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省外 > 正文

上海闵行完善党建网络提升民办校凝聚力

作者:计 琳 发布时间:2015-09-18 来源: 新华网

从游离到融合,化阻力为助力,填补党建空白点,科学引领谋发展

每个“相约星期一”,都会有党员带头与全体教师交流读书心得,推荐“影响我成长的好书”,并通过学校网站上的“学实园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每个“示范服务区”,都会有党员利用自己的工作所长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并定期接受师生的监督和反馈……与人们印象中一些民办学校组织不健全、活动无效果的现象大为不同:在上海市闵行区民办日新实验学校,党组织提升了师生凝聚力,也带来了学校发展的新气象。日新实验学校只是上海市闵行区众多民办学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闵行区成为外来务工的“热土”。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各层次教育的需求,闵行在上海率先建立了第一所民办学校,并开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但是,由于新建的民办学校大多并未同步建立起党组织,因而,随着教育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各所民办学校的党建工作形不成合力,严重阻碍民办学校的良性发展。”闵行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朱雪平说。

“闵行区现有民办学校和幼儿园102所,在校生5.6万多人,教职员工5131人,教师和学生均接近全区总数的三分之一。”朱雪平说,“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体现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让群众享受到不同层次的教育,是区教育局党委近年来着力思考和加强的重要工作。”

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闵行区抓住契机,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网络,采取挂靠、归口、联合等形式,因地制宜,有效填补了党建工作在民办学校的空白点。目前各中小学、幼儿园已建立党组织的有24个单位,其余学校或幼儿园都建立了党建联络员,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在民办学校的全覆盖,促进了民办学校党组织的健全,使全区教育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闵行区民办教育党委书记康正华告诉记者,在闵行,民办学校类别复杂,既有公办学校直接管理的,也有集团垂直管理的。办学主体既有集体投资的,也有个人投资的;既有大陆的举办者,也有港澳台及外籍举办者。虽然民办学校的师生数已占公办学校的一半,但党员人数却只占公办学校的六分之一,党员不仅人数少,而且存在流动性大,分布不均,各单位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等问题。

如何使党组织从“游离”到“融合”?闵行区民办教育党委一方面采取了“三同步”的举措,即谋划同步齐实施,进度同步齐落实,督查同步齐发展,确保民办学校学习实践活动与公办学校同步推进。同时,通过听、看、访、查等方式对各民办校学习实践活动推进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式的综合和专项检查,了解民办学校师生满意度,督促学校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闵行区民办教育党委主动争取董事会支持配合,向各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投资方发出了公开信,解读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推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结对子”,通过公办学校党支部委员担任民办学校联络员的方式,加强民办学校党建;通过教育局各业务科室负责人加入民办教育党委,为各民办学校的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为了打消部分民办学校举办者对党组织的活动是否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浪费经费的疑虑,闵行区民办教育党委还决定,党费除上缴区委组织部之外,剩余部分全额返还民办学校,作为党建工作经费的补充,支持民办学校党支部开展工作。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都受到了区内民办学校的欢迎。

而要真正化“阻力”为“助力”,推动党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还需要创新的举措来推动。在民办教育党委的领导下,闵行区各民办学校针对自身特点,积极寻找党建载体,创造了不少“简便易行,小型多样,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

今明幼儿园的教师多是来自外省市的“80后”,针对这些教师自理能力较差的特点,学校拨出专款,带他们从到农贸市场买菜开始,学习做饭、整理房间,教他们如何学会生活,学会照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和老师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董事长康陈禄感慨道。

复旦万科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制民办学校,1300多名学生50%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英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在党支部的推动下,学校开展了中外学生百人中国地图拼图比赛,中外师生制作国旗、唱《国歌》,学校12年成果回顾展,中外学生“爱国爱校”书画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让师生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情。

“原来教师们各自为政,教师办公室里杂物乱放无人问津的现象不见了,现在走进我们学校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温馨、和谐、凝聚向上的气息。”在民办日新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阮小娟的眼里,这一切都与党组织的作用密不可分,“我们的党员教师主动带教青年教师、带头上公开课、主动关心困难学生和同事,这些都让师生们感觉前进的路上有组织引领,困难时有组织关心。”

据悉,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闵行区民办教育党委还将进一步加大民办学校的党建力度,积极为学校创建沟通平台,激发党组织活力,通过创建谈心机制在学校与教职工之间架设“连心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在学校与社区间架设“爱心桥”,通过完善沟通机制在学校与上级组织间架设“同心桥”,扎实推进民办学校科学发展。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