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视点

中小企业不该被挡在校招门外

作者:黄红芳 发布时间:2018-12-06 来源: 《新华日报》

求贤若渴却因名气不大而无缘进校招才——

中小企业不该被挡在校招门外

  眼下正是毕业生求职季,很多用人单位希望在年底前完成招聘计划。但记者采访发现,南京不少高校目前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并不多。与此同时,有不少用人单位却感叹招聘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毕业生身边。原因在于,随着越来越多用人单位选择校园招聘,有些高校为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而设置招聘门槛,一些不知名的中小企业被挡在校招大门之外。

  校园招聘因为供需双方对接精准度高,已成为毕业生求职首选和用人单位招聘首选。一般来说,中国移动、阿里巴巴、苏宁等大型企业集团都会自己组团巡回宣讲招聘。一些没有能力独立组团的则通过申请参加高校定期组织的集中招聘会来获得与毕业生面对面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申请单位都能得到学校同意。

  南京沃太克森节水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发展势头不错的新型创业公司,公司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的年轻人,但因为公司创办不久名气不大,被南京多家高校婉拒校招请求。为招到合适的人才,公司人事经理每周六都到江苏省人才市场摆摊招才。“周末到人才市场求职的大学生并不多,只能抓到一个算一个。”负责招聘的陈女士有点无奈地说。南京遇见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晨也表示,因为公司规模小,去高校招聘经常会被拒绝。

  不仅是新型创业公司,一些规模企业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被高校拒之门外。南京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有限公司今年计划招聘一批财务管理后备人才。今年10月,该公司向南京两家知名高校递交招聘申请都被婉拒。公司人力资源部俞女士从侧面打听得知,原来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认为红星美凯龙是一家经营家具的公司,财务管理在该公司不是主流岗位,而她申请的两所高校的会计、财务都是学校的王牌专业,学校认为王牌专业毕业生去家具公司不能算体面就业。“其实知名高校毕业生到我们公司都是作为储备干部培养的,公司专门制定晋升计划,薪酬待遇也不错。”

  对于将一些用人单位拒之门外,高校也有自己的苦衷。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表示,因为学校场地有限,本着对学生负责、引导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初衷,学校对于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都会进行筛选。比如该校11月举办的一场综合性招聘会上,近400家用人单位就是从报名的1000多家单位中挑选出来的。这位不愿具名的高校就业负责人表示,学校筛选用人单位主要看企业规模、薪酬待遇、岗位质量以及与学校专业的匹配度。“如果一个单位提供的岗位主要是销售类,或者稳定性差的小企业,一般不会考虑,因为即便进校招聘也难以吸引到学生。”

  不过,一些毕业生似乎并不这么想。去年毕业的南京理工大学视觉设计专业硕士黄敏,面对各种就业机会,最后相中南京一家只有十几人的数字科技公司。“我跟老板交流后觉得公司的发展理念跟我很契合,在这里可以得到我想要的锻炼、发展机会。”

  在多次采访招聘活动中,记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毕业生招聘中,分工明确的大企业基本由人事经理出面,而中小企业往往都是公司负责人、业务主管亲自上阵,而一些毕业生往往因为折服于这些负责人的个人魅力而选择共同创业。

  事实上,很多行业大咖也起步于小企业。今年11月底获得江苏省第四届技能状元大赛电子技术项目状元的成冲,刚毕业时就任职于一家只有十几人的校办小厂。谈起夺冠经历,成冲非常感谢自己那段校办工厂的工作经历,“当时校办厂因为人少,每人都身兼多职。学电子技术的我,就是那时候学会电子编程、电子设计、精进维修技术,成为一名多面手的。”成冲说,毕业生刚开始进小企业并不是坏事,小企业不像大企业那样分工明确,更能锻炼人,也有更多晋升机会。

  事实上,在每年大学生就业中,能进入大集团大企业的毕业生只是少数,绝大部分毕业生最终还是要到中小企业就业。今年前三季度,江苏创业带动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超过65%,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新兴的中小企业。

  采访中,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高校应该对中小企业的校园招聘需求持开放态度。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地、各级人才市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应定期将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组团招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将中小企业的用人信息传达到毕业生身边,给他们更多元化的选择。

本报记者 黄红芳

责任编辑:陈路

中小企业不该被挡在校招门外
发布时间:2018-12-06   
来       源:《新华日报》  

求贤若渴却因名气不大而无缘进校招才——

中小企业不该被挡在校招门外

  眼下正是毕业生求职季,很多用人单位希望在年底前完成招聘计划。但记者采访发现,南京不少高校目前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并不多。与此同时,有不少用人单位却感叹招聘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毕业生身边。原因在于,随着越来越多用人单位选择校园招聘,有些高校为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而设置招聘门槛,一些不知名的中小企业被挡在校招大门之外。

  校园招聘因为供需双方对接精准度高,已成为毕业生求职首选和用人单位招聘首选。一般来说,中国移动、阿里巴巴、苏宁等大型企业集团都会自己组团巡回宣讲招聘。一些没有能力独立组团的则通过申请参加高校定期组织的集中招聘会来获得与毕业生面对面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申请单位都能得到学校同意。

  南京沃太克森节水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发展势头不错的新型创业公司,公司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的年轻人,但因为公司创办不久名气不大,被南京多家高校婉拒校招请求。为招到合适的人才,公司人事经理每周六都到江苏省人才市场摆摊招才。“周末到人才市场求职的大学生并不多,只能抓到一个算一个。”负责招聘的陈女士有点无奈地说。南京遇见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晨也表示,因为公司规模小,去高校招聘经常会被拒绝。

  不仅是新型创业公司,一些规模企业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被高校拒之门外。南京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有限公司今年计划招聘一批财务管理后备人才。今年10月,该公司向南京两家知名高校递交招聘申请都被婉拒。公司人力资源部俞女士从侧面打听得知,原来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认为红星美凯龙是一家经营家具的公司,财务管理在该公司不是主流岗位,而她申请的两所高校的会计、财务都是学校的王牌专业,学校认为王牌专业毕业生去家具公司不能算体面就业。“其实知名高校毕业生到我们公司都是作为储备干部培养的,公司专门制定晋升计划,薪酬待遇也不错。”

  对于将一些用人单位拒之门外,高校也有自己的苦衷。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表示,因为学校场地有限,本着对学生负责、引导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初衷,学校对于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都会进行筛选。比如该校11月举办的一场综合性招聘会上,近400家用人单位就是从报名的1000多家单位中挑选出来的。这位不愿具名的高校就业负责人表示,学校筛选用人单位主要看企业规模、薪酬待遇、岗位质量以及与学校专业的匹配度。“如果一个单位提供的岗位主要是销售类,或者稳定性差的小企业,一般不会考虑,因为即便进校招聘也难以吸引到学生。”

  不过,一些毕业生似乎并不这么想。去年毕业的南京理工大学视觉设计专业硕士黄敏,面对各种就业机会,最后相中南京一家只有十几人的数字科技公司。“我跟老板交流后觉得公司的发展理念跟我很契合,在这里可以得到我想要的锻炼、发展机会。”

  在多次采访招聘活动中,记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毕业生招聘中,分工明确的大企业基本由人事经理出面,而中小企业往往都是公司负责人、业务主管亲自上阵,而一些毕业生往往因为折服于这些负责人的个人魅力而选择共同创业。

  事实上,很多行业大咖也起步于小企业。今年11月底获得江苏省第四届技能状元大赛电子技术项目状元的成冲,刚毕业时就任职于一家只有十几人的校办小厂。谈起夺冠经历,成冲非常感谢自己那段校办工厂的工作经历,“当时校办厂因为人少,每人都身兼多职。学电子技术的我,就是那时候学会电子编程、电子设计、精进维修技术,成为一名多面手的。”成冲说,毕业生刚开始进小企业并不是坏事,小企业不像大企业那样分工明确,更能锻炼人,也有更多晋升机会。

  事实上,在每年大学生就业中,能进入大集团大企业的毕业生只是少数,绝大部分毕业生最终还是要到中小企业就业。今年前三季度,江苏创业带动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超过65%,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新兴的中小企业。

  采访中,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高校应该对中小企业的校园招聘需求持开放态度。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地、各级人才市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应定期将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组团招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将中小企业的用人信息传达到毕业生身边,给他们更多元化的选择。

本报记者 黄红芳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