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视点

高考志愿填报应从长远计

作者:朱四倍 发布时间:2019-06-25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日,全国各地的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每年的高考招生季都牵动着考生、家长和高校的敏感神经,考生希望上好学校好专业,高校希望招收好学生。而近年来屡有出现的名校招生暗战和“天价高招志愿指导事件”也说明,考生与高校之间的平衡点和对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增值性和附加性越来越凸显,高考是决定个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何种高等教育的机制。我国高考制度本身是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而高考志愿填报机制是高考制度公平性和分配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放在社会分配机制和人生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高招志愿选择产生的烦恼是一种幸福的烦恼,也是需要理性把控的“烦恼”。处理得当,各方满意;处理不当,损失大矣。对考生来说,有可能对人生的轨道产生影响;对高校来说,是失去良才的无奈;对社会来说,就是资源配置的浪费甚至也在无形中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分配。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门技术活,更要从长远计。道理很简单,考生个人的志愿填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职业取向。选择正确,不仅可能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程度,还可能会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阶层。反之,对个体来说,不仅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也无助于实现家庭的希冀与期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那么,就考生和家长、高校来说,该如何调控这幸福的烦恼呢?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报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表示了解所选专业,67.0%的人并不了解,67.9%的人承认,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在实际学习中,仅有16.0%的人觉得所学专业符合当初预期,56.2%的人觉得并不符合,71.2%的人表示,想要重新选择一次专业。这表明“学非所用、用非所爱”现象比较普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考生对院校和专业的情况了解不多,缺乏对个人的兴趣、性格、职业倾向的综合分析等。

  因此,对考生而言,应结合家长和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的分数和志向进行综合评估,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尊重个人兴趣与志向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选择相应的学校与专业,让个人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发挥,使个体“所好”和社会“所需”、高校“所求”完美组合。这就要深入细化地对个人的志愿报考进行评估和预判,如对院校层次、专业兴趣、城市地域、成绩匹配度、专业行业前景和是否考研出国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当然,一切都是选择,选择都是有得有失,也不应无限制夸大一次选择的威力,毕竟进入大学之后也要靠自己的奋斗才能赢得未来。

  对高校和家长来说,要着力帮助考生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个体进入院校后对高考志愿选择工作不满意、对院校和专业的不满意、进而对自己高考志愿选择的不满意,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因此,为了能从容应对志愿选择,家长和高校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考生实现信息的平衡,一方面,考生不要道听途说,而要根据志向多上心仪院校的网站等渠道了解情况;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推销自身的力度,多走向高中宣传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宣传自我的同时更能帮助考生寻找自己与专业两相适应的契合点。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打着志愿咨询进行诈骗的案例,对考生和家长来说,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对监管部门来说,当然要加大打击力度,切实保护考生权益。

  专业选择不仅仅是学一门专业的问题,关乎人生,也在影响着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整个社会都有责任来帮助考生实现个体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进而把控幸福的烦恼。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25日第2版

责任编辑:陈路

高考志愿填报应从长远计
发布时间:2019-06-25   
来       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日,全国各地的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每年的高考招生季都牵动着考生、家长和高校的敏感神经,考生希望上好学校好专业,高校希望招收好学生。而近年来屡有出现的名校招生暗战和“天价高招志愿指导事件”也说明,考生与高校之间的平衡点和对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增值性和附加性越来越凸显,高考是决定个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何种高等教育的机制。我国高考制度本身是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而高考志愿填报机制是高考制度公平性和分配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放在社会分配机制和人生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高招志愿选择产生的烦恼是一种幸福的烦恼,也是需要理性把控的“烦恼”。处理得当,各方满意;处理不当,损失大矣。对考生来说,有可能对人生的轨道产生影响;对高校来说,是失去良才的无奈;对社会来说,就是资源配置的浪费甚至也在无形中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分配。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门技术活,更要从长远计。道理很简单,考生个人的志愿填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职业取向。选择正确,不仅可能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程度,还可能会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阶层。反之,对个体来说,不仅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也无助于实现家庭的希冀与期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那么,就考生和家长、高校来说,该如何调控这幸福的烦恼呢?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报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表示了解所选专业,67.0%的人并不了解,67.9%的人承认,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在实际学习中,仅有16.0%的人觉得所学专业符合当初预期,56.2%的人觉得并不符合,71.2%的人表示,想要重新选择一次专业。这表明“学非所用、用非所爱”现象比较普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考生对院校和专业的情况了解不多,缺乏对个人的兴趣、性格、职业倾向的综合分析等。

  因此,对考生而言,应结合家长和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的分数和志向进行综合评估,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尊重个人兴趣与志向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选择相应的学校与专业,让个人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发挥,使个体“所好”和社会“所需”、高校“所求”完美组合。这就要深入细化地对个人的志愿报考进行评估和预判,如对院校层次、专业兴趣、城市地域、成绩匹配度、专业行业前景和是否考研出国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当然,一切都是选择,选择都是有得有失,也不应无限制夸大一次选择的威力,毕竟进入大学之后也要靠自己的奋斗才能赢得未来。

  对高校和家长来说,要着力帮助考生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个体进入院校后对高考志愿选择工作不满意、对院校和专业的不满意、进而对自己高考志愿选择的不满意,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因此,为了能从容应对志愿选择,家长和高校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考生实现信息的平衡,一方面,考生不要道听途说,而要根据志向多上心仪院校的网站等渠道了解情况;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推销自身的力度,多走向高中宣传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宣传自我的同时更能帮助考生寻找自己与专业两相适应的契合点。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打着志愿咨询进行诈骗的案例,对考生和家长来说,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对监管部门来说,当然要加大打击力度,切实保护考生权益。

  专业选择不仅仅是学一门专业的问题,关乎人生,也在影响着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整个社会都有责任来帮助考生实现个体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进而把控幸福的烦恼。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25日第2版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