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常州:“四川班”30名学生毕业返川(图)

作者:徐筱明 肖蔚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唐妈妈(右一)等和学生合影

“四川班”学生在临时父母家中包饺子

转自新华报业网

对于30名在常州入学的四川地震重灾区学生来说,5月12日是个很特别的日子。在四川成都锦江宾馆举行的“燃气四川班学生学成入职典礼”上,这30位学生顺利完成在江苏省建校三年的学业后,当天正式获聘并分别入职四川省十六个县市的港华燃气公司。而在整个仪式上,许多学生谈起在常入学经历时几度哽咽,师生离别的感人场面更是催人泪下……

校企携手:

尝试教育援助新模式

三年前,四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地震后,全国各地纷纷向地震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样具有社会责任心、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的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下称“省建校”)与香港港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港华燃气”)在赈灾过程中发现许多灾区青少年被迫辍学,于是萌生了一个共同的想法:招收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以教育援助的形式帮助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这一捐助计划当时更得到了江苏省和四川省教育、民政、建设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省建校党委书记、校长黄志良昨天对记者说,“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固然是好,但如果能切实帮助灾区的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培训一技之长、培养重建家园的专门人才,这些或许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方式。”2008年10月,“助学一个,支援一家”四川灾区爱心助学计划正式启动。在经过地方政府、学校等机构的推荐,省建校与港华燃气最终从四川地震灾区广元、德阳、绵竹、什邡、江油和苍溪等受灾情况较重地区选出30名初中生,由学校承担学费、港华燃气对口捐赠的合作方式,将这些孩子接到了千里之外的常州就读。

据了解,作为校企携手尝试的一种教育援助新模式,双方对此都付出了不少心血。省建校校方为此特设了“城市燃气专业”,组成了特别的“四川班”,定向培养这些孩子,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以更快地投入到“灾后重建”中,为家乡贡献力量,而这些学生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全免。校企双方也承诺:毕业后这些孩子将全部安排在港华燃气四川分公司管辖的各地方分公司就业。

第二故乡:

孩子都找到了临时“爸妈”

据介绍,燃气四川班30名学生在常求学两年来,省建校致力于这些孩子的专业技能和感恩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感恩。两年来,该校依托优质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参观德育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让孩子走出阴影。此后,学校还多次组织这些孩子免费游玩杭州、南京、常州、北京、上海、山东威海、蓬莱等地。

“让学生在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伤中,感受人间大爱,学会感恩。”省建校党委书记黄志良告诉记者,自这些孩子来到常州后,可以说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等,都给予了这30名四川学生无限的关怀。“相比其他班的同学,这些孩子不但可以免费完成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而且毕业后的工作也有了着落。更让这些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是,学校的18个教师家庭都分别认领这30个四川‘儿女’。”省建校环境工程系副主任史国庆如是说。

“早上跟老师一起上街买菜,中午去竺山湖看龙舟赛,下午参观市规划馆,晚上跟老师一家吃地道的四川火锅。”这是四川灾区学生刘洪玮、廖小娇跟随班主任唐晓萍老师度过的一天。来常的第一个“五一”假期,燃气四川班的30名学生就在该校18个家庭“认领”下,跟随临时“爸爸”、“妈妈”度过了来常后的第一个“五一”假期。这以后每逢节假日,这些学生在常州也有了“家”,习惯了在常州生活的他们,常对家乡的亲友推介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当然,他们的班主任唐晓萍老师则是学生们心中最最重要的“家长”。

班主任:

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当初确定带这个班学生的时候,我的压力的确很大。”在与唐晓萍老师随行的飞机上,唐老师跟记者谈起这些学生,都习惯用“我的孩子”来描述,动情之处,泪含眼眶。

唐晓萍言语间,透露出对老公的谢意。“说实话,我老公给我的支持很大,没有他的帮助,我可能没有这么多经历来关心到所有的孩子;没有他的宽容,可能我就照顾不到这些孩子。”唐老师告诉记者,“四川班”学生曹超给她当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15岁的小男孩绵阳江油人,家庭很穷。地震发生后,他家里房子倒了,父母只能背井离乡,远去陕西打工。这孩子来到常州时,只带了件破棉袄,当时我很心酸。”唐老师说,当时得知曹超正为去哪补衣服而烦恼时,就拿回家准备帮这孩子先补一下,然后再给他买几件衣服。唐老师先生知道情况后执意要给这孩子去大商场买件好的外套。

每到双休节假日,唐晓萍的家中始终是欢笑声不断。因为这里是一个大家庭,很多“四川班”学生轮流到唐晓萍家生活。“我孩子和这些孩子差不多大,在我眼里,都是我的孩子。平时我和我先生就给他们钱,然后他们自己去上街买菜,自己回来做饭,大家每天都像一家人一样。”唐晓萍说,孩子们时间长了,叫我老公都叫“爸爸”,搞得我们也不太习惯,所以很多孩子后来改口叫“师公”。当然也有孩子硬是不行,因为我先生工作的关系,经常有些应酬,孩子们或手机短信,或电话,提醒我多关心关心他,大意都是:“妈,晚上让爸少喝点酒……”

“刘洪玮、廖小娇……”班主任唐晓萍老师最后一次给全班30名孩子点名,还没念完,已数度哽咽,掌声一次次地响起来,台下的孩子们噙着热泪。这是几天前,发生在该校的一幕感人的画面。即将与相处几年的母校、老师阔别,孩子们依依不舍,而唐晓萍此时也成了“泪人”。

学生:

您就是我们的亲妈

在“四川班”学生心目中,班主任唐晓萍被这些孩子亲切地称为“唐妈妈”。学生们大事小事,都会跟“唐妈妈”请示、回报。学生们告诉记者,在常州上学期间,每个学生生日,都会收到班主任唐老师送上的大蛋糕。此外,学校不仅为大家免费提供食宿,免费提供校服、课本、学习用具,还时常组织大家参加课外集体活动,我们很多学生来的时候很内向,现在一个个都感觉是个“演员”一样,能说会道。

记者了解到,这些“四川班”30位学生,很多孩子家庭贫困,有的孩子父母双亡……来自广元的陈彦斌,自小就相继失去父母,由姑父养大。由于性格十分内向,加之地震后带来的影响,陈彦斌性格十分自闭,也正是因为“唐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其乐观起来。陈彦斌告诉记者,记得第二学期开学没多久,自己发了高烧,为了怕“唐妈妈”担心,自己就没有当回事,结果“唐妈妈”知道了,晚上大冷的天从家里赶过来,并陪着去了医院。深夜到家后,还特地为他熬汤、煮粥,第二天一早让“师公”陪着开车送到我宿舍。“这一件事情深深感动了我,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慢慢融入了大家庭,树立了信心。”陈彦斌激动地说,“唐妈妈”关爱我们这些孩子超于常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的恩情,我们一定回加倍努力工作,汇报企业、学校和社会。

“四川班”班长刘洪玮也告诉记者,每年的1月1日是一年的开始,但对于他来说,5月12日也是一年的开始,是他新生活的开始。“‘唐妈妈’就像自己的亲妈照顾子女一样照顾我们大家,关心我们,一切都像家中一样温暖,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收获和财富。”

“我是一个孤儿,是省建校和港华给了我一个重生的机会,是唐妈妈让我走出了心理的阴霾。你们的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会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在昨天的“四川班学生学成入职典礼”上,学生们都如此慷慨激昂地说。

爱心接力:

教育援助项目有望成“品牌”

这些孩子没有辜负所有好心人,几年里,“四川班”同学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获得校和港华奖学金57人次,班级先后获得2009年常州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09年感动建校风采人物、2010年常州市先进班集体等23个荣誉称号。

“从三年前这一教育援助项目的筹划、学生抵常入学,到去年学生返川顶岗实习,再到今天的学生学成入职典礼,一路走来,标志着省内这一校企携手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的教育项目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四川班学生学成入职典礼”上,省住建厅副巡视员杜学伦表示,希望港华燃气公司与省建校继续保持和加强联系,矢志不渝地坚持把这个教育援助项目作为校企双方共同打造的形象品牌。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