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姜雪)“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在广西风岩小学简陋的教室里,德国小伙Niko正与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孙镱晗一起教授孩子们英文课,和着音乐,孩子们依次触摸自己的头部、肩部、膝盖和脚趾,口中念着单词,玩得不亦乐乎。
中德结合:说唱教学,让支教变得不一样
“他把英文单词融进了歌曲里,孩子们可以很快地掌握,互动性特别强,也给了我很多教学上的启示。”扬州大学的孙镱晗同学告诉记者,自己一直有山区支教的情结,所以在暑假期间开始了支教工作,“没想到两名德国志愿者对我们的支教很感兴趣,也加入了我们。”
来自德国的Niko今年刚满19岁,英语流利,但并不精通汉语。大概也正因如此,在日常交流中,Niko的肢体语言优势便被凸显出来。他还把这一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为英文歌曲融入了简单的舞蹈动作,为枯燥的单词增加了各种现场演示,幽默的言辞搭配夸张的动作,小山村的课堂里常常是欢笑连连。
德国小伙的加入,让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支教团队变得更加丰满,为了丰富课程,这次的支教旅程还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比如,志愿者严杨同学从孩子们的名字谈起,引入了书法教学,《音乐大师课》用来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弟子规》教学旨在推进德育建设,制作爱心曲奇则是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爱心修缮:捡垃圾、修公路,洋外教带动村民环保
据了解,这两位德国外教都特别痴迷东方文化,“偶然间了解到扬大学生会来这里支教,我们立马申请加入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好山好水的确让人沉醉,但是随手扔下的垃圾着实破坏美感。一个大袋子,一双手套,每天上完英语课之后,两个德国小伙子一起捡起了垃圾。
村里的路面还是石子和泥土,每次一下雨,地面就会变得尤为湿滑,不少老人和孩子都因此跌倒过。针对这一现象,几个志愿者筹集了资金,不久之后,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修起来了。
环境恶劣:除了教课,还要打蜈蚣、斗蟑螂
支教所在凤岩村属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虽说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当扬大志愿者们真正地踏入此地时,却发现这里处在猴山与鬼山之间,草木茂盛,因而蛇虫经常出没。“刚到不久,我们就目睹了场人蛇大战,这边学校的李老师还特别嘱咐我们尽量不要穿行草丛。”孙镱晗说起来心有余悸。
“我们住的那个房间湿气比较重,住进去第一天我们就在门后发现了蜈蚣,又粗又壮。”志愿者经馨每每说起都有些后怕,“大家平时生活中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蜈蚣,只能相互鼓励了,我们用扫帚打蜈蚣,用纸盒拍蟑螂,抖落床单上的萤火虫,轮流值班打蚊子。”
志愿者们表示,山区孩子的学习条件特别差,但他们都很聪明,也很刻苦。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山区孩子的教育状况,加入到支教行列中来。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