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南通:“四项举措”推进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为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和教育行风评议建设,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着力推进南通市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促进服务效能再提高、教育形象再优化、社会满意度再提升,3月13日,南通召开全市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大会,推出“四项举措”,推进教育系统作风建设。

会议对2013年南通市教育系统的作风建设工作提出四大要求;

(一)动真碰硬,着力解决热点问题。一是以均衡发展为抓手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以资源配置均衡化、师资队伍优质化、教育管理规范化为重点,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进一步加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比例,落实四星级普通高中等热点学校70%以上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所有初中的规定。二是以减负增效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要求,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推动减负工作实现常态化。建立健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建立学校课程安排、作息时间和课业负担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对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及时纠正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三是以为人师表为要求严格规范从教行为。进一步加强以“自尊、自爱、自律”为内容的师德教育,同时,要定铁规、出重拳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家教、收受家长钱物等师德突出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社会。

(二)真抓实干,着力改进机关作风。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切实推动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做到领导一线指挥、干部一线工作、情况一线掌握、问题一线解决、措施一线落实,以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赢得群众满意。二是优化为民服务。围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进一步完善首问负责制。创新落实服务承诺制,真正做到为民服务“零距离”。深化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制,激发队伍活力。落实效能公示制度。深入组织开展“优作风、提效能、惠民生”系列活动。落实失责追究制。三是厉行勤俭节约。大兴勤俭办教育之风,合理安排使用教育经费。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压缩行政成本。

(三)攻坚克难,着力办好惠民教育。一是加快完善优质教育服务体系。围绕“学有优教”目标和教育现代化八个维度指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力争在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切实办好教育民生实事项目。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3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和4项重点工作任务,强化目标责任,明确时间节点,细化推进措施,力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切实解决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组织开展教育经费拨付使用情况、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免收学费与资助政策、高校奖助学金发放等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党的教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温暖学生、惠及群众。

(四)防微杜渐,着力打造勤廉队伍。一是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做到敬畏群众、敬畏责任、敬畏法纪三个“敬畏”。二是加强教职工道德诚信建设,大力弘扬南通教育核心价值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教育诚信建设。三是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全面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构建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中小学幼儿园行风评议“回头看”活动,巩固行风评议成果,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强化惩处腐败和责任追究。

2012年,南通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全市教育工作大局,进一步深化以“一评五制”为抓手的机关作风建设,广泛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提升教育系统作风建设水平,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教育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扎实推进,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新的加强,教育收费进一步规范,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教育系统在12个公共服务行业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中名列第二,有8个县(市、区)行风民主评议名列前三,其中启东市、崇川区、港闸区名列第一。市教育局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机关综合绩效考评先进单位,市教育局发展规划与财务处被评为“优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专项评议先进处室,“学有优教”入选全市优秀服务品牌。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