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图片新闻

听,“跨界”英雄的抗疫交响

作者:李大林 任素梅 梁早 陈思洋等 发布时间:2020-03-2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耕耘杏坛的辛勤园丁,在这场全民抗疫的征程中,他们逆风而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听,“跨界”英雄的抗疫交响

  ■本报记者 李大林 任素梅 梁早 陈思洋 通讯员 安莹 刘丹青 吴锡平 虞璐 仇上斌

  沧海横流立砥柱,匡时济世卫人民。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省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第一时间踏进“主战场”、冲到“最前线”。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江苏先后派出13批共计2804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这其中,不少人还同时在高校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本期报道选取他们中的4位代表,呈现他们投身“战疫”的点点滴滴。

  邱海波:抗疫一线的重症医学专家

邱海波

  3月15日,江苏“时代楷模”邱海波先进事迹发布会在江苏省广电总台举行,邱海波却没能出席。1月19日,邱海波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奔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前线。目前,他仍奋战在武汉。这场主角不在现场的发布会,感动并激励了很多人。

  邱海波是我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他领衔打造了全国顶尖的“重症天团”。在疫情面前,他和他的团队“硬核”挺进,在护佑生命的征途中,用责任和执着诠释着医者情怀。

  尽管已经54岁,在ICU干了30多年,邱海波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热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朱艳萍,从重症科创立时就和邱海波并肩作战。她说,这么多年,邱教授不管在国内出差还是出国,只要是白天回到南京,行李箱一定是在病房的,“他要先看病人才放心”。

  在武汉一线,重症医生晁亚丽曾拍下邱海波的背影——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邱海波和北京协和医院的杜斌教授结束巡视已近下午1点,两位专家顾不上吃午饭,抓起面包就赶往下一家医院。

  在武汉,“红区”是指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和隔离病区。进出“红区” 是邱海波的日常,“早晨9点进去,中午出来,最长的一次呆了5个小时,最多的一天可能进去三四次”。

  “邱海波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20多年前,重症医学起步的时候,还算不上一个学科,在很多学科中它只算是一门技术。可海波坚持认为,重症医学是要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他做到了。”和邱海波并肩作战十多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告诉记者。

  重症医学科是中大医院一张闪亮的名片,滕皋军认为这离不开邱海波对学生的全心培养,“他是出了名的严格,‘魔鬼式’训练,培养出的医生也干脆果断,这样才有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学业上再小的差错,他都不会容忍。他就像家长一样,觉得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得更好。”邱海波的学生、共事20多年的同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说。

  这么多年,邱海波一直坚信“没有突然转危重的病人,只有由于疏忽未察觉的临床指征”,他把这个理念和规范带到湖北抗疫前线。在武汉,他和团队不仅巡查所有收治重症病人的医院,还主动扩展到其他医院,一遍遍向医护人员强调“关口前移,早发现病人转危迹象可降低危重转化率”;他参与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到第七版的制定,主导制定了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路径。

  在重症隔离病房,病人会突然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医生迅速打开“生命通道”,比如气管插管,这个动作距离患者非常近,在气管切开那一瞬间,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出,即使有层层防护,也有感染风险。这时,邱海波就会主动上前,“作为专家组成员,你必须冲锋在前,如果你害怕了,别人就更害怕”。

  如今,邱海波团队已派出六批医护人员前往湖北抗疫一线:潘纯、谢剑锋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战斗在金银潭医院一线;黄英姿担任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救治和专家组组长,负责江苏医疗队的临床诊治工作。杨毅则留守江苏,指导省内各家医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诊治。他们都已成为抗疫一线的领军人物。

  鲁翔:最高兴的是看到患者出院

鲁翔

  3月20日,江苏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江苏省支援黄石医疗队队队长鲁翔收到了黄石人民赠送的礼物——皮雕画,该画在花纹设计上用了传统的卷草纹,配上黄石市花石榴花以及“致敬逆行者”字样,寓意“团圆”和“美满”。

  一个多月前,鲁翔挂帅,带领首批310名医疗队员驰援黄石。“作为总指挥,我压力很大;但作为一名老医生,我信心十足。”鲁翔是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也是该校附属逸夫医院院长,这位曾抗击过“非典”的“老将”,耳顺之年迎来再次出征。

  早在1月25日,鲁翔在南京为逸夫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6位队员送行。此后,该院先后派出3批共39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送完第一批队友还没想过会去湖北,当送完第二批和第三批后,我也准备出征了。我对湖北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曾在那里读过4年研究生。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与黄石的医务人员一起,共抗疫情!”

  担任总领队,是使命更是压力。到达千里之外陌生地域,面对未知病毒,既要打赢阻击战、保卫战,又要确保队员平安,责任之重,外人难知。“我们的医务人员都是江苏各家医院抽调的精兵强将,我有责任带着所有队员一起平安回家。”鲁翔表示。

  工作中,责任感让鲁翔总是冲锋在前——医院感控做得好不好,病人情况怎么样,他都要穿上防护服去实地看一看。

  “刚到黄石,新冠肺炎治疗的手段不像现在这么明朗,我们意识到血浆可能有用。所以,我们在国家卫生部门开始建议使用血浆诊疗方案的前一两天,就用了第一例康复者血浆。后来方案出来了,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也见到了效果。”鲁翔说。

  得益于鲁翔和队友们的提早准备和周密布置,经过两周多的奋战,黄石疫情形势出现了明显好转。

  “像我这样一个以执行为主、参与决策的专业技术人员,既要提供专业建议,也要抓好组织协调管理。”鲁翔清晰的作战思路、果敢的决策能力,加上江苏医疗队和黄石当地医务人员的日夜奋战,目前该市总出院人数已达800多人,存量病人在可控范围内。

  “深夜接军帖,九州大点兵。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这首诗是一名江苏护士的丈夫写给即将出征湖北的妻子及其队友们的。在3月20日首批江苏援黄医疗队启程返乡欢送仪式上,鲁翔拿着话筒,带着部分队员,一同朗诵出了“续篇”:禀父老,楼兰破,人平安,白衣将士把家还。鲁翔说,目前还留在黄石的江苏医疗队员,将继续奋勇作战,直到全面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后胜利。

  史锁芳:“中医舱”里的“苏医生”

史锁芳

  3月10日,武汉第一家以中医诊疗为主的方舱医院——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正式宣布休舱。休舱前一晚,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队长、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医疗副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史锁芳远程连线了学校,用3个小时为全校200多名中医学子上了一堂“云端思政课”。“我想用我们在武汉抗疫的经历,让同学们增强中医自信、坚定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心,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建设健康中国这个接力棒终究是要交给你们的!”屏幕前,他对学生们深情地说。

  “相信江苏中医”是史锁芳隔离服上的6个字。2月10日,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史锁芳带领由南京中医药大学11所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4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紧急驰援武汉,参与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

  出发前,史锁芳专程拜访了自己的恩师、首届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将其团队制订的新冠肺炎中医辨治方案带到疫情防治最前线。为了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诊疗,史锁芳创造性地开创了适应方舱医院特色的三级医疗方案,通过一线值守值班、二线评估评定、三线审核把关的三级诊疗机制确保医疗质量。

  江夏方舱医院主要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然而,有些患者对中医缺乏了解,担忧中医能否治疗急症。对此,史锁芳态度坚定:“中医不是慢郎中!”他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系疾病临床研究已30余年,对“中医舱”信心满满。“我们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统方’的基础上根据每位患者的特点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从而有效干预轻症,降低重症转化率。”史锁芳说。

  独特的“1+4+N”治疗方案,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一系列中医药特色疗法……很好地改善了患者咳嗽、气喘、失眠、焦虑等症状。心有疑虑的患者从最初的拒绝转变为信任,史锁芳对此感到欣慰。

  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临时党支部书记,史锁芳身先士卒,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天在隔离病区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往往一趟查房下来衣服已被汗水湿透,他坚持对病区的每一名患者亲自问诊、手写病历处方;回到驻地要参与远程会诊、病案讨论,回复病区微信群里的患者提问,还要接受全国各地患者的网络问诊。他的付出让队员们都很感动,“我们和病人一样,看见他就觉得安心,他就是‘苏医生’的杰出代表”。

  从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休舱,江夏“中医之舱”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未有一例轻症患者因症状加重转出,目前也没有一例治愈出院的患者出现“复阳”情况。近日,史锁芳荣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李娟娟:坚守“疫”线的“江苏队小可爱”

李娟娟(中)

  “来不及欣赏扬州三月的美景,但武汉的樱花同样灿烂。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也可以战胜疫情,返回家乡!”3月的扬州已如诗如画,正如李娟娟记忆中一般。自2月2日起,她已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奋战了50多个日夜。近期,看着身边的大批“战友”返程,李娟娟依然选择坚守在武汉。

  作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的护师、扬大医学院学生临床实习指导教师,在与死神赛跑的时间里,李娟娟用自己的真情真爱守护并感动着患者,这位防护服上写着“江苏队小可爱”的姑娘,已成为患者心中如亲人一般的存在。

  驰援武汉前,李娟娟已在扬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工作7年。疫情发生后,她密切关注疫情动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告诉自己必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如果有第二批去武汉支援的,能不能让我先上?作为一名重症监护人员,真的第一次感觉这样骄傲自豪。我觉得这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使命……”在得知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的人员中没有自己时,这位“90后”的姑娘再也坐不住了,她第一时间给护士长王妮娜发去微信。而这已是她第二次请战。

  2月2日,作为第三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成员,李娟娟奔赴武汉,并被分配至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科E组,成了全组年龄最小的护师。

  “爷爷,你知道我是谁吗?”“江苏队小可爱!”“爷爷,你怎么哭啦?”“感谢你们!”不久前,这段既逗趣又温暖的医患互动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被患者刘爷爷称为“江苏队小可爱”的护士正是李娟娟。

  自2月下旬起,李娟娟每天都会陪刘爷爷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爷爷有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孙女,于是我就告诉爷爷,就把我当孙女,让他不要害怕孤单。”李娟娟说,从此以后,刘爷爷只要一听到她的声音,便喊她“小可爱”。

  “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他们每个人都让我很牵挂。”李娟娟说,她看护的一位阿姨,因病情起伏而情绪消极低落。发现这一情况后,李娟娟便悄悄加了患者女儿的微信,及时反馈患者情况,并建议她通过电话或视频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关爱,令患者家属十分感动。

  李娟娟所在的重症病区约有35名危重症患者,工作量很大。李娟娟的日常工作,除了给病人吸痰、静脉注射,还要给重症患者翻身拍背、清理排泄物等。“每帮病人翻一次身,就会出一身汗,感觉快用尽了力气。”为了节约防护装备,全身心投入工作,她一般在工作前2小时就不再喝水。由于病区没有护工,她还和“战友”们主动承担起了病区的基础护理工作,包括运送氧气罐、收拾医疗废物等。

  “当我走进病房那一刻,就觉得我没有来错地方,武汉人民需要我,我能帮助他们,一切就都值得。”李娟娟说。眼下,李娟娟仍然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看着一批批患者顺利出院,她的脸上多了明媚的笑容。

责任编辑:陈路

听,“跨界”英雄的抗疫交响
发布时间:2020-03-2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耕耘杏坛的辛勤园丁,在这场全民抗疫的征程中,他们逆风而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听,“跨界”英雄的抗疫交响

  ■本报记者 李大林 任素梅 梁早 陈思洋 通讯员 安莹 刘丹青 吴锡平 虞璐 仇上斌

  沧海横流立砥柱,匡时济世卫人民。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省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第一时间踏进“主战场”、冲到“最前线”。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江苏先后派出13批共计2804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这其中,不少人还同时在高校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本期报道选取他们中的4位代表,呈现他们投身“战疫”的点点滴滴。

  邱海波:抗疫一线的重症医学专家

邱海波

  3月15日,江苏“时代楷模”邱海波先进事迹发布会在江苏省广电总台举行,邱海波却没能出席。1月19日,邱海波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奔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前线。目前,他仍奋战在武汉。这场主角不在现场的发布会,感动并激励了很多人。

  邱海波是我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他领衔打造了全国顶尖的“重症天团”。在疫情面前,他和他的团队“硬核”挺进,在护佑生命的征途中,用责任和执着诠释着医者情怀。

  尽管已经54岁,在ICU干了30多年,邱海波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热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朱艳萍,从重症科创立时就和邱海波并肩作战。她说,这么多年,邱教授不管在国内出差还是出国,只要是白天回到南京,行李箱一定是在病房的,“他要先看病人才放心”。

  在武汉一线,重症医生晁亚丽曾拍下邱海波的背影——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邱海波和北京协和医院的杜斌教授结束巡视已近下午1点,两位专家顾不上吃午饭,抓起面包就赶往下一家医院。

  在武汉,“红区”是指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和隔离病区。进出“红区” 是邱海波的日常,“早晨9点进去,中午出来,最长的一次呆了5个小时,最多的一天可能进去三四次”。

  “邱海波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20多年前,重症医学起步的时候,还算不上一个学科,在很多学科中它只算是一门技术。可海波坚持认为,重症医学是要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他做到了。”和邱海波并肩作战十多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告诉记者。

  重症医学科是中大医院一张闪亮的名片,滕皋军认为这离不开邱海波对学生的全心培养,“他是出了名的严格,‘魔鬼式’训练,培养出的医生也干脆果断,这样才有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学业上再小的差错,他都不会容忍。他就像家长一样,觉得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得更好。”邱海波的学生、共事20多年的同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说。

  这么多年,邱海波一直坚信“没有突然转危重的病人,只有由于疏忽未察觉的临床指征”,他把这个理念和规范带到湖北抗疫前线。在武汉,他和团队不仅巡查所有收治重症病人的医院,还主动扩展到其他医院,一遍遍向医护人员强调“关口前移,早发现病人转危迹象可降低危重转化率”;他参与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到第七版的制定,主导制定了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路径。

  在重症隔离病房,病人会突然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医生迅速打开“生命通道”,比如气管插管,这个动作距离患者非常近,在气管切开那一瞬间,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出,即使有层层防护,也有感染风险。这时,邱海波就会主动上前,“作为专家组成员,你必须冲锋在前,如果你害怕了,别人就更害怕”。

  如今,邱海波团队已派出六批医护人员前往湖北抗疫一线:潘纯、谢剑锋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战斗在金银潭医院一线;黄英姿担任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救治和专家组组长,负责江苏医疗队的临床诊治工作。杨毅则留守江苏,指导省内各家医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诊治。他们都已成为抗疫一线的领军人物。

  鲁翔:最高兴的是看到患者出院

鲁翔

  3月20日,江苏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江苏省支援黄石医疗队队队长鲁翔收到了黄石人民赠送的礼物——皮雕画,该画在花纹设计上用了传统的卷草纹,配上黄石市花石榴花以及“致敬逆行者”字样,寓意“团圆”和“美满”。

  一个多月前,鲁翔挂帅,带领首批310名医疗队员驰援黄石。“作为总指挥,我压力很大;但作为一名老医生,我信心十足。”鲁翔是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也是该校附属逸夫医院院长,这位曾抗击过“非典”的“老将”,耳顺之年迎来再次出征。

  早在1月25日,鲁翔在南京为逸夫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6位队员送行。此后,该院先后派出3批共39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送完第一批队友还没想过会去湖北,当送完第二批和第三批后,我也准备出征了。我对湖北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曾在那里读过4年研究生。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与黄石的医务人员一起,共抗疫情!”

  担任总领队,是使命更是压力。到达千里之外陌生地域,面对未知病毒,既要打赢阻击战、保卫战,又要确保队员平安,责任之重,外人难知。“我们的医务人员都是江苏各家医院抽调的精兵强将,我有责任带着所有队员一起平安回家。”鲁翔表示。

  工作中,责任感让鲁翔总是冲锋在前——医院感控做得好不好,病人情况怎么样,他都要穿上防护服去实地看一看。

  “刚到黄石,新冠肺炎治疗的手段不像现在这么明朗,我们意识到血浆可能有用。所以,我们在国家卫生部门开始建议使用血浆诊疗方案的前一两天,就用了第一例康复者血浆。后来方案出来了,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也见到了效果。”鲁翔说。

  得益于鲁翔和队友们的提早准备和周密布置,经过两周多的奋战,黄石疫情形势出现了明显好转。

  “像我这样一个以执行为主、参与决策的专业技术人员,既要提供专业建议,也要抓好组织协调管理。”鲁翔清晰的作战思路、果敢的决策能力,加上江苏医疗队和黄石当地医务人员的日夜奋战,目前该市总出院人数已达800多人,存量病人在可控范围内。

  “深夜接军帖,九州大点兵。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这首诗是一名江苏护士的丈夫写给即将出征湖北的妻子及其队友们的。在3月20日首批江苏援黄医疗队启程返乡欢送仪式上,鲁翔拿着话筒,带着部分队员,一同朗诵出了“续篇”:禀父老,楼兰破,人平安,白衣将士把家还。鲁翔说,目前还留在黄石的江苏医疗队员,将继续奋勇作战,直到全面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后胜利。

  史锁芳:“中医舱”里的“苏医生”

史锁芳

  3月10日,武汉第一家以中医诊疗为主的方舱医院——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正式宣布休舱。休舱前一晚,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队长、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医疗副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史锁芳远程连线了学校,用3个小时为全校200多名中医学子上了一堂“云端思政课”。“我想用我们在武汉抗疫的经历,让同学们增强中医自信、坚定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心,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建设健康中国这个接力棒终究是要交给你们的!”屏幕前,他对学生们深情地说。

  “相信江苏中医”是史锁芳隔离服上的6个字。2月10日,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史锁芳带领由南京中医药大学11所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4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紧急驰援武汉,参与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

  出发前,史锁芳专程拜访了自己的恩师、首届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将其团队制订的新冠肺炎中医辨治方案带到疫情防治最前线。为了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诊疗,史锁芳创造性地开创了适应方舱医院特色的三级医疗方案,通过一线值守值班、二线评估评定、三线审核把关的三级诊疗机制确保医疗质量。

  江夏方舱医院主要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然而,有些患者对中医缺乏了解,担忧中医能否治疗急症。对此,史锁芳态度坚定:“中医不是慢郎中!”他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系疾病临床研究已30余年,对“中医舱”信心满满。“我们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统方’的基础上根据每位患者的特点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从而有效干预轻症,降低重症转化率。”史锁芳说。

  独特的“1+4+N”治疗方案,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一系列中医药特色疗法……很好地改善了患者咳嗽、气喘、失眠、焦虑等症状。心有疑虑的患者从最初的拒绝转变为信任,史锁芳对此感到欣慰。

  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临时党支部书记,史锁芳身先士卒,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天在隔离病区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往往一趟查房下来衣服已被汗水湿透,他坚持对病区的每一名患者亲自问诊、手写病历处方;回到驻地要参与远程会诊、病案讨论,回复病区微信群里的患者提问,还要接受全国各地患者的网络问诊。他的付出让队员们都很感动,“我们和病人一样,看见他就觉得安心,他就是‘苏医生’的杰出代表”。

  从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休舱,江夏“中医之舱”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未有一例轻症患者因症状加重转出,目前也没有一例治愈出院的患者出现“复阳”情况。近日,史锁芳荣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李娟娟:坚守“疫”线的“江苏队小可爱”

李娟娟(中)

  “来不及欣赏扬州三月的美景,但武汉的樱花同样灿烂。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也可以战胜疫情,返回家乡!”3月的扬州已如诗如画,正如李娟娟记忆中一般。自2月2日起,她已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奋战了50多个日夜。近期,看着身边的大批“战友”返程,李娟娟依然选择坚守在武汉。

  作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的护师、扬大医学院学生临床实习指导教师,在与死神赛跑的时间里,李娟娟用自己的真情真爱守护并感动着患者,这位防护服上写着“江苏队小可爱”的姑娘,已成为患者心中如亲人一般的存在。

  驰援武汉前,李娟娟已在扬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工作7年。疫情发生后,她密切关注疫情动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告诉自己必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如果有第二批去武汉支援的,能不能让我先上?作为一名重症监护人员,真的第一次感觉这样骄傲自豪。我觉得这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使命……”在得知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的人员中没有自己时,这位“90后”的姑娘再也坐不住了,她第一时间给护士长王妮娜发去微信。而这已是她第二次请战。

  2月2日,作为第三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成员,李娟娟奔赴武汉,并被分配至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科E组,成了全组年龄最小的护师。

  “爷爷,你知道我是谁吗?”“江苏队小可爱!”“爷爷,你怎么哭啦?”“感谢你们!”不久前,这段既逗趣又温暖的医患互动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被患者刘爷爷称为“江苏队小可爱”的护士正是李娟娟。

  自2月下旬起,李娟娟每天都会陪刘爷爷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爷爷有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孙女,于是我就告诉爷爷,就把我当孙女,让他不要害怕孤单。”李娟娟说,从此以后,刘爷爷只要一听到她的声音,便喊她“小可爱”。

  “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他们每个人都让我很牵挂。”李娟娟说,她看护的一位阿姨,因病情起伏而情绪消极低落。发现这一情况后,李娟娟便悄悄加了患者女儿的微信,及时反馈患者情况,并建议她通过电话或视频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关爱,令患者家属十分感动。

  李娟娟所在的重症病区约有35名危重症患者,工作量很大。李娟娟的日常工作,除了给病人吸痰、静脉注射,还要给重症患者翻身拍背、清理排泄物等。“每帮病人翻一次身,就会出一身汗,感觉快用尽了力气。”为了节约防护装备,全身心投入工作,她一般在工作前2小时就不再喝水。由于病区没有护工,她还和“战友”们主动承担起了病区的基础护理工作,包括运送氧气罐、收拾医疗废物等。

  “当我走进病房那一刻,就觉得我没有来错地方,武汉人民需要我,我能帮助他们,一切就都值得。”李娟娟说。眼下,李娟娟仍然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看着一批批患者顺利出院,她的脸上多了明媚的笑容。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