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关注 > 正文

2015最美特校教师的“光明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编者按:“香港行,一次让我开阔视野、受益匪浅的行程,一次促我发展、更好更快成长的行程,一次照亮我个人及我的特殊学习需要孩童的行程。香港行,光明行!相信我们所有的特教人团结一心、携手并进,我们的特殊孩子一定能够展现潜能、发展全面,收获一个丰盛、光明的人生!”这是一位“2015最美特校教师”赴港培训之后的激动心声。今年年初,江苏教育基金会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组织开展“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5最美特校教师”评选活动,程小兵等20位教师获评“最美特校教师”及提名奖。应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邀请,11月16日,这20位“最美”教师踏上了为期一周的赴港培训考察之旅,短短数日,收获颇丰,所思所想,尽付笔尖。


 

  

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主席田庆先先生(前排右四)和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面对学生,你们是不是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也许本来就不是一块铁,而是一块碳,一粒钻石,你用炼钢的方式怎么能够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受爱的方式,要用对方的方式才能真正打动他!’这次培训组的香港方负责人潘颂儿博士带有港味的普通话话至今回想在我的耳旁。

放慢脚步,伴你同行

  今年11月,我有幸作为“2015江苏省特教最美教师”中的一员,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香港培训,聆听到了香港特教专家的前沿理论,感受到了香港特教学校和主流学校在融合教育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五天八地”的高密度安排,理论与参观相结合的丰富内容,顶级专家的专业引领,一线教师的真诚交流……一系列巨大的信息量让我们头脑受到强烈冲击。我不由自主地审视着自己的工作,我是一位优秀的特教老师吗?

  我是一位优秀的特教老师吗?一直以为自己做得还不错,对孩子有爱心、有耐心,总是会不停地鞭策着他、尽力催促着他们前行;但自己从未想过这些孩子有多大能力,多大发展空间。有时我真的觉得很累,讲过千次说过万遍的内容,他还是记不住;好不容易掌握的内容,经过两天休息又回归起点,自己的努力总是付之东流,没有一点儿成就感而言。自己就像台湾张文亮笔下牵蜗牛散步的人: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面对学生,你们是不是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也许本来就不是一块铁,而是一块碳,一粒钻石,你用炼钢的方式怎么能够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受爱的方式,要用对方的方式才能真正打动他!”这次培训组的香港方负责人潘颂儿博士带有港味的普通话话至今回想在我的耳旁。

  是呀,我们的学生既然是一只蜗牛,不可能成为一匹千里马,我们用训练千里马的方式去训练他,怎么能够成功?作为教师我爱他,但我爱的方式并不是他需要的,我的爱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反而在伤害他。该放慢脚步了,用蜗牛的前行的方式带着他缓步前行,让他成为一只快乐的不断快乐前行的蜗牛吧!

  当我们和小蜗牛一起前行时,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随行的同伴只是一只小小的蜗牛——他没有强健的双腿,没有有力的双臂,背上还背着沉重的壳!不要去尝试带领着他们翻山越岭;不要去尝试催促他们涉水过河。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就像一面高高矗立的墙,面对它我们的小蜗牛只会沮丧、绝望,甚至会一个跟头栽倒在地,永远也不想爬起来。制定一个小小的、小小的目标吧,一级台阶、一个土堆、一滩水洼……告诉我们的小蜗牛:只要你不断努力,就能成功,并不断地指导他、鼓励他,当小蜗牛翻过这个坎时,他会露出“自信”的微笑;我们也能感受到同行的快乐。

  当我们和小蜗牛一起前行时,我们要让蜗牛的小伙伴们明白:小蜗牛很小、走得很慢,但他也在努力。请不要嘲笑他、丢弃它!向他伸出双手吧,告诉他我是你亲爱的伙伴,我愿意帮助你,和你一起享受前行的快乐!

  当我们和小蜗牛一起前行时,请不要一味地忙着赶路,抬头仰望天空吧,满天的星斗冲着我们眨眼,为我们加油;感受一下清风,拂面而来的清风温润柔和;深吸一口气,花香扑鼻沁人心脾……周围的环境是多么美好,以前只顾匆匆赶路,只顾低头前行,却忘了周围有这么美好的一切。是哦,我们不是生活在围墙中,抬头只望见四角的天空;我们周边的“环境”是多么美好,多么友善,和“邻居们”打个招呼吧,他们一定会热情地冲着我们挥挥手,说声“嗨,有什么可以帮到你?”

  当我们带着一只小蜗牛一起前行时,不要忘记小蜗牛身后强大的后盾——他的爸爸、妈妈,他们爱着小蜗牛,我们也爱着小蜗牛,如果彼此的爱方向一致的话,那前行之路一定更加宽广。

  牵只蜗牛去散步,放慢前行的脚步,这将是一场美妙的旅行。让我们享受同行的快乐吧,去闻闻花香,听听鸟叫、虫鸣,仰望天空,看看满天亮丽的星斗,等你惬意回眸间,会突然发现你的小蜗牛已经爬上台阶朝你快乐眨眼!

  (常州市光华学校 谢虹)


 

 

步锦昆理事长讲话

洗权锋教授致辞

郑燕祥教授致辞

   “我曾为自己的十万字校本心满意足,也曾为自己在过去的收获沾沾自喜,香港一周的培训学习,专家的引领,专业的指导,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满满的人性关怀,颠覆了我的某些观点。也让我对生命的敬畏感和自己的使命感倍增,更加明白残疾孩子更有尊严享受社会生活的美好任重道远!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大树,更要注重细枝末节!”

  感受生命教育的细枝末节

  有人说,教育的真谛是公平,我一直以为特殊教育是感恩生命的教育。

  初冬时节,我有幸成为江苏特校教师赴港进修团的一员。五天的行程,足迹遍及香港岛、新界和九龙,走访了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中心、特殊教育学校、技能发展中心及康复机构等多个特殊教育需要单位。期间我们聆听专家讲座,接受前沿理论指导。我们开展交流研讨,分享同行的经验体会。更新了理念,增长了见识,结下了友谊,增进了情感。对香港教育的特殊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了生命教育的细枝末叶!

  精与细

  第一天,我习惯地翻开学员手册,目录第十项“恶劣天气期间之上课安排”,让“精细”二字跃上心头。从教三十六年,参加或组织过的大大小小的培训学习有多少次我已经记不清,但记得清的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细致周到的安排。我们都知道“天变一时间”的术语,可我们没有把这瞬间激变的不定因素,写上日程。即便是想过,也只是轻描淡写的“是”或“不是”。

  融与合

  带着随班就读的困惑,我们走进香港新界的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教室里不同肤色的孩子,首先让我很惊讶。课堂上层层递进的粉黄白三色作业纸,把对每一个孩子的要求或每个孩子本节课能收获多少都表述的清清楚楚,第一层次是所有孩子都能完成的粉色作业纸,第一层次完成的孩子可以自主选择第二层次黄色作业纸,第二层次完成的孩子可以自主选择接着做第三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阵地,每个人都有努力的空间,他们在同一个空间里,其乐融融.....

  二楼楼梯转角处,色彩明亮的楼层阿拉伯数,让我眼前一亮。这些常见的“2”或“3”原来都是孩子的美术作品,几十个孩子的画连合成的数字“2”或“3”,也把全班的使孩子的亮点更加鲜艳,同时也把全班孩子合在一起的还有全班孩子的尊严。

  爱与征服

  “你要干嘛?”

  “我要去转!”

  “好,转两圈!”,

  “你要干什么?”

  “5分钟后再转” (梁仲诚先生把手轻轻的按在学生的头顶说)……

  这是在香港教育学院大埔校园里,梁仲诚先生在我们的专题讲座(四)“认识自闭症谱系障碍与相关教学策略”中的康复教学现场模拟演示。梁先生边讲边演示着,用他自身的实践告诉我们,对自闭症孩子的不良行为要有所判断,有的需要立即制止,有的需要限制行为时间。

  我不禁反思起我在过去的教学行为,过去的日子,我一直以为,上天给了他们生命却没有给他们健康,是对生命的不公。对课堂中自闭症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我做最多是看着他做,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增加孩子的恐惧感,过多的给他们同情或怜悯直至溺爱,保姆的角色成分太多,影响教育康复效果,延长甚至耽误了康复时间。

  梁先生的讲座使我认识到:面对视线以下的孩子,底线高一些,有时候教师的确需要比学生更固执。

  是啊,既然是老师,在不谙世故的孩子面前,在他们不良行为出现的时候不能在最短时间做最有效的制止,家长和孩子会如何评价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我曾为自己的十万字校本心满意足,也曾为自己在过去的收获沾沾自喜,香港一周的培训学习,专家的引领,专业的指导,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满满的人性关怀,颠覆了我的某些观点。也让我对生命的敬畏感和自己的使命感倍增,更加明白残疾孩子更有尊严享受社会生活的美好任重道远!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大树,更要注重细枝末节!

  (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 周春平)  


在香港特殊教育学院参观交流

   “我们愿不断学习,让生命拓展,另具慧眼,潜修法力,见所不见,能所不能。我们愿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从平庸中追求卓越,从困境中寻找挑战,从黑暗中燃起火焰,照耀我们的生命。我们愿承诺,一心一意,爱石点石,直至永远。”

差距与希望,一次特殊的旅行

  11月16日,2015最美特校教师赴港培训考察团一行25人如期赴港,从南京到香港,虽说地域发生了变化,但称其为一场旅行,其实并不十分恰当。短短七天的时间,聆听四场专题讲座,参观七所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多次的讨论和座谈,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感受狭义的“旅行”,或去游览秀丽的风光。但我的思想却在南京与香港之间穿梭了无数个来回,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对比南京与香港特殊教育的差异,思考该怎样“拿来”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思考哪种做法更适合我的学生,更能让他们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差距】

  七天的学习与考察,呈现在眼前的,是南京与香港特殊教育的差距:

  差距之一——理念,尤其是融合教育的理念。在香港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有个特殊的名字叫SEN(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些学生不是智障的代名词,甚至还有部分智优生,他们只是在言语、情绪、行为等方面有某种特殊需求。如刚到香港不会说粤语的学生,他们需要强化粤语学习。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智障生和自闭症学生,学校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特殊的帮助。我们可以想象,当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每一位家长的心灵时,普通孩子的家长也好,SEN的家长也罢,还会那么排斥融合吗?南京也在推行融合教育,推广随班就读工作,建立了部分随班就读试点学校,但在大家的观念中,这种融合更多的是智障生与正常孩子的融合,如果一个学生被划入融合的对象,同时也就被贴上了智障的标签。这种对融合概念的窄化,常常导致家长的抗拒、学校的抗拒,也减少了从融合教育中受惠的学生人数。我本人是一个不善交流的人,常常不知道怎样开启一个话题或者延续一个话题,但我只是不善,不是完全不能,而且我的课业水平不错,在香港的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可能是一名SEN,可以被安排去学习沟通交流,但在南京,可能就得不到这样的关注与辅助。

  差距之二——师资配备。众所周知,香港的特殊教育师资是一个容纳了特殊教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治疗师、音乐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众多专业人士的大团体,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专业方向,又共同服务于特殊儿童。在南京乃至整个大陆地区的特殊教育领域,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比较少,培养这类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也很少,这将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特殊教育师资的空缺和需求。

  差距之三——学生观。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也引用特奥的口号“勇敢尝试,争取胜利”来鼓励我们的学生,可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又是怎样做的呢?到香港前,我准备了几个小礼物,是学生的手工作品。我去收集作品时,听说要把自己的作品送给香港的朋友,孩子们都高兴极了。一个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开心的把手中用太空泥搓的两根“面条”递给我说:“老师,给你!”我虽然没有直接拒绝他,但也只是把这两根面条放到了我的办公桌上,同时选了几件我认为好的作品带到了香港。而参观中,当我们来到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时,我看到了一些孩子正在创作绘画作品,他们画出来的画以我们的标准并不算好,甚至可以说很差,但他们每个人都在参赛纸上开心的画着,我想,那一定是每个孩子自己心中最好的画作。我很羞愧,尽管自己不算是太差劲的老师,但潜意识中透露出的学生观依然是“他们是不行的,他们的作品是不够好的。”这应该就是学生观的差异!

  【希望】

  作为一名特教一线老师,本次香港之行,于差距中更看到了希望。

  希望之一:在参观一所学校的感统室时,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我所在学校的感统室比香港这所学校的大得多,设施设备也更齐备。这样的感统室是江苏省教育厅统一配备的,我们学校有,省内其他学校也有,这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作为特教的一份子,心中充满了阳光。那么如何用好这些设施设备,从而促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并切实去做的事。

  希望之二:虽然有些观念我们尚有差距,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追赶甚至超越,而这已经初现倪端。在香港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集会的场所,我们看到了很多排列整体的方格,每个方格里印着一对小脚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排队时站得更整齐。就在赴港培训前,我们学校喜迁新校舍,新的教室,新的操场,一切都是新的。我们也在担忧,在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操场上,学生能站整齐吗?我和我们体育组的老师商量,不行我们在地上画出圆点或方格吧!这位年轻的体育老师跟我说,他不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如果孩子们一直依靠外物来辅助,他们永远学不会排整齐的方法。我们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能慢慢退隐的支持系统。所以,这位老师准备在刚开始时把纵横交错的红色胶带贴在操场上,让学生站在横竖的交叉点上,在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排队看齐以后,慢慢的拿走竖线,继而又撤走横线,通过这样渐进的消退,让学生学会排队的规则和方法。这项实验还在试验阶段,我不知道能否最终成功,但就这个教育案例,我看到了其中教育理念的升华。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借用心理咨询中的一个术语“助人自助”。是的,我们特殊教育的老师也都有这样一个愿景,助学生自助,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自我帮助,这种自我帮助可能是自理,也可能是自立。所以,我们一定要既深入学生的生活,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又要淡出他们的生活,隐到圈外,观望他们,让他们独立飞翔。

  由这类似的两个情境,我看到了希望,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再落后了,或者这只是偶然思想火花的绽放,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认真把握每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认真思考并实践,我们一定能和香港的特教同仁并肩前行。

  最后,借香港一校长对老师的寄语,和所有特教人共勉:我们愿不断学习,让生命拓展,另具慧眼,潜修法力,见所不见,能所不能。我们愿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从平庸中追求卓越,从困境中寻找挑战,从黑暗中燃起火焰,照耀我们的生命。我们愿承诺,一心一意,爱石点石,直至永远。

(南京特师附小 周莉)

 


 

  “专家老师讲述的内容,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的灵魂。每次的活动、每次的讲座让我学的越多,见识的越广,我的体会也就越深,当然同时也感到了自己有许多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关于特教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爱心与奉献仅仅是最基本的,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与专业技能。”

在触动中思考,在反思中提高

  这一次赴港培训学习,是我人生第一次离开家门这么远,心里除了紧张、兴奋还有更多是好奇。虽然仅仅一周的时间,但是所见所闻,却让我得到很大的教益,也受到很多的启发。同时对我以后的特殊教育生涯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让我更深的领悟到了,特殊教育的任重道远。同时,几天的培训学习也让我更加坚定的走特殊教育教师这一道路的信心。

  在这几天的学习生活中,省教育厅领导和香港的相关领导给与了我们很大关心和照顾,让我特别感动,不仅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而且活动安排的特别科学和生动、新鲜。我们在这几天的学习中去访问了香港教育学院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也拜访了田家炳基金会总部,参观了香港盲人辅导会、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展亮技能发展中心以及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听取了多位香港知名特殊教育研究与特殊儿童干预专家教授的主题讲座,如:梁仲诚老师“认识自闭症谱系障碍与相关教学策略”的主题授课,深入浅出的理论传授,生动活泼的实践操作让我们每一个成员轻松掌握了授课内容,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方嘉慧女士“如何协助听损学生透过聆听在课堂中学习”的专题课程讲座,平实易懂、详细阐述,对我们的启发也十分的巨大。他们这些专家老师给我们讲述的内容,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的灵魂。每次的活动、每次的讲座让我学的越多,见识的越广,我的体会也就越深,当然同时也感到了自己有许多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关于特教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爱心与奉献仅仅是最基本的,更需要的是专业精神与专业技能。

  这一次为期七天的赴港培训学习活动丰富、讲座科学、专业,这一系列活动的安排,不仅让我们全面了解了香港特殊教育的不同侧面;也让我更深刻地体验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情下的教育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同时见识到了香港地区先进特殊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着实让我们收益匪浅。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学习,却让我大开眼界,学的越专业、见识越宽广,那么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也就越多,在今后的特教工作中,我一定会把我这几天学习到知识运用到工作的实践中。这一次学习中的感悟,触动中的思考,反思中的提高,将会使我在特殊教育的领域中对自己的工作角色进行审视和定位,为每一位残疾孩子探索、提供合适的教育,为残疾孩子的终身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特教中心 宋雪梅)  


 

  “香港的土地是紧张的也是珍贵的,但城市的容貌并未因为土地的弥足珍贵而显得窘迫,相反还能常常满眼绿意。高楼耸立之下,人来人往,那桥下的绿树,其实是一道极好的风景。 脑海里冒出的‘风景’两字,不仅使我回顾起这陪伴盲孩子的23年,这23年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旅行,那些盲孩子就是途中的风景。”

窗外的风景  

  初以为来港业务交流会是一场轻松的学习,但在行前会上拿到了具体课程安排表,是丝毫没有自由活动的半天或两小时,上面的时间精确到了五分、十分。 连续多天的强密度地学习,使你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香港的繁华。只有自助早餐的时间是宽松的,一连两天,我都早早地选一临窗的位置坐下,边吃早饭,边看窗外的街景。香港的土地是紧张的也是珍贵的,但城市的容貌并未因为土地的弥足珍贵而显得窘迫,相反还能常常满眼绿意。高楼耸立之下,人来人往,那桥下的绿树,其实是一道极好的风景。 脑海里冒出的“风景”两字,不仅使我回顾起这陪伴盲孩子的23年,这23年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旅行,那些盲孩子就是途中的风景。当然这些天来陪伴我们的谭校长、潘博士、小喻也是我们这趟香港之行的风景。

  热情与客气 接待和全程陪同我们学习的是谭校长,他热情而富学识,在我们的参观中能妙语连出,在我们的学习时能解难答疑。每天的早晨大都是谭校长和小喻来接我们,而晚上也是和我们共进了晚餐后才踏着夜色回家。他们热情为我们介绍香港可以观看和购物的去处,他们精心地每天给我们换不同的餐厅。当然他们也相当地客气,体现了港人对内地人的一种客气。

  童话与神话 实际上从事特殊教育,就是去实现一个心中的童话。当你面对一个个视障听障智障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时,在孩子的柔弱和家长无限的希望交融下,每一个特校的老师都会慢慢变成天使,将一个个丑小鸭慢慢点化成美丽开心的天鹅。 香港特教中的童话意识比较普遍,所以你会看到更多的为残障孩子定身量做的很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和室内设计。印象最深的是香港盲人辅导会的盲文教材制作中心。因为香港的学校大都是私立的,所以学校有相当大的办学自由,因此教材也会层出不穷。一有学校或盲人提出教材和杂志点字化的申请,辅导会的点字教材制作中心就会根据要求定身制作点字书籍。 大陆的行政色彩比较重,如果教育行政、学校领导、教师有较强烈的想法或决心,可以集中更多额资源、财力进行倾向性突破。那原本不太可能实现的童话会没有太多悬念的变成神话。当然这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平衡。

  尝试和现状 人的成长,包括人的教育实际是一种尝试。香港对特殊教育的尝试要比内地早,而且很重视,也注意总结和推广。比如这次的学习实际上香港教育学院在推广他们的融合教育理念和研究。 内地由于经济和社会现状的差异,体现出各地区的不平衡。应该说每一种尝试都会有合理性,在坚持和爱心的作用下,成功的概率也在不断地攀升。 内地由于高考和考试制度以及评价制度的有待改革,所以特教工作的现状日渐有益于残疾孩子。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内地的融合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医教结合还正在提高,还在避免形式化。 有一层窗户 我们这次来到香港学习,虽然时间短暂,虽然隔着窗户看特教,仍然收获很多。更新了一些观念,借鉴了一些先进的方法模式。就像我们看到了窗外的风景-香港的特教,而我们又何尝不是香港特教人眼中的窗外之风景呢。这层窗户就是体制的差异,香港的教育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所以各种尝试、各种新的模式会更无阻碍地在实施。 我们当然更相信,在我们政府领导和重视下,借他山之石,我们也会开创中国内地特教的新篇章。     

  (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华桂明)

 


 

考察组成员正在进行小组交流

  “对特殊儿童的平等对待,光有善心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我们有一种高超的技能去与他们相处,并尽可能去帮助他们,而香港之行,深化了我的善心,提升了我的技能。我相信,在我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我的“小天使”们,也会张开修补成多彩的羽翼,飞出自己的美丽。”

修补天使羽翼的人 

  “残疾儿童”这个名词,有着很医学的概念,它们或从听力,或从视力,或从智力,或从其他很多器质上的障碍和病变来向人们解释着这群看上去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一个从事了二十多年的特殊教育的老师,却要告诉你,其实残疾儿童和所有的孩子们一样,都是父母最亲爱的宝贝,都是人世上一样美丽的天使,而特殊教育工作者,就是帮他们修补在降临人世的途中不小心弄破了羽翼的人。我觉得这种感悟,在香港的特殊教育中也显现得很是明晰。

  呵护“天使”的本初

  在香港的教育界,他们相信每位儿童都生而平等,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尊严,于是通过教育的力量,竭力的去引导大家创造一个平等、兼容和仁爱的社会,创造一种有教无类的全纳教育。在我们参观的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以及展亮技能发展中心,他们无不遵循着“每个人都生而平等”的理念,每个机构不管将施以什么样的教育,都必先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估,按学生的本初,即现有的不同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制定符合孩子个体发展需求的教育计划和方案,进而帮助他们学习和进步,收获成功,助其发挥所长,增强他们自我照顾、学习知识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为丰富未来教师的特殊教育经验,光香港教育学院就有一项专为教院职前学生而设的服务学习模式课程,旨在推动教院学生更深入和广泛地认识支援特殊需要儿童的策略,创建共融的文化及学习环境。此课程不但融入到特殊教育及辅导学系的教师培训课程中,更结合了教育局的特殊教育资源,以及不同特殊学校与社福机构的支持,给教师提供职前及在职特教培训课程、进行多项融合教育的研究,为香港现就读于主流小学及中学的约三万多名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准备充足的师资。克服学生学习差异带来的教学挑战。他们“以人为本”的关怀,进而引导了整个社会,走在公共场所,所到之处处处可见供残疾人行走的绿色通道,给盲人配置的带声红绿灯,他们的公共厕所有三种:分男、女和残疾人三种专用厕所,残疾人厕所门口有专门的“轮椅”标记。正常人绝对不会进去。在医院等地,也均有免费为残障人士提供的轮椅。可以说,香港从教育界到整个社会,在对待残疾儿童上,不是用我们健全人的境界去改造、完善他们,而是让他们保持原有的“天使”羽翼上的残缺,来引导、完善社会和教育,使社会和教育不断的修正、提高自己,使自己具有接纳的能力,再进而去完善“修补”的技艺,去帮助那些残疾儿童成就自己同样闪亮的人生。

  完善“修补”的技艺

  香港特殊教育的“修补”是一项极具技能技巧和良心的工艺,他们不断提高,完善这自己的技艺,称得上德艺双馨。

  “德”。在香港,孩子可享受12年的免费教育,特殊孩子可平等学习到18岁,可参加高考。香港的教育界,对特殊孩子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他们不仅有视障儿童学校、听障儿童学校、肢体伤残儿童学校、群育学校(为有适应困难儿童而设)、智障儿童学校、医院学校。而且,在普通教育中,他们密切关注那些语言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特殊学习困难等孩子,真正做到不放弃、不遗弃每一个特殊儿童。就拿我们参观的香港盲人辅导会来说,它不光对盲孩子的视能检验、康复训练进行服务,还对孩子的职业训练、就业辅导等做出必要的应对措施,特别是在教育局的要求下,要做好为每个盲孩子提供盲文教材的工作,我们知道,香港办学多以社团力量,各个学校的教材不尽统一,而孩子们又大都因融合教育而分散在不同的学校,或同一学校不同的年级,要确保每一个盲孩子在开学初拿到与其他学生一样的点字教材,习题,是一件多么繁杂而庞大的工程,但香港盲人辅导会做到了。所以说,香港的特殊教育是一种德行。

  “艺”。在香港的七天中 ,我们听了香港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冼权锋教授、潘颂儿博士、谭伟权先生,方嘉慧女士,梁仲诚先生,孔伟成校长以及梁永鸿校长等对特殊教育教学的经验专题讲座。他们从香港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宏观趋势出发,涵盖班级经营、管理实务,听障言语治疗和自闭症谱系障碍与相关教学策略等基本的内容。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各类特殊儿童的教与学为重点,解答了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特殊儿童能力的评估技术中的难点。使我不光了解了香港特殊教育工作与融合教育的发展,也学习了一些课程设计与评估、康复技术,服务模式的技艺。这些“艺”是值得我们细心的琢磨和消化的。

  我们说,对特殊儿童的平等对待,光有善心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我们有一种高超的技能去与他们相处,并尽可能去帮助他们,而香港之行,深化了我的善心,提升了我的技能。我相信,在我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我的“小天使”们,也会张开修补成多彩的羽翼,飞出自己的美丽。

  (金湖特殊教育学校 高春英)

 


 

  “在走一走、看一看中,我们无不慨叹,香港特殊教育的先进。其实不论是哪一个地域的特殊教育,无论是智障教育、视障教育还是培智教育,在前行的道路上,特殊教育工作者总是在不停寻找着方向,不停摸索着教育的方法。可能百次的尝试都不能换回成功的喜悦,但是我们总在期待一百零一次的奇迹发生,这样的童话给了我们美好的期盼,给了我们坚持的理由。 ”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有着一群存在这样或那样障碍的孩子,每一个孩子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康复、人际交往、生活技能等各领域有着自身发展的特殊需要,他们是特殊教育工作者者服务的对象。

  香港的特殊教育环境给了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们成长的有利空间:

  服务宗旨——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这四个字,在香港参访期间时刻给我们的听觉、视觉带来强烈冲击,不断传递着这样的讯息:人生而平等,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教的,通过多元的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作为基本的生存个体,融入社会主流生活。

  服务策略(一)——私人订制

  世界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云朵,而我们的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的过程,从而让每一朵云都能在阳光的普照下展现独特的光彩。在和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相处时,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质能力,寻找康复的切入口,有针对性地制定个别教育计划,让每一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的提优、补缺的教育环境中快乐、自由地发展。

  服务策略(二)——全员参与

  特殊教育不是一人之力而可为的。无论走进哪一个教育场所与服务机构,教师、治疗师、义工、家长、社工等多样教育元素有机穿插,发挥着每一个角色的最大作用,给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以有效辅助。全员参与体现了社会对孩子的接纳度,体现了特殊教育的融合理念。

  回顾七天的参培,每一天都给我启发,让我深思,作为特殊教育战线上的一员,究竟能给这些特殊的孩子什么?走在香港的盲聋辅导会、群芳启智学校、灵爱小学,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着我们的每一颗细胞,创设了无障碍的学习环境,每一面墙壁都合理利用,成为教育的媒介,提供教育资讯。每一个孩子都有量身定制的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和职业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从管理层到一线教师、义工、社工,形成合作团队,共同致力于特殊教育的工作。为了让有言语沟通障碍的学生能准确表自己的意愿,开发智能软件,简单易行;为了帮助自闭症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创建情境故事,以规范孩子的行为,控制孩子的情绪;为了搭建聋孩子融入社会的平台,走进社区,定期开展活动;为了提高视障人士的生活自理能力,开通多种康复渠道……

  在走一走、看一看中,我们无不慨叹,香港特殊教育的先进。其实不论是哪一个地域的特殊教育,无论是智障教育、视障教育还是培智教育,在前行的道路上,特殊教育工作者总是在不停寻找着方向,不停摸索着教育的方法。可能百次的尝试都不能换回成功的喜悦,但是我们总在期待一百零一次的奇迹发生,这样的童话给了我们美好的期盼,给了我们坚持的理由。

  然而,特殊教育,不能只将目光聚焦在“特”字上,而让孩子具有标签感(无论是从言谈还是文本的描绘中),引发同情与悲悯。事实上,这些孩子不缺关爱,缺的是能实现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的合适的教育支持。

  独特的学生个体都具有多变的外显行为,或许出乎意料,但是每一个孩子所发出的每一个声音、所做出的每一个举动,并不都是无厘头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融合理念下,让自己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宽容的心胸去包容孩子突兀的表现,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反应,才能够真正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有时孩子莫名地大声叫喊,或许是课堂让他感觉枯燥,有时孩子不时敲击课桌,或许是想用声音吸引大家的注意。读懂孩子的心声,及时给予干预,或许就能把一切的意外掌控在自己的意志下,或许就能在特殊教育的空间里创造奇迹。

  每当一个意外变成收获的时候,那种幸福的感觉饶有滋味。而意外变成收获的过程可能是艰辛而漫长的,我们总想把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孩子,而最终总是恨铁不成钢的感慨。此时,我们需要的是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所给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让自己的教育行为幻化成对孩子有效的刺激,通过合适课程的设置、教育的技巧、评估的支撑、社会资源的整合,在尝试中寻找合适的时机、适合的方法,以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是一个挥舞着隐形翅膀的天使,耐心等待,总能看到天使自由翱翔的曼妙画面。

  (靖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范红霞)

 


 

部分与会代表合影

 “六天的培训,每天不停地看、听、学习,不仅努力学习香港地区先进特殊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对香港特殊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有了直观感受,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对自己今后优化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 ”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2015年11月16-11月22日赴港参加由江苏教育基金会和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共同组织,田家炳基金会提供赞助,香港教育学院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主办的中国特殊教育培训计划特殊教育政策发展及实务管理证书课程,参观了香港盲人辅导会、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展亮技能发展中心以及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听取了多位香港知名特殊教育研究与特殊儿童干预专家教授的主题讲座。六天的培训,每天不停地看、听、学习,不仅努力学习香港地区先进特殊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对香港特殊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有了直观感受,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对自己今后优化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

  同样的目标

  此次培训的内容涉及视障教育、听障教育、智障儿童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自闭症教育等不同的领域,我们参加培训的教师也是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从事不同领域的特殊教育,虽然两地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每个特殊需要儿童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将来能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

  针对性专业培训的重要性

  我国的特殊教育格局是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既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的巡回指导和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这就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校必须根据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和现状,确定专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家长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正确认识,学习适当的方法和技能,满足儿童的特殊需要。

  资源整合的有序性

  此次培训,了解了香港的特殊教育现状,对比所在学校的教育,深刻感受到资源整合有序性的重要。以学校开展的医教结合实验研究为例,如果光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序整合资源,建立跨学科、多领域、多专业、多部门的合作机制才能保证项目的实施。

  学校将有序、充分地整合资源,建立由孤独症诊断和治疗、脑瘫康复、特殊教育心理康复专家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医院医生组成的工作团队和专业从事智障、精神、心理志愿服务团队。

  确定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医教结合试点项目,主要承担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康复干预、日常保健护理工作,组织开展教师和家长的培训,提供康复评估及康复训练的场所等设施设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医生指导下落实个别化教育计划与康复计划,实施教育与康复训练。医生的主要任务是与教师一起对残疾儿童进行多元评估,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指导教师进行康复训练,对残疾儿童的日常保健提供咨询。每学期为教师、家长进行2次医疗康复专题培训。志愿者主要为学生提供志愿陪伴服务。

  总之,赴港学习,使教育理念再一次提升,认识再一次提高,职责再一次明确。在今后的实践的过程中将不断摸索、改革与创新,寻找到适合学校的发展模式。

  (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 赵艳霞)

 


 

  “在入住的酒店偶遇韩国聋人,从他嘴里得知,香港聋人做的工作仅限于打字、邮局投递分类、清洁卫生;即使是留学归国的聋人也只能在香港学校里做合同工。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非常幸福,内地的聋人不仅在生活上保障体系更健全,就业的前景也广阔乐观得多,我周边的聋人朋友只要有一技之长,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生活也非常幸福。”

学习 感动 感悟

  在这秋色宜人、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我作为感动江苏最美教师中的一员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香港特殊教育主题培训。作为一个聋人教师,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尽情地睁大眼睛观看着,用手机记录着所见所闻。七天的培训,让我这个很少有外出培训机会的聋人老师充分感受到香港特殊教育的魅力,我像一株干渴的禾苗大口大口汲取着知识的养料,学习着先进的理念,也深深地被香港学校为特殊教育需要人群所做的事无巨细的支持工作感动着……

  培训中,我们参观了一所主流小学——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这个校园面积不大,硬件设施也比不上国内的城区小学。但学校管理井然有序,校园整洁宁静,学生穿着得体大方、师生彬彬有礼。走进二年级教室,教师正在上一节数学课,学生来自于世界各地,但她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给予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见解和建议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达思想的能力,他对工作的执着以及所承担的工作量让我深受感动。

  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是一所智障教育学校,每层楼走廊的墙面就是智障生们展示才能的舞台,那五颜六色的“花朵”、那活泼可爱的“小动物“、那抽象怪异的涂鸦,均出自孩子们之手,处处体现出对特殊儿童的尊重和关爱。每栋楼都设置残障人通道,楼梯转弯处均设置防滑地砖;由于学校面积有限,因此学校充分利用每个角落放置桌子和椅子供学生休闲时间使用。学校还充分利用空间摆放各种花草,尽量创设舒心环境让师生愉悦地工作和学习。看到这么一所小规模、校舍简陋的特殊教育学校有如此温馨的角落,我的内心也不由得柔软起来。

  这些特殊的孩子毕业后的去向是怎样呢?带着疑问,我和同行的老师们走进展亮技能发展中心。此中心主要是为15岁及以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士提供职业教育及技能训练,这其中的特殊人群包括有自闭症、听障、智障、视障及精神病、肢体伤残等人士。课程内容设置非常详细,根据学生的年龄,教育程度及特殊需要,将课程内容分单元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学习职业和生活技能。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对摄影师证书课程特别感兴趣,该课程的内容分为通用单元及行业单元,通用单元包括了类似我们的美工、劳技的综合类课程,行业单元又细分为摄影艺术、摄影广告、海报设计等。能力强的学生学完所有单元通过考试就能拿到证书。该中心的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所喜欢的单元进行学习;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对操作简单单一的技能,这样学习起来可以层层递进。中心等于把一个专业分成了多个模块,每个学生根据能力不同同时进行不同模块的培训,既兼顾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也满足了学有所长学生的学习进度。

  作为一个聋人,对于香港聋人的支持体系特别关心,聋人福利促进会的讲座我也听得格外认真。通过讲座我了解到在香港聋人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很不容易。因为香港是个贸易地区,旅游业,服务业极其发达,但几乎没有自己的工厂,不像内地的聋人,只要学到一些技术就可以进公司工作。没有工作的聋人每月可以得到政府1800-2900港元的社会保障补贴,相当于人民币1400-2320元。但是这份社会保障补贴,在生活水平颇高的香港几乎无法支撑日常生活,因此很多聋人还是要出去打零工。在入住的酒店偶遇韩国聋人,从他嘴里得知,香港聋人做的工作仅限于打字、邮局投递分类、清洁卫生;即使是留学归国的聋人也只能在香港学校里做合同工。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非常幸福,内地的聋人不仅在生活上保障体系更健全,就业的前景也广阔乐观得多,我周边的聋人朋友只要有一技之长,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生活也非常幸福。

  一周的学习,七天的感动。当我奔波于香港各个教育学校和机构之间,聆听着各位专家的讲座时,我总在心中告诉自己: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特殊教育需要支持,为他们的未来更多积淀。我一定能做到!

(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 冒朝霖)


 

  “当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田家炳基金会参观时,门厅口‘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几个大字一下子映入眼帘,我的心猛然一抖,继而我又看到了田老资助全国各地教育的布施图,我被其中密密麻麻的标识所震撼,田老先生这种热衷教育、服务教育的大爱情怀让我无比的感动和折服。”

光明行

  香港,一个美丽、繁华的地方;香港行,一个美好而遥远的梦幻。自被提名江苏最美特校教师后,这个梦渐进清晰;11月,在省教育基金会、省教育厅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终于美梦成真。回想在港的每个日子,新奇而兴奋、忙碌又充实,仔细梳理,主要有三个感受。

  一、课程好。这次的学习内容由香港教育学院冼权锋教授、潘颂儿博士、谭伟权先生精心设计。从地点看,既有主流学校、特教学校,也有社会机构、支持小区;从形式看,既有专题讲座、教学观摩,还有实地参观、互动交流;从学段看,既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也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专业看,既有传统的盲、聋、培,还有沟通障碍、自闭症及情绪障碍儿童的教育,总之,如此安排,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既有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升华,非常切合特教一线老师的特点和需求。

  二、收获多。五天密集型的培训,不仅使我们认识了香港特殊教育的现况及发展趋势,还了解了香港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及社区支持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及实践经验。譬如,冼教授的介绍让我知道香港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在培训特教师资和特教科研方面有着雄厚实力;香港盲人辅导会能为视障人士提供康复及职业训练、信息科技应用和长者院舍服务等,尤其是能满足视障人士阅读所需,为其提供最新的文学著作及报刊杂志;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以“德、智、体、群、美、灵”六育均衡发展为原则,培养学生“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人格,特别是其设立的“乐融天地”为特殊学习需要儿童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还通过谭校长和喻老师的热情介绍了解了香港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通过学员间的课余交流和切磋,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及学习心得,我自己更是在这难得的机会中向专家、同行请教,解决了不少深感疑惑、搁置已久的问题。

  三、感慨深。培训中,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期对香港特教能有更多了解。所见所闻中,我被香港社会各届热心支持特殊教育及特教工作者们服务特殊需要儿童的爱心、耐心及专心所感动。另外,潘教授的“记住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群芳启智学校视频中的“你是阳光,我唯一的阳光”及展亮技能发展中心的“展现个人潜能、亮泽丰盛人生”这些深情而深刻的话语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最特别的是,当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田家炳基金会参观时,门厅口“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几个大字一下子映入眼帘,我的心猛然一抖,继而我又看到了田老资助全国各地教育的布施图,我被其中密密麻麻的标识所震撼,田老先生这种热衷教育、服务教育的大爱情怀让我无比的感动和折服。

  香港行,一次让我开阔视野、受益匪浅的行程,一个促我发展、更好更快成长的行程,一个照亮我个人及我的特殊学习需要孩童的行程。香港行,光明行!相信,在田家炳老先生大爱情怀的感召下,在香港教育学院的专业指导和江苏省教育领导的引领下,我们所有的特教人团结一心、携手并进,我们的特殊孩子一定能够展现潜能、发展全面,收获一个丰盛、光明的人生!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邵云)


 

  “虽然自己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对特殊学生的鉴定有一定的能力,但毕竟对学生的鉴定许多方法、工具不是非常熟悉。在本次培训中重温了鉴定的方法,为更好的做好评估服务以及跟进工作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方法。”

时间虽短,收获斐然

  2015年11月16日--11月22日,本人参加了江苏省特效教师访港业务交流团。在江苏省教育厅、基金会的精心组织下,田家炳基金会的精心安排下,本次业务学习交流形式多样既有教授讲座理论学习又有课堂教学,内容详实既有专家解疑交流又有实地考察。对于本次交流学习,我的收获有以下七点:

  一、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及趋势有了更新的了解

  通过专家的介绍对于香港特殊教育以及融合教育的理念、发展与趋势,有了更新和全面的了解。并比较了和内地不同的发展模式,各自存在的困难以及成功的经验。发现香港的特殊教育也不是一日发展的,也存在许多困难。给了自己克服困难得信心,相信内地的特殊教育也会越过困难,发展的越来越好。

  二、对于特殊学校班级的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实地参观融合学校、听校长的介绍、教师的展示课,对融合学校和班级的管理理念。看到了特殊学校和融合学校合作的方式,融合班的管理方式。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的随班就读理清了思路,许多方式可以借鉴。相信通过学习后,对学校的管理和班级建设都会有更好的改善。

  三、对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设计及实施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在听了香港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关于课程改革走过的路,共享了在课改中的弯路和成功案例、成果。使我对我校乃至全区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清晰思路。通过借鉴相信会使我们下一步的课程改革少走许多弯路,使得我校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走的更好更快。

  四、对于如何进行协助推进特殊教育有了更多的方法及技巧

  由于人们的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够,特殊学生的多样性,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很多专业人士的参与、家长的配合。而不是仅仅靠学校单方面都能完成的,通过专家的对协助推进香港特殊教育的方法介绍,学习了他们的做法后。许多原来做不好、做不来的事知道了原因,学会了更好的处理方法。

  五、对残障人士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有了更多的模式

  残障人就业特别是智障人就业是学校教育后不可避免的话题,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好基础。以往一直是被动的刻板的对学生进行一些职业的培训,通过参观香港的展亮中心,负责人的介绍。发现了他们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小区资源的开发、发展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衔接计划、生涯辅导等使得我对残障人士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有了更开阔的思路,知道了更多的模式。

  六、对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领会

  在参观了聋人早期教育中心、负责人的介绍、课的展示、低龄聋童能力的展示,对特殊教育早期干预的必要性有了更新的认识。早期干预的训练方法有了更多的掌握。

  七、对于如何规范的进行特殊教育评估有了更多的手段

  虽然自己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对特殊学生的鉴定有一定的能力,但毕竟对学生的鉴定许多方法、工具不是非常熟悉。在本次培训中重温了鉴定的方法,为更好的做好评估服务以及跟进工作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方法。通过专家的分享,学会了如何更好的配合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做好特殊教育评估,制定教学计划。

  虽然本次交流培训时间只有短短七天,但收获斐然。相信能够为自己更好的做好特殊教育的规范、专业、推广服务。

  (苏州高新区浒墅关培智学校 葛晓峰)


 

  “在展亮中心,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些残障人士特别能干,充分体现了“展现潜能、绽放光亮”的理念。特别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两件服装的设计,一件是一位残障人士为“女朋友”设计的“钻石”雨衣,一件是“瓢虫”服饰,两件服装均获得了国际大奖。晶莹剔透的蓝色雨衣,就像雨衣上镶满了一颗颗闪亮的“钻石”,立体感非常强,透露出男孩对“女孩”的真挚爱情。而“瓢虫”服饰的绚丽色彩,更彰显了残障人士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美的追逐。”

发挥潜能,展亮人生

  2002年,第一次我作为学前听障儿童语训教师来香港接受专业培训,特别惊叹他们的融合教育,回到国内后,开始了融合教育的初步探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这一次的香港之行,让我对特殊教育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得到了再一次的升华。

  香港的特殊教育已经建立比较成熟有序的系统,在学校教育期间,尽力发展个人的特质,发挥最大的潜能。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可顺利地衔接进一步的职业教育和康复,继而投入社会工作或独立生活。我们参观的“职业训练局,展亮技能发展中心”就是为残障人士提供职业辅导与就业发展培训的机构。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可满足不同残障人士的需求。商业及零售服务工厂内,残障人士在练习给不同盒子的礼盒进行包装,还给我们每人赠送了一个贴有他们名片的小香包;办公事务工场,许多残障人士在学习五笔输入法,还特别为盲人提供盲文打字机;在酒店服务工场内,提供了模拟的客房,以及不同材质的地毯供残障人士进行练习……在展亮中心,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些残障人士特别能干,充分体现了“展现潜能、绽放光亮”的理念。特别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两件服装的设计,一件是一位残障人士为“女朋友”设计的“钻石”雨衣,一件是“瓢虫”服饰,两件服装均获得了国际大奖。晶莹剔透的蓝色雨衣,就像雨衣上镶满了一颗颗闪亮的“钻石”,立体感非常强,透露出男孩对“女孩”的真挚爱情。而“瓢虫”服饰的绚丽色彩,更彰显了残障人士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美的追逐。

  香港的融合教育融合教育开展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政府提出“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计划,不单要求学校文化上及教师观念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师透过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支持措施,帮助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以免他们因为本身的限制或困难而影响学习的成果。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就是一所吸纳特殊需要儿童比较多的普通学校,孔伟成校长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如果班级里有一位特殊需要的学生,绝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我们会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对学生进行评估,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校长介绍完,我们又听了一堂普通小学数学课。在集体教学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感觉这个班级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只是用图示的方法将乘法的关键词“重复”突出讲了几遍,然后通过例题让学生进行巩固,接下来发作业纸给学生进行作业的时候,我发现老师发的作业纸有颜色的区别,再看作业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特殊需要学生的作业纸上有老师用虚线、图示给特殊需要学生作一步步的指引,让他们透过老师的指引顺利来完成作业。在巡回指导的时候,老师也是在重点指导了几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对特殊需要学生的用心。

  香港对于较为严重或有多重残疾的学生也建议入读特殊学校,以接受和加强支援服务。特殊学校除教师外,还有不同类别的专职人员,例如教育心理学家、言语治疗师、 学校护工及社工,部分学校还有职业治疗室和物理治疗师等。因此,香港特殊学校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显得特别的专业。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的老师准备了多种多样不同材质的动手操作材料以刺激学生的触觉,以及利用场地的设置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这些特殊的环境和材料的支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样,香港聋人促进会中的听障儿童早操环节,也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它不是普通简简单单的早操,老师通过设置故事情节,让听障儿童听着音乐节奏,进行节奏训练、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大小声、高低音、长短声的训练,听障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活动了身体的各个关节,又得到了科学的康复训练。香港教育学院将军澳教学中心的方嘉慧女士的报告《感官及沟通困难(听障)的认识与教导》,让我认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原以为听障孩子没听清楚就稍微提高音量,他就能听清楚,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另外,我第一次看到了听障儿童的助听器可以用助听器诊断器来进行检查,想到之前自己对助听器的不重视,给听障儿童的学习造成了多大的困难而内疚。

  俗话说:“活到老,写到老。”这话一点也没错。这次的香港之行,让我更坚定了融合教育的信念,但要将融合教育搞得更好,必须要针对听障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适合他们的个别化的指导方案,让这些听障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开启他们美好的人生之旅。

  (苏州市盲聋学校 季兰芬)


 

  “我们期待着像光良的《童话》所写:‘也许你不会懂,从你说爱我以后,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我愿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张开双手变成翅膀守护你,你要相信,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只因有你、你、你 我才成为了天使  

  2015年11月16 -22日,我有幸赴香港参加了“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5最美特校教师”培训考察活动。来自我省十三个市不同类别特教学校的二十五位教师组成了一个大团队,听讲座、参观、讨论……我们的思想在此碰撞,我们的心灵在此交汇。“香港行” 真的使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深深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和魅力。很真诚地说,这确实是我的心里话。

  11月23日一大早,虽然已经返回徐州,但我似乎还沉浸在“香港行”中,思绪一刻也停不下来:潘博士的讲座真好;“爱语、超爱”,嗯,我们就应该用爱之语,超爱想方设法让不同的孩子融入主流社会,因为我们是特教人;对,家长、老师、社会要组成一个团队……

  “赵老师,赵老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婷婷能自己吃饭了!昨天还说了句good morning chang!你到哪去了?我都到你办公室找你几次了!……”刚到学校,就有一个中年妇女急急地跑到我身边,激动地抱着我,又兴奋又急切的说这说那。我的思绪立刻被她从“香港行”中扯了回来。哦,这不是婷婷的妈妈吗?(婷婷是我校盲部一位视障并伴有自闭症的多重障碍的女孩,家住山东,为了上学辗转多处,12岁才来到我校就读。)

  婷婷到我校—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已经2年多了。由于她是视障并伴有自闭症的多重障碍的孩子,所以婷婷妈妈一直在校陪读。日出,日落,刮风、下雨,土丘、泥泞(来学校的路在修高架快速通道)……无论什么样的状况都不能阻挡这母女俩的求学之路。俩人簇拥着挤在一把雨伞下;妈妈搀扶着女儿小心翼翼地过土丘;夕阳拉长了两个牵手锻炼的身影……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常常被老师们拍下来,作为爱的教育的素材。母女倆手拉手的身影早已成了校园一道美丽又温暖的风景线。也许是母亲的天性,也许是一个女人对另一女人的理解与同情,也或许是教师的责任感,总之我们被感动了。教英语的班主任常老师,教语文的张老师、教音乐的杜老师、还有我——教体育的赵老师(张老师、杜老师和我都不带婷婷班级的课程),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婷婷的身边,自发形成了“帮扶婷婷”的小团队。

  婷婷,十三岁的孩子了!每次去厕所还都是她妈带着,帮她把腰带解开、不停的说解便便、完了还要帮她擦屁股、提裤子;吃饭,每顿都要一下一下喂,喂到嘴里,她就停在嘴里不动了,每顿饭都要吃很长很长时间,每次谈到吃饭问题,她妈妈总是噙着泪说,“我不喂她,她会饿死的”;走路时,无论路好走还是不好走,都是婷婷妈妈紧紧握着婷婷的手或胳膊,婷婷则很胆怯地双手牢牢抓着妈妈。我们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婷婷的详细情况,看到婷婷的状况这么严重,我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事不宜迟,茶余饭后,我们尽力挤出时间共同探讨如何让婷婷妈妈放手,如何与婷婷沟通,如何教婷婷生活自理,如何……我先自己买了些专业理论书籍自学,又买了关于自闭症的书籍和特殊教育的书籍给婷婷妈,并再三嘱咐她,一定要着重看我画下来的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征和教育需要方面的章节,然后根据婷婷的平时表现更有针对性的去教育她。无论多忙,每天课外活动后,我都来到操场陪她们倆。第一次我把婷婷的手从她妈妈手里拿过来时,她情绪很烦躁,只见她用手堵住耳朵,嘴里乱七八糟地重复说着:“我要吃桔子!我要见爸爸!我要去姥姥家!我要按摩!……”当我把手放到她头上帮她按摩时,她却又生气地说:“我不要按摩!”我把她说的好吃的东西放到她手里,她也愤怒地扔到地上。看着婷婷妈妈很无助的表情和无奈的语言,我鼓励她:“万事开头难,慢慢来,我们一起努力!”有一次,我意外的发现她喜欢拍手游戏,我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就经常和她一起做拍手游戏,单手拍、双手拍、斜着拍……只要她高兴,我就陪着她拍。后来她又爱上了做下蹲运动,我们不亦乐乎的练了一遍又一遍,虽然她不止一次地把我推到在地上,但我能感受到婷婷成功的喜悦。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练习,婷婷终于不再排斥我,高兴的时候,我把她的手从妈妈手里拿出来,她也不那么恐惧烦躁了。

  班主任常老师,找来两个视力好的学生带领她参加一切学习和游戏活动。每天下课,前边一个学生拉着她,后边一个推着她,让她妈妈远远地在后边跟着。起初她两手堵着耳朵,蹲在地上不愿意走,又胡言乱语地说着什么。只见常老师从她妈妈手中拉过婷婷的手,把她揽在怀里说:“婷婷,从今天开始,我带你去餐厅吃饭!”说完,常老师就笑眯眯的连拉带推地把她“哄”到了餐厅。吃饭的情景可想而知,她不会拿勺子,也不知道一手扶着碗、一手拿勺子配合着吃,经常是身上、桌上、地上都是饭,有时甚至整碗饭都卡到了地上。常老师手把手反复地教她怎么把勺子送到嘴里,一顿、两顿、三顿……,从不会到会、从少到多、从慢到快,一顿吃不好,两顿吃不好,时间长了,饿了她就知道尽力吃了,而且也能有点吃饭的样子了。音乐杜老师知道她喜欢听音乐,喜欢唱歌,就把她带到乐器室,让她欣赏优美的音乐,和她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感恩的心……。而语文张老师则常常开导婷婷妈妈,每次见到婷婷妈都要耐心开导她:“你一定要放手让婷婷自己做,不要怕她不能做,不要怕她慢。她喜欢唱歌就让她多听音乐。”开始婷婷妈妈还总是担心女儿摔倒,担心女儿吃不饱,担心女儿被同学伤害……张老师故作生气地说:“你不可能永远跟着她,等你老了她怎么办,你这不是爱她,你是在害她!你一定要舍得放手,给她自己发展的机会。我们慢慢来,慢慢来,一定会有进步的。”张老师的循循善诱,似乎慢慢打开了婷婷妈妈紧缩的心,她看到自己慢慢放手了,婷婷却一天天进步了,慢慢也改变了观念,和各位老师一起商讨如何做婷婷的康复工作。

  “今天,婷婷听出来我是张老师啦!”“今天,婷婷在同学的帮助下能自己去厕所了!”“今天,婷婷能做下蹲运动啦!”……不时听到这样的喜讯,我们的心里甜甜的,婷婷真的进步了!有一天,我和张老师一起,婷婷妈妈问婷婷我是谁,她没有回答,而是主动拉着我的手练习下蹲跳,并唱歌给我听。她妈妈高兴的说:“她知道你是赵老师!”婷婷又拉着张老师的手放在嘴边吹着,因为张老师曾经教过他那样发音。婷婷妈妈激动地握着我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年来,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婷婷不再哭闹,进步了许多,虽然她现在还是学习上不如其他同学,不能正常沟通,但是,她已经能唱几十首歌曲,还能向老师问好。偶尔还会来点很应景的话:“good morning张!”“老师您好!”婷婷已经能自己上厕所,能自己排队买饭吃饭……婷婷妈妈非常感动,见到老师就说:“要是我早听老师们的话,婷婷进步一定更大!感谢赵老师和各位老师的爱心!”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尤其是团队里的爱。婷婷妈妈每天早上带着婷婷早早来到学校,把婷婷教给小伙伴,然后就主动帮助打扫盲部楼,帮助老师们做教具和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对婷婷的帮扶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巨大力量。

  说到团队,又想起了我们的“香港行”。

  通过香港行的学习,我们不仅接受了融合教育理论的培训,还接受了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视障教育、听障教育及残疾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聆听了香港教育学院潘博士的讲授,以及参观天水围灵爱小学后,我对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就需要我们社会、家长、教师各方面的紧密合作,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逐渐缩小他们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小他们就能更好的融入到主流社会。无论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参观交流都使我感受颇多,但我最想表达的依然是在特殊教育中无论是听障、视障、自闭、脑瘫教育等等它不仅仅是哪一个教师的问题,哪一位医生的问题或者哪一位专家的事情,他应该是一个团队建设的问题。比如在帮扶婷婷的过程中,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能为了同一个目标,组成一个团队,互相配合、互相指导、互相传递着大爱,这样的团队力量无疑是很有力度的。当然我们作为团队中的人,虽然不一定要像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创始人田老先生那样,把必生的财富都用来做慈善事业,都用来支持教育事业,更不需要为了特教事业去牺牲生命。但是,在这个特殊的团队中,或许你觉得自己付出的比别人多,或许你觉得自己微不足道,但无论你在特教的哪个岗位,哪个环节,每个人的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人们常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把此次学习的经验等方方面面值得借鉴的地方用在我的教育教学中,让我的每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位残疾孩子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基本良知,用超凡的爱去呵护这些折翼的天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相信只要我们特教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虚心学习、积极参与、发挥团队精神,努力克服困难,孩子们终有一天会发自内心地说:“只因有你、你、你…… 我才成为了天使!”

  这时我们就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我们期待着像光良的《童话》所写:“也许你不会懂,从你说爱我以后,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我愿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张开双手变成翅膀守护你,你要相信,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江苏徐州特殊教育学校 赵美娟)


 

  “本次香港考察与学习,我们看到他们在硬件上的投入,有针对性的教育设施,各类残疾人的教育与保障,教育工作者的策略、方向、教育方法等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能否转变思想和态度,根据学生特点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评估方法、配套设施、辅助机构、资金保障等也是搞好特殊教育的前提。”

赴香港融合教育之行考察学习之我见

  本次香港之行,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听专家讲座、座谈交流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对香港的融合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香港对融合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行政及执行人员秉持想方设法为有障碍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先进的理念,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完整的教材体系,有鲜明特点的个案教育教学策略,有政府的相关体系、政策保障为有障碍学生融入社会作铺垫。现就考察见闻谈谈自己粗略看法:

  一、融合教育对当代特校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根据学生现实需求转变我们态度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残疾特点,我们不仅仅把残障学生简单分为聋、盲、弱智简单的三类进行教育教学,我们把残疾分类分的要更细,教育方法更有针对性、目的性。以往我们可能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播问题,忽略有针对性的教育实施问题,是否能让这些孩子融入社会,自立于社会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现在我们把更多精力要花在关注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上面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缘人群。我们清楚的看到香港融合教育的成功案例以及成功经验,他们在中重度弱智儿童沟通、康复、就业指导,重听儿童语训、辅助器具运用方面给我们提供很好成功经验。由此我想到,我们不仅要担起心理治疗、专业培训、康复治疗、就业指导等不同的角色,而且要用时代责任感担负起特教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与服务保障,为他们的一生保驾护航。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我们通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给这些有需求的残疾儿童提供优质的服务,体现教育的公平,体现社会的进步,体现人类的文明!

  二、开拓思维,共谋发展,体现真正的融合教育

  很难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及教育策略适合某一类残障儿童,我们也发现我们给盲孩子设计的按摩、器乐,聋孩子设计的美术、舞蹈、烹饪,弱智儿童的美术、适应性训练等等他们并不感兴趣,他们往往会说“老师,我不喜欢××职业课,我要考大学!”或者说“我想从事××职业”这些话让我们无语。是的,我们不是工厂加工的产品那么简单,我们面对是一群群生动、鲜活的孩子。

  我们也清楚的看到我们语训的孩子融入到普通学校变成没有学籍的旁听生,弱智孩子到普通学校变成傻子和异类,这些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如何让社会接纳,大众认可,和谐共处,打造零拒绝的大融合教育,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本次香港考察与学习,我们看到他们在硬件上的投入,有针对性的教育设施,各类残疾人的教育与保障,教育工作者的策略、方向、教育方法等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能否转变思想和态度,根据学生特点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评估方法、配套设施、辅助机构、资金保障等也是搞好特殊教育的前提。

  我从事特殊教育已有20多个年头了,面对着这群天真浪漫的孩子我们用爱心、耐心、宽容之心去赏识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品质,让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为将来能融入普通学校学习,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作为特教人,也许我的辛勤付出看不见累累硕果,也换不回桃李满天下,每当看到一个个残疾孩子叩开知识殿堂的大门,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时,我也感受到了幸福与快乐,香港之行更加坚信我“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光彩”的教育理念。江苏教育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特殊教育成绩更是斐然,相信有江苏特教人的努力,江苏特教一定会开出灿烂的奇葩。

  (宿迁市宿豫区特殊教育学校 张杰)


 

  “犹记得在课程总结中借用那首《童话》时,他说,我们特教老师不是“王子”,而是一名“天使”,一名守护着孩子们的“天使”,在总结的最后,他庄重而又深情地用手语说“不放弃”的那一刻,我的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每个孩子都有他存在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人生价值,不应该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被放弃!! ”

爱石点石 直至永远

  今年十一月,我有幸作为“2015江苏省特教最美教师”中的一员,参加了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与江苏省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协办,香港教育学院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具体承办的赴港培训,带着感恩的心参加的活动自然会有较多的感触,更会收获更多的感动。

  一、感触

  热情:刚下飞机便在热浪中感受到接机的喻女士的热情,她和谭校长在整个的学习中全程陪同,特别是谭校长在我们的学习时都能热情地解难答疑。每天早晨他们来接我们,而晚上也是和我们共进了晚餐后才踏着夜色回家。

  人文:去吃晚餐时,行走在路上总是看到很多盲道,感触最深的是在等红灯的当口,耳边会听到“嘀---嘀---嘀---”的声音,在转绿灯时,声音变成了快速的“嘀嘀嘀”,原来,在香港过马路不仅有红绿灯的提示,还有声音的提醒,对盲人来说,这个设计特别的人文。在学校内参观学习也是见到了很多人文的布置,可见香港是个人文的地方。

  环保:不论是在餐厅还是在酒店,我都没有见到垃圾桶上套有垃圾袋,在中午也是不提供餐巾纸的,使得我想到在内地常见的白色污染,香港人的环保意识和行动的确是值得学习的。

  二、感动与感悟

  香港之行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动,但让收获到的、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香港的特殊教育,不仅仅是对残障人士的人文关爱,比如香港盲人辅导会的盲文教材制作中心,一有学校或盲人提出教材和杂志点字化的申请,辅导会的点字教材制作中心就会根据要求定身制作出点字书籍;或者是教师对孩子们或社工义工对残障人士的倾心爱护,更多却是感动于一直陪伴着我们学习的潘颂儿博士,一周的近距离的接触,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位学识渊博的博士,还是位真正融入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们中的“天使”:在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的“乐融天地”中和孩子们的热情互动、在香港将军澳尚德村的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将军澳综合服务中心参观该中心聋儿语训时的自然参与以及他向我们展示的他和学员、他和孩子家长们的互动信件都让我深受感动。他对我们说,面对学生,你们是不是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也许本来就不是一块铁,而是一块碳,一粒钻石,你用炼钢的方式怎么能够成功?他的行为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是的,在平时,面对孩子,我们急躁过,我们失望过,却没真正想过我们的孩子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应该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让他们成长!犹记得在课程总结中借用那首《童话》时,他说,我们特教老师不是“王子”,而是一名“天使”,一名守护着孩子们的“天使”,在总结的最后,他庄重而又深情地用手语说“不放弃”的那一刻,我的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每个孩子都有他存在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人生价值,不应该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被放弃!!

  以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委员郑燕祥教授与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师生共勉的那段文字做结:“我们愿不断学习,让生命拓展,另具慧眼,潜修法力,见所不见,能所不能。我们愿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让学校生活充满梦想、新意和成长机会,让同伴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动力和乐趣,从平庸中追求卓越,从困境中寻找挑战,从黑暗中燃起火焰,照耀我们的生命。我们愿承诺一心一意,爱石点石,直至永远。”对待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们会一心一意,爱石点石,直至永远!

  (建湖县特殊教育学校 郭红艳)


 

  “了解了香港特教,接触到了理论前沿,看到了扎实细致的教学实践。几天的学习生活,让我有很大的收获,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我深深的感觉到特校研究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特校研究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这次有幸代表2015江苏最美特校教师去香港学习、交流,感谢省厅领导和香港教育学院的谭校长、潘博士、喻女士,把这次培训安排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毫无保留的把自己数年来的研究成果与我们共享,让我们了解了香港特教,接触到了理论前沿,看到了扎实细致的教学实践。几天的学习生活,让我有很大的收获,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我深深的感觉到特校研究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近几年来,因为聋生数量锐减,不少聋儿植入电子耳蜗,经过语言康复,绝大部分去了普教,我们学校开始招收智力障碍学生。我这两年教的就是智障学生,智障学生中有不少自闭症儿童。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这次培训,我关注的重点就是培智教育和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本次我们参观了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该校采用分科学习模式,各科按照该科的特色编排不同的学习单元,并按照学生的能力及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此外,透过现实生活体验或情境式的教学,把学习与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更易掌握所学及得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学校开设了各级各类课程,课程涉及各个方面,通过课程制订可以看出,他们学校更注重孩子能力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学校注重课外活动与学业并重,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及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和休闲技能,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这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以前,我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关注智障学生的学习,总想通过课堂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以后,我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把课堂延展到到生活,让生活成为他们的课堂。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其次,要根据教学实际,因课制宜地创设生活情境、图像情境、游戏情境、模拟情境等,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第三,开展个别化教学,每个智障学生都是“这一个”,他们的差异非常大,统一的授课满足不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所以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制订合理的个别化教学计划,让教育教学有的放矢,更加实效。

  在这次学习中,梁仲诚先生关于《对自闭证谱系的认识与自闭症学童的特殊教育需要》的讲座,对我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我班上就有两名自闭症学生。梁老师从理论到案例再到实际操作,从自闭症的诊断到分类,从自闭症的特征到学习需要,从支援自闭症学生的原则到策略,条理清晰,分析科学,见解独到,案例鲜活,让我对自闭症以及自闭症学生的教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自闭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有别于其他智障,自闭症患者有的甚至智商很高,但它却很难预防和治疗,只有通过教育干预。其次,自闭症有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干预和训练。第三,要采用结构化教学,有组织的、有系统的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和学习程序,让自闭症学生从中学会学习。

  五天的培训转瞬即逝,让我很是感慨,时间太快了。多想再聆听专家们的教诲,让自己的理论更加扎实,多想再参观几座学校,学习更多的经验。踏上了回程的道路,懊恼的我突然幡然醒悟,培训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以后我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让我的教育教学始终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加科学严谨,扎实有效。这恐怕是这次香港之行最大的收获吧。

  (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 乔爱云)


 

  “赴港归来,脑海中时常闪现着那建筑在山林中绿树掩映下美丽的香港教育学院、夜色中的维多利亚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品尝香港美食时的声声赞叹、参观香港特殊教育学校及机构声声惊叹,当然还留下了每一位授课老师幽默、精彩的讲解……”

施比受有福

  应香港教育学院邀请,我于2015年11月16日——22日赴港参加为期一周的“中国特殊教育培训计划之特殊教育政策发展及实务管理培训班”。此次培训课程由江苏省教育基金会组织,培训基金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提供赞助,香港教育学院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主办,赴港培训考察团对象是“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5年最美特校教师”的获奖者、特殊教育专家和官员,目标旨在扩阔参加者认识香港教育发展的最新发展及趋势,探访香港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认识推动特殊教育的过程及管理经验,并了解及掌握香港特殊教育的过程及管理经验,并了解及掌握香港特殊教育的政策制定、措施及成功实践。

  本次培训课程以香港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发展及趋势为主要授课内容。为全方面了解香港的特殊教育,代表团一行参观了三所特殊教育学校、四家特殊教育机构、拜访了田家炳教育基金会在港期间,还听取了香港教育学院谭伟权校长、潘颂儿博士对香港的政治、经济环境及社会情况的总体介绍,聆听了香港教育学院专家教授关于特殊教育的专题讲座。所见所闻,得到很大的教益,也受到很多的启发。

  通过此次培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训安排涵盖面广,形式丰富

  这次的赴港培训非常正规,既有简单但又不失隆重的开班典礼、又有各种类型的讲座、培训、参观,最后还进行了一周来的学习历程回顾及总结。培训种类齐全,兼顾了学员团体每一种身份类型,既有视障、智障、听障、自闭症谱系障碍等方面的讲座,还安排参观香港残障人士的职业与发展路向、田家炳基金会等机构团体。在这次的学习中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学员不仅仅认真聆听,还在课堂中积极和教授对话、发问、互动、分享,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疑虑和专家面对面讨论交流,得到专家的指点;同时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经验与学员及专家们分享,使我们的学习真正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效果。

  二、融合教育发展迅速,成果喜人

  有资料显示,早在1997年9月,香港政府推行了一项为期2年的融合教育先导计划,有7所小学及2所中学参加,该计划鼓励学校“全校参与”,为学生提供支援。融合教育在香港有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成果显著。我们参观的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就是一所融合教育的学校,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学校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他们采取招生办法是零拒绝,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校长、教师敬业、乐业,学校从环境布置到活动安排,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学校致力于为学生建立一个愉快的学习园地,有效地促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健全人格及智能的发展。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鼓励每位学生每学期进行才艺展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每位学生都受到重视,而且让每位学生都知道自己备受重视,因此他们都爱上学、爱上课,各种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泽荫华夏的田家炳,光照千秋

  20日下午参观了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参观以后我们了解到田家炳基金会是由田家炳先生于1982年创办,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牟利慈善机构,专事捐办慈善公益事业。田家炳先生是香港的一个实业家,也是一位备受崇敬的慈善家。他捐资比例之高,在海内外华人圈中实为罕见,各类的捐资项目愈千宗,遍及全国。田先生爱国爱乡,忧国忧民,自奉俭约,淡泊名利,以慈善工作为第二事业,耄耋之年仍乐于四处奔波,行善积德卖屋助学,自己租住公寓,公而忘私,他的高风亮节的精神让我们每一个学员感到震撼。田家炳先生对于这个社会的意义,不仅是让我们深感施的伟大,更让我们每一位特教老师思考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去爱我们的学生,如何更好地从事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

  赴港归来,脑海中时常闪现着那建筑在山林中绿树掩映下美丽的香港教育学院、夜色中的维多利亚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品尝香港美食时的声声赞叹、参观香港特殊教育学校及机构声声惊叹,当然还留下了每一位授课老师幽默、精彩的讲解……

  一周的培训学习,课中认真聆听、交流、分享;课后同学间互相交流,加深了我们师生间、同学间的友谊,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愿我们和香港教育学院两校间的合作更加愉快。同时我们会将在香港所学到的经验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促进本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镇江市特教中心 陈志兰)


 

记者手记:与“最美”同行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那么特殊教育就更需要教师拥有一种大爱和情怀。面对听不见、看不见,或者智力水平低下的特殊儿童少年,特教教师唯有以真心换真情,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能培育出一朵朵残缺的花朵,促他们怒放,芬芳人间。2015年初,江苏教育基金会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组织“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5最美特校教师”评选活动。最终,程小兵等20位教师获评“最美特校教师”及提名奖,并于教师节之际代表全省3000多位特校教师接受省长李学勇的亲切慰问。

  应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的邀请,11月16日,在江苏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步锦昆的带领下,“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5最美特校教师”赴港培训考察团一行25人从南京正式出发,开启了为期7天的培训考察之旅。在港期间,考察团走访了8所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聆听5位香港知名专家的主题讲座,时间紧,节奏快,但特点鲜明,内涵丰富。

  一是课程内容设置科学。此次培训,既有对香港听障、视障、智障三类教育的关注,更有对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考察;既有对学校一线教育教学的观摩,更有对社会福利机构的深度拜访;既有对特殊人群学校教育情况的了解,更有对其职业转衔、就业服务、康复训练等的全面接触;既观摩了聋儿早期康复活动课,更深入普通小学融合教育课堂,走进就业前的职业训练中心,探访残障人群终身教育活动中心。

  可以看出,此次培训的课程,从不同维度呈现了香港特殊教育的多个侧面,展现了香港特殊教育体系的概貌。“5天30个学时的课程,虽然十分紧凑,时常奔波于路上,但却让我们全面了解了香港特殊教育的方方面面,收获很大。”一位参访代表说。

  二是培训方式多样活泼。此次培训考察,形式非常活泼。从大的层面看,主要有专家讲座、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现场交流等。但落实在具体每一个课程,则又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形式。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在香港教育学院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梁仲诚先生3个小时的自闭症儿童教育主题课堂上,既有对于自闭症的理论解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还安排了“社交故事写作”的实践操作与点评,更有儿童干预经典案例的分析交流。参观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时,既参观了校园校舍及设施设备,还听取学校对自主设计的教学用APP的介绍,观看了现场演示并亲身体验,更预留近1个小时的现场互动环节。

  多样、活泼的培训方式,令参访代表学得轻松,学得扎实,留下深刻印象。一些参访教师还负责行政上的事务,表示这样的培训方式非常值得借鉴,自己今后组织教师培训时也将注意培训方式的用心设计。

  三是注重评价反馈效果。本次培训十分注重对于效果的反馈和评价。培训第一课,香港教育学院就发下“前测”调查问卷,在培训最后一天,还进行“后测”问卷调查。考察期间,每听完一次专家讲座,每参观完一所学校或机构,参访教师都要参加座谈,交流参访心得,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此外,本次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还需要提交以个人反思为主题的课业论文。只有课业论文达到一定等第,且出席率达80%以上,才能获得由香港教育学院颁发的“修业证书”。

  丰富的课程内容,完备的培训体系,紧凑的时间安排,让考察团成员收获颇丰。“融合教育是香港特殊教育的一张名片。这次来访,亲身感受到他们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关注和尊重,体验到他们为特殊需要儿童精心设置的丰富多样的课程教育或训练模式,他们的理念和情怀,他们对待特殊教育的一丝不苟和兢兢业业,深深触动了我,我想,通过学习,我自己今后的特教生涯也会有更亮丽的色彩!”考察团一位女教师动情地说。

  “此次赴港培训考察,既是一次教师专业培训,更是一次教育文化交流。”步锦昆副理事长在行前动员会上强调。在学习香港地区特殊教育发展优秀经验的同时,考察团还与香港同行密切交流,充分展现了江苏特校教师的良好形象与专业风采,宣传了江苏特殊教育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在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代表们不光听取了该会主要负责人的介绍,还就其运营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将江苏省的一些政策或办法介绍给香港同行。听到江苏不断加大特殊教育投入,通过“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等项目推进特殊教育基础建设,并通过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推进特殊教育质量发展、内涵发展,香港特教同行深感振奋,为内地特殊教育事业及特殊儿童的美好发展而高兴,同时也表达向江苏学习的意愿。听闻同以培智教育为主的南京市鼓楼特教学校来访,东华三院群芳启智学校梁永鸿校长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的办学经验,与南京鼓楼特校赵艳霞校长热切交流,还就构建姐妹友好学校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多年来,我们对特教教师的关注多集中在师德方面,关注他们的无私付出和辛劳。但是,随着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显著提升特教教师的专业水平,使他们能够具备为多残障类型、重残障程度的学生提供教育、康复服务的能力,成为江苏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课题。此次特校教师赴港培训考察,正值《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试行)》颁布。作为江苏多渠道创新特教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重要探索,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沈健厅长对考察团专门提出要求,相关处室也派员全程参与。

  培训考察的时间虽短,但其效应却不断地发酵着。回程后,参访教师不光要及时回顾、总结自己本次所学所思,形成相应材料,还要向身边同事开展二次培训。22日下午,在宣布此次培训顺利结束的那一刻,每个参访教师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这笑容中,既有参加此次培训学有所得、行有所获的欣喜之情,更有对未来努力改进工作的决心和对特殊教育美好明天的憧憬。今天的培训,是为明天种下一颗颗种子。我们期待着,在特殊教育迎来大发展的春天,越来越多的特教之花在这里怒放!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吴浩)

【附系列报道】2015最美特校教师赴港培训考察

                                                                                                                                                 本期策划:李月昭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