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考试了,学生还在请教老师。 张筠 摄
16日中考首门语文考试结束后,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都说作文不难写,但写好有难度。“看到作文题就三个字‘我做主’,开头好开但写到一半就觉得没什么话好说了。”瑞金路中学的蔡同学说。“我觉得比去年的作文题稍微难一点,不太容易写出彩。”南航初中的李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写的是记叙文,主要描述了自己的身边事,比如在家里自己做主,如何度过“小主人”的一天。虽然只花了20分钟就完成了600字,但他觉得自己写得太“大众化”,作文想拿高分估计比较悬。16日,南京市招办特邀南京名师点评首日语文、物理试卷。
名师点评
语文: 世博、校园安保成试题
点评人: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二十九中 钱晓龙
一、结构合理,稳中有变
整个试卷平稳平实,但略有变化:文言文阅读,首次单考课外文言文,但内容浅易,考点大都出自相关课文;古诗鉴赏考查置于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板块中,题型新颖,但难度不大;名著阅读,也未设专题考查,而是放于散文阅读题中,巧妙链接,因文布点,设题合理。
二、选料鲜活,内涵厚重
试卷选料呈现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既涉及世博会、月球大会、“五个一工程”以及校园安保等热点话题,从时尚、科技、文艺等不同角度诠释了时代的内涵;又涉及地铁二号线、青奥会、过江隧道、南京云锦等题材,体现了地方特色,让考生倍感新颖亲切。两篇现代文富有厚重的内涵。说明文《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介绍南京云锦,揭示了南京云锦在继承中求创新的科技文化底蕴;散文《天窗》,回忆童年生活的美好、母爱的深沉,从老屋的天窗写到心灵的天窗,充满了寻根的意识,以其童真童趣,容易引发考生阅读情感的共鸣。
作文:“我做主”写出反思易得高分
点评人: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南京九中 袁源
中考作文题是“我做主”。文题简洁明了,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障碍,有利于考生快速选取合适的素材构思成文。在文体上,考生选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都有很大的写作空间。
题中“我”字,能够迅速贴近考生,“我”字既可指生活学习中的“小我”,也可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大我”。从“小我”的角度出发,考生可以选取自己在家庭生活、校园学习和社会实践等等方面的事例;从“大我”的角度,考生可以关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等。试题中“做主”一词,内涵丰富,几乎所有考生都能对此表达出自己深浅不一的思考。“做主”可以是家庭生活中的自立自强,对家长包办的反思;也可是学习成长中,不迷信、不盲从的一种“自主”意识;还可以表达作为社会大家庭主人的一种责任感。有实力的考生,面对这个考题还会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比如,反思“做主”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做主”与尊重他人的关系等。作为中考作文题,“我做主”也是对我们教育中要进一步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一种积极倡导。
物理:注重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点评人: 建邺区物理学科带头人,南湖一中校长 马峰
试题内容生活气息浓厚,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缓解学生答题时的紧张心理。充分体现了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彰显了学科特色。试题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重视实验 突出过程
试题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首位,在注重对课本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进行常规考查的同时,更重视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中科学方法的掌握,突出了对实验中关键步骤的掌握。如第7题“电磁感应现象实验”考查了学生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理解,避免对实验步骤的死记硬背。
二、关注热点 联系实际
试题所取的背景材料与当代科技的前沿、节能减排、世博会等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如第15题关注了沪宁城际铁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等。
三、强调应用 体现能力
试题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如第5题应用惯性知识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现场花絮
怕估分不准,考生训练“背答案”
考生在考试前竟忙着训练背答案,家长则在考场外忙着交流“签约”心得!16日,南京2010年中考正式开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考碰上端午节,对于考生家庭来说,这个节紧张味儿比较浓。
由于南京中考是考后估分填志愿,这样估分的准确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不少考生因为担心估分估不准,都准备上了考场后“死记硬背”自己的答案。“前天我们就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提醒孩子千万别忙着在考试时候记答案,考场上有时间就多检查检查。”第三初级中学考生家长告诉记者,孩子考前紧张的并不是复习的不到位,而是怕自己记不住答案考后不好估分。
“我家女儿一模考得还可以,但二模时她用复查的时间训练自己的估分,结果比一模低了十多分。”二十八中考生家长郝女士说,早上孩子进考场前她就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孩子再为了记答案而耽误时间。“不过这也挺为难孩子的,过两天考完之后老师就要让他们回校估分了,这么多门考下来要孩子记得所有答案,哪有那么容易啊。但如果记不准答案,估分估高了,填志愿就容易‘滑边’;分数估低了,孩子填了又后悔。”
家长人手两张“签约单”
“你家孩子签了几个学校啊?”“签的是强化班还是奖学金啊?”考场里孩子在忙着考试,考场外家长在忙着互相“摸底”。在六中考点门口,记者了解到,签约的家长占了半数以上,签两三个学校的不在少数。
“我家孩子一模670多,年级排名还是不错的,暂时先签了一中和南航高中。周围好些孩子都‘签’,也算是先保底吃个‘定心丸’。”张先生告诉记者,孩子一模成绩下来后就已经去了几所学校咨询过了,最后选了两个学校签约。“‘签约’这种事,在孩子分数出来前是学校求着我们,真等分数出来后这关系就得倒个个儿了。”张先生表示考前签的“协议”其实只是家长在心理上寻求个寄托,真正和“强化班”、“奖学金”挂钩,还要等到考后填完志愿才生效。张先生告诉记者,为了表示“忠心”他准备在填完志愿后,带着志愿书复印件再去签约的学校“兑换”最终的“协议书”。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