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正文

海门三和小学:让“和美文化”奠定孩子一生发展基石(图)

作者:汤雯 发布时间:2015-11-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茶艺社的学生们跟着老师学习茶道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记者 汤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南通海门市三和小学,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百花园”。全校949名学生中,有63%都是农民工子女,分别来自全国22个省份。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一样的生活习俗,让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带着独特的民俗文化烙印。为此,学校开设了民俗文化课程,创设多样情境,帮助、引领这部分孩子将家乡和异乡的民俗风情有效对接、比较取舍、共融共享,既“入乡随俗”又“移风易俗”, 和谐融入海门第二故乡;同时也通过这种对接,让全校孩子更多的认识到大中国,让他们在情境下的民俗文化课程中体验、探究,从而获得成长的快乐。

2014年8月,学校根据李吉林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六种情境创设途径,确定为孩子们营造“民俗游戏”、“民间艺术”、“民间美食”、“民风乡情”四个情境,让孩子在一个真实可感知的世界里得到熏陶与感染。

专心致志画风筝的风筝社成员

走进学校的中国馆,苏绣、剪纸、紫砂壶、檀香扇、潍坊风筝……大大小小的展示品摆满了展厅,甚至连天花板上都挂满了各种手工艺制品。叶宇红校长介绍说,中国馆去年新建完成,目前开设了江苏馆、山东馆、安徽馆这三个传统文化馆。来到山东馆,四年级的蔡伊成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画风筝,“我很喜欢这门课程,真希望能多来几次!”据美术老师郭健红介绍,这些课程都是孩子们自主选择的,“孩子们通过制作风筝,除了学到画面上的色彩搭配,也会学到其它各科知识,比如了解了风筝的原理。”

“不仅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程,家长也很积极。我们有很多家长志愿者,每次学校有活动,他们都会主动来帮忙布置,还会制作家乡美食。家长们认为在这里能找到家乡的影子。”教科室主任包婷婷补充道。据了解,学校目前一共有32个社团,由于场地有限,能够经常来馆内活动的有8个社团。

设立校园节日,提供展示舞台。阅读节上,我们邀请作家来校讲学、与作家亲密接触、组织跳蚤书市义卖活动、诵读比赛;艺术节上我们组织合唱、舞蹈、器乐、手工制作等比赛;科技节上我们组织开展航模、车模、信息技术应用比赛。体育节我们召开田径运动会、进行球类、跳竹竿、花样跳绳和跑操比赛。

阅读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学校不仅在校内开展各种节日活动,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舞台,还盘活了社区资源,丰富孩子们的成长阅历。学校开发了一套涵盖小学各年龄阶段的社区教育校本课程《走进社区》,2011年,该课程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每年9月 “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期间,学校积极开展“啄木鸟”行动、“阅读进社区”活动。学校还组织学生选择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进行调查访问、寻找相关法律支撑、召开听证会,积极向社区教育的第三重境界“改造社区”迈进。

三和小学的民俗文化课程让家乡与异乡有效对接,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和小找到“家”的归属感。他们的习惯变好了,成绩上升了,各级各类比赛现场,总能看见他们踊跃的身影,一张张奖状映衬得小脸花儿一样灿烂!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