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视点 > 正文

毕业典礼,这碟“小菜”怎么做

作者:颜云霞 发布时间:2017-06-23 来源: 《新华日报》

  6月,毕业季。

  虽无“兰舟催发”,但总有一事告诉你,该离开了,那就是毕业典礼。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每个升学转折点都有毕业典礼。它可传统,文庙门开,八佾舞起,汉式风格每年都有“私人订制”;它可时尚,穿华服,走红毯,毕业时刻来一场青春走秀;它可经典,致辞、颁奖、发言、拍照,各式程序不走样,也许刻板但不失隆重;它可感人,师生共忆往事、互赠礼物,鲜花与眼泪齐飞的场景,真挚而难忘……人们总觉得在结束一段学业、走完一段历程时,需要一个仪式,以郑重的态度“继往开来”。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毕业典礼遍地开花,还在于它被视为一个情感出口。离别之际,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许多话于平时是“心口难开”,有许多情于平时是“浮云蔽日”;对毕业生,母校觉得有必要再送一番忠告,再赠一句祝福;孩子的成长节点,家长不愿缺席,期待共同见证……各方都需要一个平台说点心里话,一个载体留个纪念。

  更重要的是,毕业典礼承载着教化的使命,被称为“最后一课”。礼仪之邦,重视教化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所谓“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对大学校长毕业演讲的重视,就是这传统最突出的表现。近年来,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讲已成各高校争奇斗艳的重头戏,有引经据典,纵论人生理想的古典派,有潮语不断,廉颇未老尚能“时髦”的新潮派,有闲谈生活,将未装空调作为心中遗憾的致歉派,有勉励至上,煲得一手好汤的鸡汤派……不管风格如何,“校长如是说”若能让学生受益,便达到目的。

  毕业典礼的意义大体如是,人们的期待有中肯之处,也有“不可承受之重”。说到底,毕业典礼是学校文化的表现与延伸,植根于整个学校教育与管理的生态之中。健康的师生相处之道、学校文化的构建之道、知识学养的传承之道,都远非一个毕业典礼所能实现。如果日常教学中,学生感受不到教师为人师表的风骨,感受不到学校管理的人性化,毕业典礼再如何接地气,毕业致辞再如何打动人心,终不过是一场各方的例行公事,恐难在学生心中掀起教化的涟漪。换言之,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想认识不会因一场仪式而大幅提升,各行各业进步的前景也不可能建立在美妙演讲的沙滩上——日常教学才是大餐,毕业典礼不过一碟小菜。

  做好这碟小菜并不容易:红毯走秀多了,潮人潮语多了,轻松有余,但庄重不足;过山车典礼多了,花式合影多了,欢快有余,但华而不实;汉式典礼多了,别致有余,但流于形式……总的来说,人们对这碟小菜的不满集中在三方面:其一,缺乏调味。毕业典礼往往不邀请家长参加,或者限制家长人数,亲情这味调料缺席;其二,口味单一。毕业典礼校长讲话总是重头,学生和教授的声音微弱;其三,营养不够。形式花样翻新,但往往有形而无神,没有文化做基底。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知道,美食的背后,除了精湛的手艺,更浓缩着国人的生活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毕业典礼这碟小菜也当如是,背后当有办学理念的明晰和坚持,有师生对学校价值定位的认同和坚守。而这些,就体现在毕业典礼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环节中。比如,席位安排,是没有台上台下之分,还是领导高高在上;毕业证书发放,是校长一个个宣读毕业生的名字,每个人都上台领取,还是只有学生代表上台,其他人回到院系、班级领取,其间对人的尊重程度甚至理念价值显然不同……仪式,是文化的表演;毕业典礼,虽是小菜,也有高下之分。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