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兴化:多种形式开展首个“师德巡访日”活动

作者:兴化教育局组宣科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1月12日是兴化市教育局确定的首个“师德巡访日”,这一天,该市所有学校以多种形式扎实开展活动,有力推动全市师德师风建设。

为了使活动有的放矢,该市实验小学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学校组织“师德师风巡访组”“办学建议巡访组”“家庭特困慰问组”3个工作组开展工作。

3个巡访组一共走访了12个学生家庭。“师德师风巡访组”在校长杨林俊的带领下来到了刘同学家,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在家表现,杨校长亲切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谈到实验小学师德师风,刘同学的妈妈充分肯定了学校规范的办学行为和实小老师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她说:“孩子的进步很快,兴趣广泛,多亏了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对师德师风建设,她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如对优秀教师的评选和考核应该给学生家长提供参与的机会。出门时,刘同学的爷爷还不忘说上一句:“平常都是电话联系,但看到校领导、老师走上门,我们觉得特别亲切,学校对我们孩子的教育真是特别费心。”

副校长储启东带领“办学建议巡访组”来到了刘星雨同学家,储校长代表学校赠送了图书,并征求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家长刘广勇和巡访老师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对实小这所百年老校这几年的发展取得的新成绩表示由衷的高兴,对学校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要创设一个更好的平台,让家长、学校、老师更顺畅的沟通。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百年老校的传统。临走时,家长刘广勇还意犹未尽地说:“‘师德巡访日’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的沟通更加便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加有信心,作为实小孩子的家长,我们很自豪。”

“家庭特困慰问组”一行来到了王同学家,工会主席范明进递上为孩子准备的图书和慰问金,详细询问了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王同学的奶奶拉着范主席的手连声感谢。临走时,范主席还嘱咐王同学的奶奶:“孩子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向老师、学校反映,我们将全力帮助你们。”

该市楚水初级中学接受了市教育局“师德巡访日”工作小组的巡访检查。“师德巡访日”工作小组成员对很多学生和家长开展师德问题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学校也在当天组织力量,走访社会和家庭,了解本校教师的师德情况。

为切实贯彻兴化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不断加强学校师德建设,楚水初级中学一是以学习提高认识,加强思想引领。校长室专门召开全校教师会议,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市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文件,让广大教职员工充分到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以制度规范行为,提高师德效能。学校及时制定加强师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陈国忠为组长,以副校长任干、任宏章为副组长的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学校师德考核细则。学校在校门口醒目位置,就师德建设向社会公开承诺,并公布校长举报电话,设置校长信箱。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巩固师德建设成果。学校先后组织了校领导假日师德巡访活动,教师师德论坛活动,学生评教活动,邀请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来校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该市戴窑中心小学在本周教师例会和教研组活动中再次组织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兴化市师德八不准》、《兴化市教育系统干部廉洁从教十项规定》等相关文件。学习后,教师首先对照规范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学校对教师师德行为采取多途径、多形式的检查,通过值日巡视了解教师在班纪律,通过家访了解校外师德行为。为了将教师师德建设明确到人,明确到点,1月12日,学校与每位教师签定了《戴窑中心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承诺书》,要求教师做出十项承诺,如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参与赌博等不健康的活动、不利用职务之便吃请索礼等,并明确处罚措施。

该市合陈初级中学成立了以校长樊爱仁为组长的巡访班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巡访班子成员明确分工,每人负责两个班级,走进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评教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对本班任课老师就师德表现、教学态度等,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第进行评价,然后按班级,按学科,按教师进行汇总,计入教师工作档案。

“师德巡访日”的开展,很好地密切了家校关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大力支持。借活动契机,该市所有学校将进一步营造一个人人舒心乐意,个个奋发有为的良好工作环境,激发和保护老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教师增强参与师德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兴化市教育局)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