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江都:政校企合力破解“用工荒”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记者日前在江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访时了解到,今年1-3月份,该市劳动就业部门、职业教育学校和用工企业三方联手,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17000多个,帮助4000多人上岗就业,往年普遍存在的“用工荒”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政校企合力破解“用工荒”

最近,江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一项企业用工调查报告显示,该市被调查的六大行业35家企业去年用工缺口高达万人,仅缝纫、机械、电子三大行业的用工需求量就有7000人。今年一季度,该市政校企三方联手,有力地钝化了企业用工的供需矛盾。

劳动就业部门:举办招聘会化解结构性矛盾

“近几年,江都市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企业用工的巨大需求。而国家中西部开发战略,促成当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也吸引了在外务工人员回流,两方面结合,造成该市用工短缺现象。”江都市就业管理处主任奚建平坦言。

奚建平介绍,出现用工荒的本土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车船制造、制衣制鞋等六大行业。究其原因,既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有关,也与部分企业工资待遇不高、用工环境恶劣有关。“总体而言,目前的‘用工荒’应该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是部分群体就业难——有岗无人上、有人无岗上,两难并存。”

针对江都市部分企业出现的“用工荒”现象,该市劳动就业管理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在求职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穿针引线”,举办专场对口的招聘活动。在前不久举行的大型新春招聘会中,有3000多名求职者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进场的用工单位大多为本土企业。

职教集团:发挥职教优势培养实用型人才

“职教集团每年毕业生有2500到3000人,90%的学生都能在江都就业。即使这样,该市每年需要我们学校输送的人才,还有两三千人的缺口。”江都市职教集团副校长邱正卫介绍,“‘用工荒’,说到底,不是简单的差人,而是差有技术的人。所以,更贴切地说,‘用工荒’实际上就是‘技工荒’。”

作为江都市一所大型的、综合性的技能培训单位,该市职教集团如何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任?邱正卫说,目前市职教集团已与江都的重点企业联合办学,走校企合作之路,特别是“冠名班”的尝试,更让企业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目前,职教集团已开设“诚德班”、“亚威班”等6个“冠名班”,实现了人才订单式培养。

江都市职教集团机电系主任张红旗介绍,“冠名班”主要针对江都支柱产业,比如机电专业、建筑专业,这些学生毕业后,70%以上是冠名企业优先录用。在学习期间,他们三年半在学校学习,一年半到企业实践,所以只要正式上岗,很快就能成为各个岗位的熟练工。

尽管订单式培养解决了部分企业的用工难题,但仍满足不了企业旺盛的用工需求。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源,江都市职教集团还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开办了新疆班、安徽班、甘肃班等。这些学生当地上一年或两年,然后来江都再上一到两年。毕业后,这些学生大部分留在了江都工作,也大大缓解了江都企业的“技工荒”。

用工企业:用“薪”留人留“心”用人两手抓

遭遇“用工荒”,最头疼的还是企业。提高工资和待遇,让原本“流动”的工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于是,在“用工荒”面前,一些企业不约而同选择更为人性化的用工方式。

江苏希林照明是一家以生产节能灯具为主的电子企业,主要研发、生产销售节能灯和灯丝,年产各种系列节能灯2亿盏。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希林照明的一线员工目前只有600人。每逢产品订单催得急的时候,公司管理、销售人员都要充实到一线,帮助一线操作工完成加工任务。该公司人事主管吴迎春对记者说:“今年厂里也新进了200名员工。但是离我们公司发展要求还差得太远,到年底准备再引进400名新员工。如果满负荷工作的话,我们厂里最起码需要1500人,所以我们想进一步提高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新员工。”

同样求贤若渴的还有江苏一重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想要留住他们的人,先要留住他们的心。”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许燕表示,“为了招来员工、留住员工,公司实行吃住免费、保险全交。”6年前进入一重数控的葛飞是甘肃兰州人,他告诉记者:“现在每个月我能拿到3800元,养老保险也给交了,生活用的水电、住宿等等,都是免费的。现在,我把爱人也带过来了,我感到生活工作都很有奔头。”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