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淮安:高考首日平稳有序 “小插曲”也动人心(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高考首日,一张张笑脸上荡漾着自信、乐观和浓浓的爱

中国江苏网讯:6月7日,2011年全国高考大幕拉开,淮安40444名考生走进22个考点、1363个考场。

记者了解到,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周密组织,相互配合,努力为考生提供优质服务,让考生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最好成绩。淮安高考首日,各考场运行平稳,安全有序。

交巡警助力:“管制+服务”

昨天是高考首日,适逢端午节小长假后的交通高峰。为了给高考考生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负责市区淮中、清中两个考点的交巡警昨天上午7点不到就提前上岗,在管辖区域内设置10个交通管制点,17个交通分流点,对违法鸣号、违法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开展整治的同时,还派出近20台高考服务车分布在各交通分流点,为考生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昨天上午7点半左右,记者来到汽车总站门前的淮海北路,此时路口已经设置了“考场区域禁止鸣号”的标志。据市交巡警一大队大队长周海波介绍,在今年高考期间,在高考考点周围依然实施交通管制。管制点从开考前30分钟起开展交通分流工作,除公交车和送考车辆外,禁止无关车辆驶向考点方向。

记者在考点周边发现,今年私家车送考的情况明显增多,而且不少私家车为了接送孩子方便,就直接将车停放在禁行路段两侧。对此,周海波提醒说,在考点周边停车及行车过程中,一定要服从交巡警指挥。另外,一定不要在考场周边路段鸣号,而今天考英语,公交车也将限制进入考场周边,所以有出行要求的市民,需提前做好准备。

据了解,和往年高考一样,今年我市交巡警部门依然开展人性化执法。除了值勤民警要在开考前规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外,考试结束后,民警需待所有考生和考务人员撤离后方撤岗,同时,还要提前对易堵路段加强巡视,及时清理违章停放的车辆和违章堆放物品等;在管理过程中,对接送考生的车辆,无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以批评教育为主,不扣车、不处罚。同时,市交巡警一二大队都成立高考保障服务队,在考点附近安排车辆随时待命,并准备好铅笔、橡皮、矿泉水等备用物品,由专人负责为考生提供服务;执勤民警遇到考生或其家属求助的,将全力给予帮助;遇紧急情况的,将及时安排车辆运送考生;对考试中考生有急性病症影响考试的,将开辟“绿色通道”,协助教育、卫生等部门做好运送工作,必要时还将派出警车开道护送。

无线电监测:未现异常

一年一度的高考到来,一群特殊的“监考官”提前介入,全员全程参加“监考”和“护考”,力求在第一时间对可疑电磁波进行干扰、阻断和定位,他们便是市无线电管理处的监测工作人员。

据悉,与往年一样,今年高考期间,该处对全市各县(区)所有考点进行无线电监测,做到监测全覆盖,防范和打击各种作弊行为,为广大考生提供最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昨天没有异常情况发生。

记者了解到,从上周开始,监测人员便深入全市各高考考点巡查考场周边的电磁频谱情况,掌握各种可能用于作弊的频段,制订并启动无线电监测保障方案。对此,市无线电监测站站长朱从文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一定区域内的电磁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考试期间,监测人员只要将现场实时监测到的频谱图与前期的图进行对比,就能在短时间内对信号进行分析,并对可疑信号进行捕捉、判断。

近年来,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中,各种作弊工具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而高科技作弊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无线电传输,隐蔽性更强。一位监测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从2006年起,淮安开始在各类考试中使用无线电监测,“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在其他的全国性考试中,通过无线电作弊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但高考中至今还没有发生一例。”

朱从文称,今年高考期间,他们将在各考点间进行流动监测,除此之外,还将通过遍及全市的各固定站进行辅助监测,从而形成一道道密实的防线。

考点医生:拉肚子无需下考场

昨天上午,在淮阴中学考点内,记者见到了位于考场大厅内的医疗点。正在值班的姚医生带着满满一箱药为考生们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好了准备。

姚医生告诉记者,在语文科目开考二十几分钟时,有个男生突然出现腹痛症状,她便及时带着药品赶到考场。“现在天气比较热,小孩容易出现中暑、拉肚子等情况,所以我就给这个考生吃了可以止泻的藿香正气水,不仅解暑也能很好地治疗肠胃炎等。吃下之后十分钟左右就能见效,很快这名考生的病痛就得到了缓解,不用下考场、甚至不用上厕所就解决问题。”姚医生说。

在姚医生的急救药箱里,记者看到正常急救的药品都配备了。从消暑降温的藿香正气水到外伤应急的创可贴、酒精消毒以及治疗哮喘的舒迭拉等应有尽有。“一般考生出现的情况我们医疗点都能够解决,对于考生偶尔出现的头晕、恶心、中暑等情况时我们也专门准备了龙虎人丹等药品。即使考生出现拉肚子的情况时,我们也有专门的药物直接止住,保证考生考试的顺利进行。毕竟高考是每个孩子一生中很重要的时刻,而考试时间又特别宝贵的。”姚医生说。

此外,姚医生提醒考生晚上睡觉不要着凉,早上一定要吃过早饭再上考场。

热心市民:弃车或绕道 畅通留给考生

记者昨天采访了解到,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让广大考生有一个便捷顺畅的出行环境,部分市民放弃私家车,转而选择乘坐公交车、骑电动车或自行车出行,即使开车也会选择绕开考点行驶。

“我的孩子去年参加高考,我心里清楚考生被堵在路上会有多着急。因此今年高考这几天,我会尽量搭乘公交车,也会劝家人和朋友不要开私家车。”昨天上午,记者在清中考点附近采访时,市民陈先生对记者说,自己非常愿意为考生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少年下来就这三天,能克服就克服一下吧!”

刘师傅是出租车驾驶员,为了高考,他做出的选择是尽量绕道行驶。刘师傅对记者说,“拉不拉到客没关系,多花点油钱也没事,毕竟考生赶考最重要,可不能影响他们。”

对于市民们的这种行为,广大考生和家长都表示感谢。一位考生家长表示,作为家长,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赶考途中出现问题,说小点是影响他们的情绪,说大了事关他们的前途。因此,在特殊时期,大家可以通过点滴的付出,为社会增添友爱与温馨的氛围。

本报在此倡议,高考中考期间,有车族尽量选择乘坐公交车、出租车上下班或外出。有车一族在考生赶考与散考时段,应尽量避开考场周边的路段。(记者 王小平 实习生 袁聪)

几场虚惊都是因为准考证

1.集中发放出现“意外”

晚报讯 昨天上午8时20分,载着清河中学文科考生的大巴车缓缓驶抵清江中学考点。同学们有说有笑地鱼贯下车后,很快聚集在送考老师的周围。原来,送考老师正现场点名,并向考生一一现场发放准考证。之后,他们三五成群地结队通过安检往考场里走。就在这时,一位学生高声喊了出来:“老师,我的准考证呢?怎么没发给我?”听了这话,发证的送考老师也一下子懵了,因为出发前他还一一仔细核对过每一张准考证,现在已经全部发完。“怎么会这样?”这位老师急了,立马在随身携带的包里翻找,并打电话向其他老师询问。

“喂,老师,证在这里。”一位学生匆匆跑了过来,将一张准考证递了过来,这也让考生和老师长舒了一口气。原来,为了方便考生携带,学校将学生的身份证与准考证用透明胶粘了起来,结果两位考生的准考证粘在了一块。

“好在是一场虚惊,要是真出了问题还不好办呢!”这位葛老师对记者说,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他们动了不少脑筋,不仅将考生的身份证和准考证拼接在一起外,还对证件进行集中发放和收取,“一般考前40分钟左右发下去,等考完了再在固定的地方收上来,由老师统一保管。”

2.交巡警帮忙跑一腿

昨天,淮阴中学考点的小孔同学准备进入考场前,突然发现自己的准考证忘在了班级里。此时已经8点18分,而小孔所在的清河中学距离考场十多公里路,而且此时正是上班高峰期,即使打车也根本来不及。

正在他和送考老师焦急万分的时候,在考点执勤的交巡警二大队的民警季磊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让送考老师赶紧上警车去取准考证。沿途的交巡警听到手台的呼叫,也一路放行为季警官的警车开辟了绿色通道。

路上送考老师向记者介绍说,小孔是个住校生,学校为了方便住校生高考出行,统一让他们乘坐大客车到淮阴中学考点。学校在出发前才将准考证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没想到小孔接到准考证后不知是紧张还是疏忽,竟然把准考证放在了课桌里,直到要进考场了才发现。

当警车到清河中学门口时才过了7分钟。老师下车飞跑去小孔的班级,一分钟就又飞跑回来。经过一番风驰电掣,季警官在8点35分将准考证交到了正在考点门口焦急等待的小孔手中。

3.多方帮助失而复得

晚报讯 在高考的前一天,6月6日下午,淮阴区淮州中学的小花和他的父母却是心急如焚——小花将于第二天参加高考,可当天下午他在淮阴区农工商超市购物时,却不慎将准考证丢失了。他们全家出动到小花去过的所有地方寻找,均无结果,突来的情况让他们一家人手足无措,焦急不已。

当天晚上,淮阴公安分局果林派出所值班的巡防队员接到一位匿名群众送来的准考证,考生名字正是小花。第二天就要高考了,此时丢失了准考证,考生和家长的心情可想而知。果林派出所值班民警赶紧通过公安综合查询系统进行了查询,并与淮州中学取得联系。当民警获悉小花家住在清河区革命村后,连忙驱车赶往小花家中,将准考证送交到他的手中。小花一家此时已经几乎要放弃了,对突然登门并送来准考证对民警感激不已,同时希望借本报一角感谢那位不愿留下姓名的热心市民。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