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省外 > 正文

广东:地方产业随高水平大学“升级”

作者:刘盾 王友文 董鲁皖龙 发布时间:2017-06-2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大手笔投入引才,大改革破除积弊,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大发展

广东:地方产业随高水平大学“升级”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阮双琛(中)带领科技团队成功研发高功率固体激光频率变换技术

资料图片

  瀚海基因将是“巨大挑战”,这是《自然》杂志给美国基因测序巨头的警告。近年来,瀚海基因这匹“黑马”,以“第三代测序因”领头人的姿态突然杀出,让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与欧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瀚海基因由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创建,目前估值达15亿元。南科大不但助推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还成为高新企业的“孵化器”.目前,该校团队或教师已创办20多家企业。

  2015年4月,广东以超常规的投入力度和改革举措,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简称“双高”)建设。广东“双高”建设两年多来,17所参建高校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用科研成果强有力地支撑广东创新驱动发展。

  大手笔投入树“嘉木”引“凤凰”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刘晓利曾感觉自己像个“化缘和尚”.“双高”建设前,他所在的科研团队每年从深圳市和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不到10万元,难以维持团队的正常运转,连申请国外专利的钱都没有。刘晓利不得不四处找企业拉横向课题经费。

  为补齐资金短板,让“双高”参建高校会聚高端人才、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广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方政府加大专项支持力度,出台超常规举措。

  据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介绍,仅在建设“双高”以及省市共建高校、特色重点学科等方面,广东就新增投入近300亿元,其中省财政新增投入120多亿元。同时,广东还创新投入机制,以资金为杠杆,奖先罚后。今年省财政拟投15亿元建设高水平大学,其中9亿元为奖励资金。

  深圳市向深圳大学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仅2016年,刘晓利所在团队就分到100万元。久旱逢甘霖,刘晓利团队申请了10项专利,购买了紧缺的设备,很快取得新突破。近日,刘晓利团队与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总经费4600万元。

  高端人才曾是广东“双高”参建高校的短板。据统计,2013年,广东普通高校共有两院院士25人,而当时仅南京大学就有32名两院院士。

  广东省“双高”参建高校积极面向全球遴选一流人才,力争“后来居上”.近日,省教育厅组织“双高”参建高校赴伦敦,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这是继去年抱团赴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招贤”后,第二次联合出国引才。

  深圳市与南方科技大学准备投入数亿元资金,建设独立的科研大楼,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拉布斯合作建立研究院,这是深圳首个以诺奖得主命名的研究机构。大手笔投入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海外高层次人才纷纷加盟南科大。目前,该校拥有16名院士、43名“千人计划”专家、61名“青千”专家,其中九成以上拥有海外工作经验。

  如今,“双高”参建高校已成为广东省的人才“聚宝盆”.截至2016年底,“双高”参建高校两年新增426名国家级人才,较建设初期基本翻番。

  大刀阔斧改革打造大有可为的“学科特区”

  管杰刚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毕业后,由于学术水平高,被深圳大学电子学院聘为教授,年薪40万元。而其他正常毕业的博士生,被深大聘为讲师,年薪25万元。

  而在以前,无论新聘的教师才能相差多大,受传统人事制度所限,深大只能给一样的工资待遇。为破除积弊,广东围绕“人、财、物”等影响和制约高校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政策,为“双高”参建高校深化人事制度、科研体制等改革“松绑”.

  拿到“尚方宝剑”后,17所“双高”参建高校大拆“路障”.深大自启动建设高水平大学以来,先后开展了200余项改革举措,人事制度改革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该校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做加法”的思路,大刀阔斧地改革人事制度。“新人”全部取消事业编制,实行全新的薪酬体系;“老人”实行分类管理,加压力,加待遇。

  暨南大学由校长胡军担任学校人才工作“一站式”服务站站长,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了非升即走的准聘长聘制,以及能上能下的分类管理制、能高能低的多元薪酬制。

  广东省还向试点高校下放岗位设置权、公开招聘权、职称评审权、薪酬分配权和人员调配权,同时,大力改革科研机制,允许高校科研人员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岗创业、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力争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对全职或者兼职到试验区内开展创新创业的科技人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立相关岗位晋升通道,设立成果推广类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系列职称评聘机制,并在政府扶持资金、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给予支持。

  “学校10%的人才贡献了90%的科技成果”,华南农业大学发现这一情况后,实行“优劳多得”,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按学校5%、所在单位15%、成果完成人80%的比例进行分配。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6个团队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第六批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其中两个团队带头人是副教授。副教授领衔的团队能入选省部级科研团队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南科大校长陈十一看来,这与该校实施的独立课题组负责人制度有很大关系。该校每位教研序列的教师都有独立实验室、启动经费,不必依附在老教授的团队,可以独立组建课题组、申请项目。

  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了“双高”参建高校勇攀“学科珠峰”.以深圳大学为例,2015年9月到今年5月,该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从“零”跃升为4个。据统计,目前“双高”参建高校共51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比2015年1月增加16个;5个学科入围全球排名前1‰,跃居全国第三。

  高校“创新星火”驱动地方产业“升级”

  2013年11月,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成立。2015年,该公司年产值便跃升为1.8亿元,实现利润3000万元。广东大麟洋迅猛发展的“秘密武器”,就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林浩然团队研发的4项专利。

  “双高”参建高校产出的“黑科技”,已成为广东大麟洋等当地企业“应战”经济新常态的“杀手锏”.当前,广东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发展动力迫需“转挡”.

  “‘双高’建设是广东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智慧之选。”景李虎介绍说,广东省通过考核“指挥棒”,引导“双高”参建高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开展科技创新,用科研成果引领产业发展。

  “要通过打造畅通的成果转化机制,让教授与企业无缝对接。”据中大科研院产学研处副处长范瑞泉介绍,该校专门成立校产学研处、科技交易服务有限公司,每年对该校800余项专利、1万余篇SCI(科学引文索引)文章进行研究分析,把实用效果好、转化成熟度高的项目推向地方科技部门。

  广东工大党委书记、校长陈新喜欢主动出击,他一有空就到一线企业转,找“痛点”,促合作。近年来,该校依托重点建设学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万多个。

  广东工大还把研究机构建到一线去。近年来,该校与地方政府、产业界搭建了广州国家IC基地、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等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孵化百余家企业,服务企业3000余家。该校还相继派出500多人次的科技特派员,派出人数居全国第2位。

  深大不但与华为、腾讯等30多家深圳市知名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用创新成果将大量中小企业孵化成“小巨人”.该校教授张会生研制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助力新产业生物公司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产品销往美、英等100多个国家,实现产值30多亿元,该公司正准备上市。

  受制于生产工艺的“紧箍咒”,广东塑料制品产值虽长期位居国内前列,但“大而不强”.华南理工瞿金平院士团队的创新成果,打破了我国塑料装备长期依赖进口、跟踪仿制的局面。该校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曹镛院士团队和创维联合创立的新视界公司,先后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块全彩色AMOLED显示屏、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

  据统计,2016年以来,广东高校共承担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总经费4.33亿元;近3年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超过2万项,横向经费近60亿元;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近500个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为企业解决3万余个技术难题,成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近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暨产学研对接大会在佛山召开,又一次吹响了“双高”参建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的“冲锋号”.中大等高校、研究院展出150余项科技成果,超过500家当地企业到场洽谈合作。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当天也揭牌成立。佛山市还专门设立了“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首期规模达1亿元。

(本报记者 刘盾 王友文 董鲁皖龙)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