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南理工实施“青马工程”培养高素质毕业生

作者:陈育凡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刘轶伦是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的学生,和其他正辗转奔波于全国各地就业市场的同学相比,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的他显得轻松了许多。他说,自己之所以求职很顺利,除了四年的专业培养外,“青马工程”对自己的影响也是功不可没的。在南理工校园,受惠于“青马工程”培养的又何止刘轶伦同学一人呢?

3月16日,共青团江苏省委把全省高校“青马工程”的现场观摩会放在南理工召开,这既是对该校“青马工程”实施成效的肯定,也是近年来江苏高校“青马工程”成果的一次集中交流和展示。

实施“青马工程”,锻造出兼具学校鲜明特色的“东箭南金”

“青马工程”,就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简称。它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于2007年5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该项工程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最终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培养内容上,“青马工程”通过理论学习、志愿服务、挂职锻炼以及社会服务等各种途径,帮助培养对象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诗经•尔雅•释地》中曾有“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的诗句,后人于是就以“东箭南金”来比喻宝贵的人才。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大学,南理工在“青马工程”中又该如何锻造出兼具学校鲜明特色的“东箭南金”来呢?

学校团委缪建红书记说,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学校“青马工程”培养的优秀成果——大学生骨干身上应该集中体现出南理工人“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优良作风。因此,我们把对“目中有人、腹中有墨、心中有梦、肩上有担”学生骨干的培养看成是打造具有南理工特色“东箭南金”的过程。

他进一步解释道,所谓“目中有人”就是要求学生骨干秉承“团结”的优良校风,懂得尊重师长,善于关心同学,学会感恩社会;所谓“腹中有墨”就是要求学生骨干秉承“创新”的优良校风,做到心中常思创新之事,提高专业素养,勇于探索实践,敏于思考创新;所谓“心中有梦”就是要求学生骨干秉承“求是”的优良校风,心中常怀求是之情,明晰生涯规划、高尚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所谓“肩上有担”就是要求学生骨干秉承“献身”的优良校风,心中常明献身之志,培养战略眼光,服务奉献社会,担负历史使命。

据了解,在“青马工程”的实施中,学校团委首先通过严把入口关,做到慧眼识才,有效地提升了学生骨干的源头质量;其次通过严把管理关,做到人尽其才,切实保证了学生骨干的使用质量;再次通过严把培养关,做到有用之才,确保了学生骨干的培养水平;最后通过严把考核关,做到人人成才,进而全面提升了学生骨干的示范效应。

学生骨干:“青马工程”让我们提升了理论素养、增长了社会实践的才干

跟以往的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的是,“青马工程”在培养体系中注重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且适合青年学生成长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骨干在实践锻炼的环节中深化理论、增长才干。2011年初,学校团委创造性地推出了“牵手”计划,分批选派288名优秀大学生骨干走进中学担任校长助理、年级主任助理、荣誉团支书、社团指导老师,先后在中学建立了3家骨干实践基地,较好地实现大学与中学共青团工作的互促共进。从实施的效果看,80%的学生骨干荣获各等级奖学金。涌现了首次参加国际无人机大赛并荣获全国第六的游安华;“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蔡杨波、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主席刘轶伦等众多优秀大学生骨干典型。此外,学生骨干中入党申请书递交比率100%,党员比例高达73.6%。

谈及“青马工程”带给自己的变化和感受,刘轶伦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通过参加团委举办的学生骨干培训班、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工信部所属高校 “家电下乡”暑期调研等一系列教育培训以及社会实践的历练,不仅促进了自己知与行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实现了“自我认可”和“社会需要”的双重目标,对未来的就业甚至于创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从心里感谢“青马工程”对我的培养。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