立的学生发展中心只有十几人,比赛的策划在最后定稿前大概有十几次讨论和修改。” 学发处的谭同学回顾准备阶段时告诉记者,所有组织者在比赛前都认真观看了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
由于时间有限,比赛没有完全模仿央视的车轮战,而是将整场比赛分三个环节,采取五个小组同时答题累计分数的形式进行PK。“一开始很忐忑,害怕没人来参加,结果没想到初赛就来了很多人,完全超出我们的预期,连用来考试的教室都不够坐了。”谭同学笑着说道。
最心痛的感觉:字到手边写不出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字到手边写不出啊!”整场比赛下来,许多来观赛的同学都有如此的感慨。“在电视上看过一点央视的汉字听写大赛,但当真正来现场体验的时候,才发现比想象中的还要难。”观众李同学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旁听比赛的听写结果,许多字词都只注了音并没有写出字形。
即使比赛有难度,选手中仍然不缺乏高手。当主考官报出“xié háng(颉颃)”二字时,场上的五位选手都有些犯难,紧张的60秒过去,只有第九队的朱同学一个人正确写出了字形。当问及如何能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时,朱同学说:“我是师范类专业,日常生活会比较注重汉字的正确书写,平时看到不认识的字也会特意去翻翻字典。”
老师点评:提高对汉字关注度不等同于“炫才”
选手们积极表现,主考官老师也凭借风趣活泼的点评被同学们封为了“萌神”。“我们请来的主考官魏南江老师除了是文学院教授,还是普通话考试的测试员,念起词语来可不比新闻联播的郎永淳差!”谭同学笑着说。
在第二环节“成语知多少”中,题目被分为了“钻石”、“水晶”、“石块”三类有分数梯度的题,由于起初几名选手纷纷选择保险的“水晶”题导致“钻石”无人问津,魏老师忍不住为“钻石”推销起来。“钻石钻石亮晶晶”、“选颗钻石吧”、“钻石很寂寞”一连串幽默的话语使场上原本紧张的气氛轻松了下来,选手们也逐渐敢于尝试选择“钻石”题。
比赛的最后,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峰老师进行了总结。高老师十分关注在计算机技术发达的当下十分普遍的“提笔忘字”现象。他说:“我们应该提高对汉字的关注度,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一味‘炫才’,偏离了本意,一味追求难字、怪字、偏字。”
★南京学生推选“推荐给世界的汉字”
3月2 日,“中国青少年推荐给世界的汉字”南京学生推荐遴选活动中入选的20个汉字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揭晓发布。“仁、爱、一、梦、孝”排名前五,其余推荐汉字依次为“人、和、龙、德、忍、宁、中、谦、道、正、礼、翔、水、明、博”。汉字推荐活动由南京中学生公益推广社发起组织,由南京各校学生通过填写调查问卷、阐述推荐理由的形式,选出最希望推荐给世界的汉字,然后联合国内各地的学生社团广泛参与并进行网上遴选、投票。
3月2日,南京中学生公益推广社的学生代表在发布首轮遴选产生的排名前五位的推荐汉字
南京中学生公益推广社的学生代表在发布首轮遴选产生的排名第11位到第20位的推荐汉字
学生代表共同展示首轮遴选产生的20个推荐汉字
★写好中国字 共筑中国梦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郑爱国)近日,在南京市语委、南京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共筑中国梦”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中,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选送的侯奕轩、李浦贤、孙文彧三名学生均获小学一组软硬笔书写比赛一等奖。
近年来,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十分重视书写教育,积极搭建“林散之小学”这一平台,大力营造书法教育氛围,打造了“散之苑”文化长廊,定期展出学生和教师的书法作品。学生徜徉其间,既了解了“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成长故事,也欣赏了身边同学优秀的书法作品。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加强教师的书写培训,给每位教师发放了字帖,要求每位教师定期练习,学校定期检查。全校师生的书写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书法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校将不断推进书写教育,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精神,通过广泛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深切感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为促进教育更大发展贡献力量。
南京江浦实小学生在“共筑中国梦”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获佳绩
(本期策划 李月昭)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