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苏老师”热线成为苏州家喻户晓的公益品牌

作者:晓 昭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这是一个“神秘”的组织,在这支由160人组成的团队中,有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方面的优秀老师,有医生、律师、公务员,还有其他各行业的工作者;但他们有着同样亲切的笑容、温和的声音,让你如坐春风,被深深感染。

这是一群充满理想、激情与活力的义工,他们都有一个共识——“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人比成功更重要”。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称呼:“苏老师”。他们的“心灵密码”是0512-65202000。

从2006年5月成立至今,“苏老师”热线每天为未成年人提供热线咨询服务,累计接听热线电话25000多个,接待面询达5300人次。“苏老师”热线受到越来越多未成年人及家长的欢迎,也成为苏州家喻户晓的公益品牌。

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

2006年5月18日,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揭牌,这是该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而举办的一项重点实事项目,是为全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在这里,“苏老师”群体诞生,而且迅速成长起来。

在创办之初,苏州市文明办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多方协调,最大限度整合多个部门的优质资源,同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解决中心的基本运作经费。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提供专业支持,发动、组织了一批优秀的教育服务工作者,而苏州市教育局则共同参与该中心的管理,促进与学校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衔接。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苏老师”?根据该中心的相关规定,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志愿加入“苏老师”团队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可申请加入。新加入者需填写申请表,经2名以上现任“苏老师”的共同推荐,经3个月试用,并经该中心考核,确认适应工作的才能成为“苏老师”。

《“苏老师”手册》明确规定了每一位“苏老师”的能力界限和专业职能界限,从热线接听规范用语、面询规范,到工作流程、电子档案记录要求、危机干预流程、转介治疗等各个方面,《“苏老师”手册》都有详细的说明。

在这里,每一位“苏老师”的工作情况都要记入考勤档案,要求每年的学习和进修时间不低于30个小时,每两周要参加一次案例督导和小组学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还定期组织对“苏老师”的考核,对各方面不能胜任“苏老师”工作要求的人及时淘汰。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推进了“苏老师”义工团队各项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把你的脸迎向阳光”

“把你的脸迎向阳光,你的心灵就不再有阴影”,“苏老师”把关怀传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更把教育的真谛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给人们。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非常欠缺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孩子似乎总是“无所事事,漫不经心”,这也许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碰到的问题。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也许最深,但却又最不善于表达,因此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无法沟通,隔膜自然产生。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苏老师”们常常碰到的。“苏老师”用他们的专业方法,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化解了一个个孩子心中的“结”和横亘在一个个家庭中的“墙”。不少家长们都反映,在跟“苏老师”交流之后,孩子脸上有了笑容,房间的门不再紧锁了,家庭亲子关系明显改善,孩子真的成长了。

在每天日常的工作中,他们可能是教授,是医生,是法官,可下班之后,他们是“苏老师”。只要有预约面询任务,只要学校、社区有需要,无论刮风下雨,“苏老师”们总是风雨无阻。“苏老师”的工作是繁重的,几乎占用了他们所有的业余时间。“苏老师”热线指导中心副主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黄辛隐,几乎每个值班的晚餐都是靠几块饼干、一杯水度过的。

走进“苏老师”的办公室,看不到炫耀的奖状,中间最显眼的位置,只有一面锦旗:道德高尚,抚慰心灵。这是一个孩子和家长送来的。每一个“苏老师”工作的时候,抬头就能看见这面鲜红的旗帜。孩子的微笑,就是对“苏老师’团队最高的奖励了。

团队在奉献中成长

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也是一群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意气相投的朋友,他们在奉献中也收获着团队的成长。

在一次次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中,“苏老师”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苏老师”的奉献精神和专业水准口碑相传。近年来,找“苏老师”求助的人越来越多,连无锡、常州等周边城市的家长、孩子,都找到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求助,外省市的一些家长也通过热线、网络向“苏老师”咨询。团队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充实。“苏老师”分站就是“苏老师”不断拓展工作领域、提升工作成效的良好见证。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场所,开始出现“苏老师”的身影:“苏老师”分站来到学校,“苏老师”爱心小组实施了“知心伙伴计划”;“苏老师”与班主任结对,为特殊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苏老师”讲师团定期进学校给老师举办“菜单式”专题讲座;“苏老师”分站走进社区,除了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他们还关心新苏州人、老年困难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苏老师”的“母体”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也已成为一个致力于公益服务的社会化工作平台,他们以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为重点,同时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学习方法指导、维权和法律援助,开展公益辅导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培训工作等,多方面满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同需求。

采访中,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告诉记者,苏州教育倡导“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成人比成功更重要”的育人理念,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用创新思维整合全社会资源,搭建平台,营造家长、学生、教师精神和心理和谐的大环境,这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全社会日益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下,“苏老师”这一高素质的义工团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请记住这串心灵的密码:0512-65202000,还有这支让人温暖感动的团队——“苏老师”!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